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知延】典礼“考试”141

2022-09-19 17:38 18次浏览 奇闻轶事

种子考试(种子考试),为皇族自制的特设科举考试。从[宋仁宗]开始。/[青]大钟室统一参加乡考,试了试,但只考一天,不要排第一名。中间金额也是一定的。

自考(自考),自考。 《易乾》:“或者人民币,也参加自考。” 《孔子家語屈節解》:“儿子说:‘[美]君子,担任其连任霸主,屈[单部],治[单部]还会自我考试。【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种】总是自怨自艾,抱着武器什么都不做,上诉寻求自我考验。」【歌】【王瑜】《唐語林夙慧》:「【张彦公】问:「学士能再背诵一千个单词,背诵十万个单词吗?回答说:‘没有自己尝试。“我说:”

主考(主考),1。主持考试。【钱】【陆贵梦】《秋賦有期因寄襲美》点题注:“将成为市考工程。”【五代】【王信息】《唐摭言恚恨》 【名】【董其昌】《學科考略》:“[数]【党2。指主任考官。【明】【六心】《科場條貫》 【张炳霖】《天討》和【康有为】只是为中介支付了钱。”

考试(考试),通过考试。 《宋史選舉志三》 《孽海花》第二集:“其考试真史反而会兴旺起来,敬拜老师,同年。”

月考(月考),1。每月评价。 《禮記中庸》 2。古代国学、财富、州、玄学每月举行的考试。【明朝】【陆勇】《菽園雜記》卷9:《儒学教规》【主管】.[坤]里做了很多季节考试、沃尔什、赏罚明信、弟子。”《清史稿選舉志一》:“[顺治]三年,济州。”

医院考试(医院考试), [青]代替各省学政主办的考试。早些时候,政府考试合格的出租车可以参加医院考试。因为学政被称为提督学院,所以学政主持的考试被称为原始考试,又因为旧制度开除了学道,所以也跟着清华考试。(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生》)合格者被学生、政府、县学宫录取,并接受教官的月课和考试学校。

鱼市(鱼市),展览。在过去的时代,帝王是在宫殿内测试贡品的书生。 《宋史選舉志一》 【清】【王思贤】《池北偶談談藝四旂音》

应试(应试),参加考试。以前特别参加科举考试。【钱】【薛勇软弱】《集异記王維》 【名】【王庆】《雙溪雜記》:“入学报考后中海院。” 《紅樓夢》第81届:“比如应试选举最终以文章为主。” [鲁迅] 《吶喊自序》

引用(引用),用引用保证进行试验。 [宋] [苏轼]《大雪乞省試展限札子》《宋史選舉志一》:“进贡[宋柏]等正公园故事:提前3天,真砂区全部被引用考试。”请参阅“引文保证”。

诗歌(诗歌),私立集生命题考试。【元】【刘勋】《隱居通議詩歌五》

《以身作则法》(《以身作则法》)、《明知法律禁止,却直接做违法的事,图谋侥幸。 《漢書王尊傳》:“明智地工作,不要以身作则。”《後漢書馮勤傳》:“[崇山],[ 保证项目]据说明知法律禁止,却直接做违法的事,图谋侥幸。青州克京《雨窗消意录》甲部卷3:“库廷谢说:‘所有的灾民都是妻子。单独和吴高丽在一起,有多少金子?“六十老翁,终究不亲身试验法律。” 3360010 ~ 30000第三卷第三十八章:“我是言行法。你们要好好传播将士,不要亲身试验法律。”

选择考试(选择考试),古代公务员选拔考试。 《李自成》 【钱】【韩愈】《後漢書百官志二》点【钱中联】引用【孙汝青】的话:“[九洲]进士,[刘 [元] [镍] 《些日足可惜贈張籍》点第三名

学校考试(学校考试),1。考试比较考试。 《反舌無聲》:“[苔丝]十年,中西鉴《寄德常別駕》:“有时有北人[拥有],运气能造南车,[高迪]能造南车。”“2。考试选择;考试。 《晉書律曆志上》:“不是互助的人、废除者、学校考试不真实的人都会受到惩罚。”【明】【沈德富】《南史文學傳祖沖之》 【青】【刘朱雀】《新唐書選舉志上》:“此后的十多年里,[金工]一直是内阁学邪教[赵]" "

试牛刀,比喻有才能的人先在小事上略显身手。宋真祖《野獲編補遺玩具書畫學》 明风卫民《潮嘉風月記麗品》套:“到处灰尘消失,家家户户疾病消失。那天的小试牛刀,到目前为止大展龙涛。单击

小考试(小考试),1。小加考试。 《再次韵雪应时可喜》:“儿子13篇,我竭尽全力。”

