小溪,绿树,白墙,

哪家能满足年轻人对诗意生活的期待?

2019年5月16日,

张江镇在新丰村金家泽建了第一个乡村人才公寓。

两年间,乡村人才公寓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数量上,楼栋从1栋变成了11栋,成为了真正的“人才村”。质量上,公寓诸多配套逐渐配齐,人才的生活品质有了保障。人居关系上,原住村民们在故土找到了新生与活力,新村民们在异乡得到了家与温暖。

“它就像我在外漂泊的另一个家”

5月10日的夜间,闷热的天气终于迎来一丝清凉。忙完实验室的工作,吴金龙笃悠悠地在夜色中驾车回到金家宅25号。在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上班的他,工作不可谓不忙。“但一想到回去后,有车位停,有无人超市,有共同守候的同事和村民,我也就不焦虑了。”吴金龙说。

去年10月,吴金龙搬到了金家宅25号。在此之前,他在唐镇租了间房子,“合租的两位女生,直到我退租,都没打过照面。”虽然这样的“独处”已是青年租房群体的常态,但“吴金龙”们,依然渴求邻里间的暖心互动。

“有时候,同事会帮我取快递、外卖,而我买菜的时候,也常常为他们捎带一份。”吴金龙介绍,青年白领们与村民们虽然没有太过频繁的交往,但是双方会因为一个个帮助、一次次碰面而加深信任感与亲密度。春节期间,吴金龙的几位同事没回老家,村里邻居便热情地招呼他们一起吃年夜饭,体验浦东的乡间年味。

乡村人才公寓建成后,新丰村党总支书记季群也一直热衷于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包馄饨、做汤圆、看露天电影、做手工……大大小小的活动,村里既出人又出力,为的就是提升青年人才与社区的融合度。村里还在东边开辟了一片共享菜园,青年白领们体验了农耕的乐趣,还将采摘的蔬菜送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们。

今年春节前,季群在村口的“网红”餐馆源香小筑组织了简单而温馨的聚餐。平时工作繁忙的科学城白领们,几杯饮料“碰杯”之后,瞬间就有了共同语言,其中几位还互加微信,方便未来的合作。“这样的活动太好了,我下次还要参加!”参加活动的青年高兴地说。“有些年轻人看起来比较‘宅’,但只要参加了一次活动,就愿意再次出来了。”季群认为,青年人才并非“舍弃”了面对面的社交,他们需要的,恰恰是群居的生活状态和独立的生活空间。

而乡村人才公寓,完美地将两者结合起来。青年人才的独处需求,村里依然能够满足。吴金龙的房间临河、朝南,采光特别好。春天的时候,透过窗户,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大片的绿意。“周末要是不出去,我就自己做做饭,可以在房间里安安静静地呆上一个下午。”吴金龙说。

来上海前,江苏人吴金龙已经在北京安了家。但现在他有了新的想法。“我最近正着手把家往上海搬。”吴金龙说,“但目前来说,这里就像是我在外漂泊的另一个家。”

对科学城的年轻人来说,居住在乡村或许只是阶段性的选择,终有一天,他们会奔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从“求量”到“求质”

“最近,不少人都在问乡村人才公寓还有没有房。可惜,暂时没有了!”乡村人才公寓的运营方张江综合服务公司总经理金云卿说。

然而一年前,这里的租房市场远没有现在这般火热。这样的“巨变”,金云卿并没有太多诧异。原因显而易见:社区品质上去了,住户的口碑积累了。

在乡村打造人才公寓,对于张江综合服务公司来说,是零经验。“我们之前都是在城镇做公寓出租,只需要管好入住、收费和保洁。”金云卿说,“乡村人才公寓的试点,反过来提升了我们城市公寓的运营水准。”

从第1栋到第11栋,乡村人才公寓从最初的“求量”变成了“求质”。

变化从一个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比如,打造第1栋人才公寓时,大家想的是如何尽可能多地隔出房间,让更多人才入住。但由于这样的操作,牺牲了独立卫生间的设置。从第2栋开始,每间房都有了独立卫浴,居住的私密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我们做第1栋人才公寓时就明白,即使考虑再多,房子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金云卿说,“它一定要符合青年白领的需求。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解决黄梅天的潮湿问题,房屋一楼做起了防水;窗户也从原来的小开口窗,变成了推拉式窗户+防盗网的配置;室内家具从原先的固定式,变成了活动式的组合家具,方便入住白领自由更改房间布局。甚至床架也有了变化:从最初的木架床变成了钢架床,白领不仅睡得更舒服透气,钢架床下方架空的设计,还能让来沪的白领塞进巨大行李。

房屋之外,村里的各类配套也随之完善。村里引进了共享单车,设置了快递柜,开起了24小时的无人超市。新丰村还大手笔地投入近百万元,让村口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古色古香的餐馆。在白墙黛瓦、绿树成荫的环境中,科学城白领可以品尝可口实惠的美食、喝一杯浓厚醇正的咖啡。