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宋][辛棄疾]《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詞:“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負曝閑談》第十二回:“[殷必佑]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聽了心癢難熬,想出去小試其技。”○[吳玉章]《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詩:“事本在人為,經綸權小試。”◆2.舊時太學生、童生應貢舉及學政、府縣之考試。○[宋][陳亮]《上孝宗第三書》:“去年一發其狂論於小試之間,滿學之士口語紛然,至騰謗以動朝路,數月而未已。”○[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清入仕之路》:“《宋史》所謂繆種流傳,今日時文之弊,殆類此也。然此又不但科試為然,而提學憲臣之小試又有甚焉者也。”○[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以人存詩》:“[鄒]君[春帆]……工於帖括,屢困小試。”參見“小考”。

鄉試年(乡试年),◆[元]、[明]、[清]三代在各省城舉行鄉試,每三年一次,[明][清]一般逢子、卯、午、酉年開考,稱為“鄉試年”。○《儒林外史》第三回:“因是鄉試年,做了幾個文會。”

鄉試(乡试),◆科舉考試名。(1)[金]人科舉分鄉試、府試、省試、御試四級。士子先於諸州分縣赴試,號為“鄉試”,榜首曰“鄉元”,亦曰“解元”。後於[章宗][明昌]元年廢鄉試。參閱[宋][洪邁]《松漠紀聞續》。(2)[元]代每三年一次,十一個行省,[河東]、[山東]二宣慰司與[直隸省]四路舉行鄉試。中式者僅可由此應會試,不可入仕。參閱《元史‧選舉志》。(3)[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中式者稱“舉人”。即會試不第,亦可依科選官。○[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九:“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則另立屯額科舉鄉試,不與土人相參也。”○《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話說[燕白頷]自有了科舉,又替[平如衡]納了南監,遂同到[南京]來鄉試。”○[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二:“余回省後,時值鄉試屆期,入闈監臨。”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舉人》。

鄉會試(乡会试),◆鄉試與會試。○《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每到鄉會試,不過侍衛處照例派幾個人來,在此當差。”

縣試(县试),◆[清]代由縣官主持的考試。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縣廩生保結後才能報名赴考。約考五場,試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事實上第一場錄取後即有參加上一級府試資格。

同考試官(同考试官),◆[元]代稱科舉考試時協同考試官工作的官員。相當於[明][清]的副主考。○《元史‧選舉志一》:“每處差考試官、同考試官各一員,並於見任并在閑有德望文學常選官內選差。”參見“同考”。

通試(通试),◆統一考試。○《金史‧選舉志一》:“後場廷試,令詞賦、經義通試時務策,止選一狀元。”○《金史‧選舉志三》:“遂命內祗、並三品職事官承廕人、與四品五品班祗、及吏員人通試,中選者用之。”

堂試(堂试),◆科舉制稱府(州)學考試。○[宋][趙昇]《朝野類要‧舉業》:“堂試,州學考試考分,將來由此陞補。”○[明][朱權]《荊釵記‧會講》:“明日府尊堂試,他日大比,未知若何?”

歲試(岁试),◆歲考。○[清][陳確]《上閔辰生先生書》:“但不欲造學具呈,謂歲試不到,將自除名。”○《文明小史》第一回:“齊巧這年春天,正逢歲試,行文下去,各學教官傳齊廩生,攜帶門斗,知會了文武童生,齊向府中進發。”參見“歲考”。

四試(四试),◆1.古代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視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2.指科舉中的四級考試。○[元][鮮于樞]《困學齋雜錄》:“轉運[田特秀],字[彥實],[易縣]人。○[大定]十九年進士……二十五歲,鄉、府、省、御四試皆中第五。”

私試(私试),◆[唐][宋]時聚集進士定期舉行的臨時考試。多與“公試”相對。○[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群居而賦,謂之私試。”○[宋][趙昇]《朝野類要‧舉業》:“私試:每月試一場。凡滿季計三場,謂孟月本經、仲月論、季月策。并鎖試於前廊,以學官主文考校,唯公試之月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若公試,固不敢,今乃私試,恐無害。”

試作(试作),◆1.試着去做。○[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八:“我也想在作文課中叫你們試作幾次翻譯呢。”◆2.試作的文章。○[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我覺得反正大家都在試筆,我為什麼不把我的試作,拿出去發表呢。”

試周(试周),◆即試兒。○[宋][葉寘]《愛日齋叢鈔》卷一:“《玉壺野史》記[曹武惠王]([曹彬]),始生周晬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羅於席,觀其所取,[武惠王]左手提干戈,右手提俎豆,斯須取一印,餘無所視。○[曹],[真定]人。○[江]南遺俗乃在此,今俗謂試周是也。”參見“試兒”。

試中(试中),◆考試中選。○《金史‧選舉志一》:“[泰和]元年,定制,不分舊等,但從所願,試中則以三等為次。”

試紙(试纸),◆1.即試卷。○《舊唐書‧苗晉卿傳》:“[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樓]親試,登第者十無一二;而[奭]([張奭])手持試紙,竟日不下一字,時謂之‘曳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防慎不至》:“先是名第定矣,無何寫錄之際,仰泥落擊翻硯瓦,汙試紙。”○《宋史‧選舉志一》:“試紙,長官印署面給之。”參見“試卷”。2.用化學指示劑浸過的紙條,用來檢驗物質呈酸性、鹼性或中性。如石蕊試紙。

試職(试职),◆任職。○《後漢書‧胡廣傳》:“臣等竊以為[廣]在尚書,劬勞日久,後母年老,既蒙簡照,宜試職千里,匡寧方國。”○[唐][韓愈]《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按[皇甫氏]子母病不侍,走京師求試職。”

試政(试政),◆從政。○[明][歸有光]《王梅芳<時義>序》:“[梅芳]試政天曹,而予為令[鄣]東,方受命過鄉郡。”

試陣(试阵),◆正式比賽前的試驗性比賽。○《體育報》1984.4.2:“[波蘭]女籃可能利用此次比賽作為預選賽的試陣。”

試着步兒(试着步儿),◆謂試探着。○《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姐姐說話可一會價的性急,他的脾氣可一會兒的價性左,咱們可試着步兒來。”○[老舍]《駱駝祥子》十三:“‘來銅子兒的?’一個車夫試着步兒問。”

試院(试院),◆舊時科舉考試的考場。○《宋史‧選舉志二》:“自今鄉貢,前一歲,州軍屬縣長吏籍定合應舉人,以次年春縣上之州,州下之學,覈實引保,赴鄉飲酒,然後送試院。”○《清平山堂話本‧李元吳江救朱蛇》:“來朝吾入試院,你有何見識教我?”○《花月痕》第八回:“閣分三層,上層左臨試院,萬片魚鱗,右接東城,一行雉堞。”

試雨(试雨),◆初雨。○[清][王夫之]《新梅》詩:“試雨禁風始出胎,根苗忘盡舊亭臺。”

試用(试用),◆1.任用。○《墨子‧尚同下》:“然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宋][蘇軾]《舉趙德麟狀》:“使其生於幽遠,猶當擢用,而況近託肺腑,已蒙試用者乎!”◆2.在正式使用之前,先試一個時期,看其效果。○[明][胡廣]《<衛生寶鑒>序》:“今觀[謙甫]是書,備諸證療,蓋斟酌古方,而參以己意,且一一經試用之,無不神應。”徐特立《衛生展覽會的重要意義》:“但是許多中藥為中醫的經驗試用有效,尚未被西醫采用的還很多。”

試音(试音),◆試奏樂器聽其音色、音響如何。徐銀齋《胡琴的風波》:“到了晚上,等我愛人和小孩子都睡了的時候,我就開始試音了。”

試業(试业),◆1.謂用其所學,從事某種事業。○[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讓右將軍荊州刺史表》:“臣踐行迷方,試業敝緒。”◆2.謂考試學業。○《宋史‧選舉志二》:“東封及祀[汾陰]時,獻文者多試業得官,蓋特恩也。”○[梁啟超]《說國風中》:“及叩其所謂新學者,又不過以求一卒業文憑試業得第為無上之希望。”

試選(试选),◆考試選拔。○《金史‧選舉志一》:“時太常丞[郭人傑]轉對言,詞賦舉人,不得作別名兼試經義,及入學生精加試選,無至濫補。”○《元史‧選舉志三》:“諸路有儒通吏事、吏通經術、性行修謹者,各路薦舉,廉訪司試選。”

試新(试新),◆1.猶嘗試。○[唐][孟浩然]《九日》詩:“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西游記》第四六回:“砍頭那裏好試新?頭乃六陽之首,砍下即便死矣。”◆2.吃應時的新鮮食品。○《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每熟時就先望空祭了花神,然後敢嘗。又遍送左近鄰家試新,餘下的方鬻。”◆3.茶名。○[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茶有十綱,第一第二綱太嫩,第三綱最妙,自六綱至十綱,小團至大團而止,第一名曰試新。”○[明][許次紓]《茶疏‧今古制法》:“若漕司所進第一綱,名[北苑]試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夸之直,至四十萬錢,僅供數盂之啜,何其貴也。”

試心(试心),◆考驗人的心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萬事皆是天父天兄排定,萬難皆是天父天兄試心。”

試象(试象),◆與象較量。○《文選‧張衡<思玄賦>》:“執彫虎而試象兮,阽[焦原]而跟趾。”舊注:“彫虎、象,獸名也。○《尸子》:[中黃伯]曰:‘余左執[太行]之獶,而右搏彫虎,唯象之未與,吾心試焉。有力者則願為牛,欲與象鬥以自試。’”[李善]注:“彫虎以喻貧,試象以喻竭力,[焦原]以喻義,言己以執彫虎之貧窮,願竭試象之力,而守[焦原]之義。”

試香(试香),◆謂添香,焚香。○[五代][和凝]《山花子》詞之二:“幾度試香纖手暖,一回嘗酒絳唇光。”○[明][陶宗儀]《樂靜草堂為衛叔靜賦》詩:“溫火試香刪舊譜,汲泉煮茗續遺經。”