这些内内外外的提升,都是在一次次与青年人才的交流活动中、座谈会上了解后改进的。在吴金龙看来,相比在外租房,乡村人才公寓的居住更有保障,“前不久洗衣机坏了,刚报修不久,很快就帮我们修好了。”

乡村人才公寓的“管家”陈健对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极端天气记忆深刻。尽管事先包裹了毛巾、向白领们普及了防冻小妙招,极寒天气还是把水管冻住了。在寒冷的夜风中,得知消息的工作人员立即将储备的饮用水搬至“受灾”楼栋,还把另一栋楼内的空房间临时开放给白领们洗澡。第二天,运营方就更换了水管的保温材料,并在水表处安装了加热设备,解决了问题。

新丰村离张江科学城约6公里的距离,也被定点班车大大缩短了。为解决路线偏僻问题,乡村人才公寓开通了早晚的定制班车。服务方和所有白领组成了一个班车群,调休日定制班车开不开、司机何时到达站点,白领在群里就能一目了然。目前,每天都有近20位白领乘坐免费班车。

“接下来我们依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金云卿介绍了目前的改进计划——将“人才村”内的分类垃圾桶升级成不锈钢桶,再利用现有空间做一些室外露台,为科学城白领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营造聚众交友的空间氛围,形成一个个天然的交流场域。

离尘不离城

这还算是城里吗?去年10月,中建八局的陈云箭第一次来到新丰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就“真香”了。

陈云箭住的23号楼,旁边就是24小时营业的无人超市。绿树围绕的村落,夜深人静时听得阵阵蛙鸣。陈云箭发现,住在这里,“睡眠和作息改善了不少。”

白天,工作繁忙的陈云箭需要在金桥、陆家嘴、张江等地穿梭。晚上回到乡村,陈云箭感慨道:“走了几遍,发现开车回来特别方便。有种‘离尘不离城’的感觉。”

白领们在乡村人才公寓得到的,是在大城市缺乏的一种温暖情愫——四周都是同龄人,大家在一起,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陈云箭同时也发现,村民们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村里老龄化严重,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们这些白领入住后,和东家打打招呼、和西家唠唠嗑,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陈云箭说,“这些老人特别需要陪伴。”在热心白领的帮忙下,不少老人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融入了互联网时代。

这些年轻人们,还把城市里的一些生活习惯与规则带来了乡村。比如,楼栋内的白领们自觉地安排了值班制度,晚上负责楼栋的用电用水安全。白领们还非常关注垃圾分类的情况,协助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引进共享单车后,每天这些单车都被排得整整齐齐。

在季群看来,乡村人才公寓不仅让人才安居、亲近乡村,更助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村民来说,除了收获每年递增的房屋租金,这些房屋不仅内部装修一新,而且外部屋面翻修了、外墙钢结构加固了、墙面防水也做了处理,房屋的“含金量”也大大提升。

新丰村原来地处偏僻、资源奇缺。面对这样一个机遇,村委一刻没有犹豫,马上行动,“手里的资金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村子创造更多价值。”

就这样,村口的餐馆开出来了、无人超市开始营业了。有吃有喝不够,还要有玩有乐。依托绿色生态的水域优势,新丰村在码头附近推出皮划艇项目,短短两个星期就吸引了500余人次参与。未来,村里29条河道实现全贯通后,季群打算打造一个皮划艇俱乐部,作为新丰村的全新“网红”打卡点。

村里篮球场对面办了一个民俗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不少有年代感的老物件。煤油灯、老木箱、“80岁”的电风扇……每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村里还有一处金鸿翔服装文化坊,提供手作钱包、小皮具、中国结等制作体验。新丰村还利用周边资源,开展了采摘等项目。

此外,新丰村还计划在三年内打造出一条文化旅游线路,将村域内的各个项目串联。“我们想打造以人才公寓为核心的产业链,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原住村民与新村民都能收获满满幸福感。”季群说。

《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功能优势倍增行动方案》(2020-2025)中提到,要“加快重点区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扩大乡村人才公寓试点,探索与市场化人才公寓运营主体合作,多措并举筹措人才安居房源。

据了解,目前张江科学城内由国资主导的人才公寓和市场形成的租赁住房供给总量约3.89万套,近5年仍面临5万套缺口。张江乡村人才公寓的尝试,正是在数量上弥补住房缺口,在质量上吸引优秀人才。

“乡村人才公寓,看似是一栋房,实则是一座桥,桥的两端连着城市与农村。”在张江镇镇长王庆看来,乡村人才公寓打通了城乡之间的发展道路,让两者真正实现了融合。

责任编辑 邓清元

来源 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