試問(试问),◆1.試着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晉書‧孫綽傳》:“沙門[支遁]試問[綽]:‘君何如許?’”[唐][牛僧孺]《玄怪錄‧張左》:“[左]甚異之,試問所從來,叟但笑而不答。”○[清][王夫之]《上蔡威函先生》詩:“白蘋秋色裏,試問採蓮津。”◆2.試着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宋][蘇軾]《又和劉景文韻》:“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廁於其間乎?”[許地山]《危巢墜簡》:“試問亙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3.考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未幾辭去,[嶠]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嶠]歎曰:‘子且名家!’”○《宋史‧選舉志三》:“諸正名學生有試問《景祐新書》者,諸判局闕而合差,諸秤漏官五年而轉資者,無不屬於祕書。”○《元史‧選舉志一》:“以《通鑑節要》用[蒙古]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

試文(试文),◆1.考試所寫的文章。○《宋史‧選舉志一》:“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清][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至試文則不能再下,仍提起頂格,此題目所以下二格也。”◆2.考試文章。○[清][沈冰壺]《張公蒼水傳》:“[莊烈帝]以天下亂,欲諸生習武備,著令試文後較射。”

試圖(试图),◆打算。○[沙汀]《困獸記》十一:“那一桌一共有四五個人,他們已經丟開那群教師,各自在談心了,試圖猜透那個所謂犁牛翻身的謎。”○[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四:“我幾次試圖讓炊事班長改善一下生活,炊事班長叫苦不迭,說伙食標准沒增加,物價日見漲。”

試聽(试听),◆試行收聽。○[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關於其他,尚可取來試奏試聽。”

試死(试死),◆謂踏入死亡境地。○[宋][王令]《贈李定資深》詩:“湍激日蹙蹙,風稜勢漫漫。奈何舟上人,試死才一間。”

試水(试水),◆1.嘗試品味茶水。○[宋][王安石]《寄茶與平甫》詩:“[石樓]試水宜頻啜,[金谷]看花莫漫煎。”◆2.試探水的深淺緩急。○《西游記》第一回:“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棄了筏子,跳上岸來。”○[魏國祿]《隨周副主席長征》:“﹝[周副主席]﹞叫人先下去試水。試水的同志走到河中間,水已齊胸,不但水流急,而且河底淤泥下陷。”

試守(试守),◆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漢書‧朱雲傳》:“[平陵][朱雲],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試守御史大夫,以盡其能。”○[宋][曾鞏]《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遂取禮部所選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試守,滿再歲或三歲,選擇以為州屬及縣令丞郎,有秀才異等,皆以名聞,不拘此制,如此者謂之特舉。”

試手(试手),◆1.試身手。○[宋][歐陽修]《南歌子‧閨情》詞:“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2.謂試探性地出手。○《西游記》第二七回:“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补证条目■试身手。○清赵翼《赠王文园给谏》诗:“浪迹江鄉類隱淪,刀圭試手輒成春。”

試事(试事),◆1.任以職事。○《漢書‧張禹傳》:“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顏師古]注:“試以職事也。”○《新唐書‧趙憬傳》:“故廣任用,明殿最,舉大節,略小瑕,隨能試事,用人之大要也。”○[宋][葉適]《除淮西提舉謝表》:“責之禦守,試事淺而未酬;就俾按行,忝命優而難稱。”◆2.考試之事。○《宋史‧選舉志二》:“[韓侂胄]用事,將鈐制士人,遂於三知舉外,別差同知一員,以諫官為之,專董試事,不復干預考校,參詳官亦不差察官。”○[明][袁中道]《南歸日記》:“庚戌春,試事已畢,形神俱憊。”○[梁啟超]《變法通議‧論科舉》:“試事無窮已之日,即學子無休暇之時。”

試市(试市),◆開始闢為市場。○[清][霅中人]《<中西紀事>後序》:“五口通商而海疆深入,[長江]試市而天塹能飛。”

試士(试士),◆指古代為授與官職而考試士子。○[唐][柳宗元]《唐故秘書少監陳公行狀》:“初禮部試士,有與親戚者,則附于考功,莫不陰授其旨意而為進退者。”○[明][歸有光]《送余先生南還序》:“今年南宮試士,先生受命司考校,所取士三十人,天下以為得人。”○[田北湖]《論文章源流》:“[漢]興試士,呫嗶之徒,相率應制,以博祿位。”

試詩(试诗),◆指科舉考試中的命題限韻賦詩。○[明][焦竑]《玉堂叢語‧文學》:“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

試身(试身),◆猶投身。○[宋][王令]《不願漁》詩:“試身風波間,持用豢妻子。”

試日(试日),◆考試之日。○《金史‧選舉志一》:“若試日遇雨雪,則候晴日。”○《明史‧選舉志二》:“試日入場,講問、代冒者有禁。”◆补证条目■考试之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周天官選人沈子榮誦判二百道,試日不下筆。”

試期(试期),◆考試的日期。○《宋史‧選舉志二》:“二十四年,始定試期並用中秋日,[四川]則用季春,而仲秋類省。”○《鏡花緣》第六三回:“當即出示曉諭,一面選了試期。”○《解放日報》1985.10.24:“試期臨近,[劉叔雅]請[陳寅恪]代擬試題。”

試律(试律),◆1.封建時代科舉考試以律義為內容出試題,叫“試律”。○《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宋史‧選舉志一》:“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明年,惟諸科試律,進士復帖經。”◆2.即試帖詩。○[嚴復]《救亡決論》:“超俗之士,厭製藝則治古文詞;惡試律則為古今體。”○[姚華]《論文後編》:“排律之長者,韻可累百,是為長排,短則六韻,試律用之。”參見“試帖詩”。

試論(试论),◆指科舉考試的策論。○[清][王夫之]《家世節錄》:“[夫之]童年,曾于先君篋中,見公試論一帙,今忘之矣。記其髣彿清健樸亮,似[楊貞復]手筆。至論[留侯]用四皓爭太子,非大臣體,[王茂弘]不得為純忠,蓋補綱目所未及也。”

試令(试令),◆謂試用的縣令。○[清][顧炎武]《郡縣論》二:“改知縣為五品官,正其名曰縣令……其初曰試令,三年,稱職,為真。”

試吏(试吏),◆出任官吏。○《漢書‧高帝紀上》:“及壯,試吏,為[泗上]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試用補吏。”○[宋][劉敞]《得隱直書並聞將之洛陽》詩:“上書報聞罷,試吏何繾綣。”徐一士《一士類稿‧談吳士鑒》:“[藝甫]則試吏[汴]中,湛冥廿載。”

試課(试课),◆考核,考查。○《管子‧明法解》:“張官任吏治民,案法試課成功。守法而法之,身無煩勞而分職。”

試考(试考),◆考試。○《宋史‧選舉志三》:“任子不係州土,隨所寓入學,仍別齋居處,別號試考。”

試舉(试举),◆1.指科舉考試。○《元史‧選舉志一》:“惟貢舉取士為便。凡[蒙古]之士及儒吏、陰陽、醫術,皆令試舉,則用心為學矣。”◆2.試着舉例。○[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故其一切條理,皆在於社會改良,今試舉其特色者,略條論之。”

試酒(试酒),◆品嘗新釀成的酒。○[宋][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後作》詞:“正單衣試酒,恨客裏、光陰虛擲。”◆补证条目■品尝新酿成的酒。○宋吴文英《烛影摇红·饯冯深居翼日其初度》词:“柳蠻櫻素,試酒争憐,不教不醉。”

試金石(试金石),◆1.礦物,是含炭質的石英和蛋白石等的混合物,緻密而堅硬,黑色或灰色,可用以檢驗黃金的純度。○[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黃金》:“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柳枝。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黃、九紫、十赤。登試金石上(此石[廣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鵝湯中一煮,光黑如漆),立見分明。”◆2.比喻精確可靠的檢驗方法。○[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摺:“試金石上把你這子弟每從頭兒畫,分兩等上把郎君子細秤。”○[魯迅]《花邊文學‧點句的難》:“標點古文真是一種試金石,只消幾點幾圈,就把真顏色顯出來了。”

試劍石(试剑石),◆1.石名。在[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傳說[秦王]或[吳王]試劍於此。見[宋][范成大]《吳郡志‧虎邱》。◆2.石名。在[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相傳[三國]時[孫權]、[劉備]試劍於此。◆3.石名。在[江蘇省][銅山縣]東南[漢高祖廟],[宋][蘇軾]有銘。◆4.石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伏波山][還珠洞](也稱[伏波巖])內,相傳[漢][馬援]試劍於此。◆5.石名。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西山](即[樊山])上,相傳[三國][孫權]試劍於此。◆6.石名。在[湖南省][平江縣]東[道巖山]上,相傳[許旌陽]試劍於此。

試劍(试剑),◆練劍;擊劍。○《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儒林外史》第五二回:“看見有幾位客,都是[胡老八]平日相與的些馳馬試劍的朋友。”

試花(试花),◆謂花初放。○[宋][周邦彥]《瑞龍吟》詞:“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宋][范成大]《兩木》詩:“去年小試花,瓏瓏犯冰寒。”○[清][陳萊孝]《種棉曲》:“[海南]人家家種棉,交秋試花花燭天。”

試行(试行),◆實行起來試試。○[宋][司馬光]《答秉國第二書》:“中美食也,良藥也,[光]願與[秉國]強勉而試行之。”○《宋史‧食貨志下三》:“時知[滄州][田京],與[伯瑜]合議上聞,詔試行之。”○[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三十:“我近來在試行一種工作,從讀過的文章中把自己所歡喜的抄在一本小冊子裏。”

試館(试馆),◆古代科舉考試時各地應試的人居住的場所。○[震鈞]《天咫偶聞》卷二:“[于忠肅祠],在[裱背胡同]。蕪廢已久,近始重修,[浙]人逢春秋闈,居為試館。”

試管(试管),◆一種圓底柱形或底部為圓錐形的玻璃管,亦可用石英或其他材料製成,用於化學實驗。

試官(试官),◆1.出任官職。◆2.主持考試的官吏。○[唐][薛用弱]《集异記‧王維》:“客有出入於公主之門者,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試官,令以[九皋]為解頭。”○[清][趙翼]《甌北詩話‧“明妃”詩》:“此則下第舉子借以詈試官,非真詠[明妃]也。”○[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一)》:“某試官見此生誤佗為他,輒批其後云:‘[漢高][文帝]爸,[趙佗]不是他;今年既不中,明年再來吧。’”◆3.未正式任命的官吏。○[宋][高承]《事物紀原‧官爵封建‧試官》:“《職林》曰:[唐][武后][天授]二年,凡舉人無賢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試官,則官之有試,自[唐]始也。謂之試,取尚書明試以功之意。”○《新五代史‧雜傳十六‧李琪》:“[琪]所私吏當得試官,[琪]改試為守。”

試工(试工),◆工人或傭工在正式工作之前試做一個短時期的工作。○[魯迅]《彷徨‧祝福》:“試工期內,她整天的做,似乎閑着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錢五百文。”

試飛(试飞),◆1.謂鳥兒始飛。○[清][王夫之]《偶望》詩:“白鳥試飛疑遠浦,玄雲微斷影高柯。”◆2.製成的或修理後的飛機(或其他飛行器)作試驗性飛行,以檢查其性能。○[孔素]《當第一架飛機試飛的時候》:“新[中國]自製第一架飛機在某地試飛成功。”

試法(试法),◆1.試探法律,觸犯法律。參見“以身試法”。◆2.考試律令知識。○[宋][秦觀]《法律下》:“臣嘗思之其所以然者無他,始於試法而已,朝廷試士以法者,欲其習為吏也。”○《宋史‧選舉志四》:“先朝患官吏不習律令,欲誘之讀法,乃減任子出官年數,去守選之格,概令試法,通者隨得注官。”

試兒(试儿),◆即抓周。舊俗嬰兒周歲時,父母陳列各種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試測小兒的未來志趣和成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鍼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魏][晉]以前,不為生日,[南北朝][江]南風俗,兒生一期,隨男女以紙筆鍼縷置前,觀其所取,號為試兒。每至此日,飲酒宴樂,後人因為生日。”

試對(试对),◆1.試策和對策。○[晉][葛洪]《抱樸子‧審舉》:“何可不澄濁飛沈,沙汰臧否,嚴試對之法,峻貪夫之防哉!”◆2.考對仗。○[明][焦竑]《玉堂叢語‧夙惠》:“嘗與[程敏政]同召,上試對云‘螃蟹渾身甲胄’,[敏政]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東陽]對曰:‘蜘蛛滿腹經綸。’”

試點(试点),◆1.正式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先做試驗,以取得經驗。○[高曉聲]《極其簡單的故事》:“這在全省是一個試點工作。”◆2.正式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做小型試驗的地方。○[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三七章:“我們第一個試點,放在[任大莊]。”

試燈(试灯),◆舊俗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張燈,以祈豐稔,未到元宵節而張燈預賞謂之試燈。○[宋][李清照]《臨江仙》詞:“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撚指間,又屆十三試燈之夕。”○《醒世姻緣傳》第五回:“那正月十四,正是試燈的時節。”

試春(试春),◆1.品嘗春茶。○[宋][黃庭堅]《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兼簡運使張仲謀》詩:“官焙薦璧天解顏,瀹湯試春聊加飧。”◆2.謂在春天萌發。○[清][王夫之]《長沙旅興》詩:“江上紅芽始試春,乳鶯調語正迎人。”

試程(试程),◆按一定程式寫的文字。○[明][湯顯祖]《張雲長<噓雲軒文字>序》:“今之為士者,習為試墨之文,久之,無往而非墨也;猶為詞臣者習為試程,久之,無往而非程也。”

試車(试车),◆機動車、機器等在裝配好以後,正式使用之前,先行試用,看它的性能是否合乎標准。○[孔素]《當第一架飛機試飛的時候》:“在[葉立賽也夫]同志親切的教導下,第一次試車了(試驗飛機發動)。”○[馬季]《“四化”與四話》:“這臺機子經過試車鑒定,已達到了設計標准。”

試場(试场),◆舉行考試的場所。○《宋史‧選舉志三》:“初,凡試法科者,皆取撰成見義挾入試場。”○《元史‧選舉志一》:“舉人於試場內,毋得喧譁。”○[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幼學》:“乃至宦途醜態,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振厲末俗。”◆补证条目■举行考试的场所。也指考试。○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試場所問本經義疏,不過記出處而已。”

試策(试策),◆古代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後漢書‧儒林傳下‧張玄》:“會《顏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近代以諸科取士者甚多,[武德]四年,復置秀才、進士兩科,秀才試策,進士試詩賦,其後秀才合為進士一科。”○[清][黃宗羲]《論文管見》:“如[丁乾學]主[江西]試,以試策犯時忌削籍。”

試才(试才),◆考核才能。○《後漢書‧左雄周舉傳論》:“自[左雄]任事,限年試才,雖頗有不密,固亦因識時宜。”

試兵(试兵),◆1.用兵。○《東周列國志》第五回:“[鄭][衛]素有嫌隙,其試兵必先及[鄭],宜預備之。”◆2.軍事演習。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行軍總要》:“然試兵之法又不可露跡,被兵士知覺。”

試筆(试笔),◆1.謂練習書法。○[宋][歐陽修]《試筆》詩:“試筆消長日,耽書遣百憂。”◆2.指練習寫文章。○《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十五六歲免不得教他試筆做文。”○[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我覺得反正大家都在試筆,我為什麼不把我的試作,拿出去發表呢?”◆3.動筆;開始動筆。○[唐][陸龜蒙]《村夜》詩:“開瓶浮螘綠,試筆秋毫勁。”○[清][顧汧]《泥金手書五大部佛經跋》之二:“右金書《華嚴經》全部八十一卷,試筆於壬午閏六月三日,告成於癸未臘月二十四日,距一年半有奇。”

試本(试本),◆指未正式出版,只是試驗性印行的書刊。○[郭沫若]《就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答<人民文學>編者問》:“這第一輯也還沒有正式出版,只印了一個試本,分送各處徵求意見。”

省試(省试),◆1.[唐][宋]時由尚書省禮部主持舉行的考試。又稱禮部試,後稱會試。○[唐][姚合]《寄楊茂卿校書》詩:“到京就省試,落籍先有名。”○[宋][趙昇]《朝野類要‧舉業》:“除[四川]外,諸州及漕司解士,就禮部貢院鎖試,名曰省試。”○《宋史‧選舉志二》:“﹝[紹興]七年﹞時聞[徽宗]崩,未及大祥,禮部言:故事,因諒闇罷殿試,則省試第一人為榜首,補兩使職官。”◆2.[元]代以後分省舉行的考試。又稱鄉試。○《儒林外史》第七回:“果然英雄出於少年,到省試,高高中了。”○[鄭振鐸]《桂公塘‧黃公俊之最後》:“﹝[曾國藩]﹞接連的,中省試,中會試,點了翰林,不多幾年,便儼然的擠入了縉紳大夫之林。”

入試(入试),◆入場考試。○[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宋白]尚書詩云:《風》《騷》墜地欲成塵,春鎖南宮入試頻。”○[宋][吳自牧]《夢粱錄‧蔭補未仕官人赴銓》:“三學生員入試,中榜者升內舍。”○《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四:“正是科場前利害頭上,萬一被他們官司絆住,不得入試怎好?”

肉試(肉试),◆謂以獸軀試驗刀劍鋒刃之利鈍。○《戰國策‧趙策三》:“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

日試萬言(日试万言),◆以每天試寫萬言為驗;以一日寫上萬字的文章為考校。極言才氣橫溢,文思敏捷。○[唐][李白]《與韓荊州書》:“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舊唐書‧張涉傳》:“亦能為文,嘗請有司日試萬言,時呼[張萬言]。”○[唐]時取士考試有日試萬言科。參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

日省月試(日省月试),◆每天每月進行考核。○《禮記‧中庸》:“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鄭玄]注:“日省月試,考校其成功也。”○[孔穎達]疏:“言在上每日省視百工功程,每月試其所作之事。”○[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夫制器尚象,古聖王之所由利用而厚民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勸工之典,並列九經。”亦作“日省月課”。○《魏書‧李彪傳》:“陛下幼蒙鞠誨,聖敬之躋,及儲宮誕育,復親撫誥,日省月課,實勞神慮。”

秋試(秋试),◆指科舉時代地方([唐][宋]為州府,[明][清]為省)為選拔舉人所進行的考試。因於秋季舉行,故稱。○[宋][文同]《中秋夜試院寄子平》詩:“人間重此夕,一歲號佳賞。而我督秋試,鎖宿密如藏。”○[宋][朱熹]《答滕德章書》:“吾友秋試不利,士友所嘆。”○[宋][何薳]《春渚紀聞‧顏幾聖索酒友詩》:“[東坡]先生臨郡日,適當秋試,[幾]([顏幾])於場中,潛代一豪子[劉]生者,遂魁,送舉子致訟,下[幾]吏。”在特殊情況下,廷試亦偶于秋季舉行。○《宋史‧選舉志一》:“[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廷試舉人。故事,惟春放榜,至是秋試,非常例也。”

牛刀小試(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顯一下身手。○[金][周昂]《題鄒公所藏<淵明歸去來圖>詩》:“牛刀小試[義熙]前,一日懷歸豈偶然。”○[明][王錂]《尋親記‧枉招》:“兩袖天香下九重,牛刀小試宰華風。”參見“牛刀”。◆补证条目■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显一下身手。○梁羽生《华罗庚传奇》:“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

內試(内试),◆指科考中的殿試。○[唐][齊己]《同光歲送人及第東歸》詩:“春官如[白傅],內試似[文皇]。”

明試(明试),◆明白考驗。○《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孔穎達]疏:“諸侯四處來朝,每朝之處,[舜]各使陳進其治理之言,令自說己之治政。既得其言,乃依其言明試之。”○[唐][韓愈]《祭虞部張員外文》:“往在[貞元],俱從賓薦,司我明試,時維邦彥。”○[清][龔自珍]《明良論三》:“敷奏而明試,吾聞之乎[唐][虞]。”

面試(面试),◆當面考試。○《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南史‧梁紀下‧簡文帝》:“[武帝]弗之信,於前面試,帝攬筆立成文。”○《儒林外史》第三回:“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爺面試。’”

量試(量试),◆1.猶試驗。○《後漢書‧獻帝紀》:“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粥,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卹有虛,乃親於御坐前量試作糜,乃知非實,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2.測試性的考試。○[宋]代於科舉之外為宗室弟子入仕的一種考試方法。○《宋史‧選舉志三》:“﹝[乾道]﹞六年,臣僚上言:‘[神宗]朝,始立教養,選舉宗子之法。保義至秉義。鎖試則與京秩,在末科則升甲,取應不過量試注官,所以寵異同姓,不與寒畯等也。’”○《宋史‧選舉志三》:“[孝宗]登極……﹝宗子﹞略通文墨者,量試推恩。習經人本經義二道,習賦人詩賦各一首,試論人論一首,仍限二十五歲以上合格。第一名承節郎,餘並承信郎。”○[宋][趙昇]《朝野類要‧舉業》:“量試:州、縣學略而小試其才也。”

里試(里试),◆鄉試的別稱。○[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閣試》:“朔望有閣試,每旬有館課,近來又多屬之捉刀人,蓋挾冊傳代諸弊,視里試有加焉。”

口試(口试),◆考試的一種方式,要求應試人口頭回答問題。○《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明經,先帖文,然後口試。”○[老舍]《女店員》第一幕:“在口試的時候,不管該說不該說,我就把這些都對那兩位同志說了。”

課試(课试),◆1.考核官吏的政績。○《韓非子‧亡徵》:“境內之傑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課試,而好以名問舉錯,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2.考試。○《後漢書‧順帝紀》:“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廉科者,得參廉選,歲舉一人。”○[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近歲乃始教之以課試之文章。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鄭觀應]《盛世危言‧考試上》:“按月出題課試,所出之題務須有裨時務,如鐵路、輪船之事。”◆3.試驗,檢驗。○《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唐][尹知章]注:“兵器雖成,未經課試,則不用不藏。”

科試(科试),◆科舉考試。○[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宋史‧選舉志二》:“是歲([紹興]九年),以科試,明堂同在嗣歲,省司財計艱於辦給。”○[明][高明]《琵琶記‧蔡公逼試》:“天子詔取賢良,秀才每都求科試。”○《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內中有個極富的人家姓[周]……只有一子,生得文雅清秀,年紀十四歲,他父母延師讀書,新近科試,中了秀才。”

科舉考試(科举考试),◆[隋][唐]以來封建王朝設科取士而定期舉行的中央或地方級考試。○[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四:“在當時,讀書人總是要參加科舉考試的,我雖然對科舉考試已經沒有什麼興趣,也不得不去參加。”

考試(考試),◆1.對人的知識才能進行考查測驗。○《漢書‧宣帝紀》:“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功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雜記》:“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才、俊士,明於理體,為鄉曲所稱者,委本縣考試。”◆2.指考查知識才能等的一種方式。○《鏡花緣》第六五回:“其實此番考試,原無須迴避,這是卿等過於謹慎之處。”○[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試的成績很好,心裏很高興。”◆3.指主持考試。○《鏡花緣》第六五回:“將來能彀托賴伯母福氣,再遇才女部試,諸位伯伯同姪女父親都不派入考試,那就好了。”

解試(解试),◆科舉時代[唐][宋]州府舉行的考試,即[明][清]的鄉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盧吉州][肇],[開成]中,就[江西]解試,為試官不送。”○《文獻通考‧選舉五》:“解省試各遞增二人,解試七人取一,省試九人取一。”○[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張喬》:“[大順]中,[京兆府]解試,[李]參軍[頻時]主文,試《月中桂》詩。”○[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取士上》:“保舉之法,雖曰以名取人,不知今之所謂名者何憑也,勢不得不雜以賄賂請託。及其捧檄而至,吏部以一義一論試之,視解試為尤輕矣。”

角試(角试),◆比試。○《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材,論百工之銳器;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章炳麟]《封建考》:“[漢]世材官衛士之倫,蓋亦日在營壘,課以戎事,非立秋角試乃至也。”

講試(讲试),◆講究考校。○《史記‧龜策列傳》:“[孝文]、[孝景]因襲掌故,未遑講試。”○[晉][葛洪]《抱樸子‧省煩》:“至乃講試累月,督以楚撻,晝夜修習,廢寢與食。”

簡試(简试),◆銓敘考試。○《魏書‧前廢帝廣陵王紀》:“帝於[顯陽殿]簡試通直散騎常侍、散騎常侍、散騎侍郎、通直郎,剩員非才,他轉之。”

會試(会试),◆1.[明][清]科舉制度,每三年會集各省舉人於京城考試為“會試”。○《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少年發科,到都下會試。”○《儒林外史》第七回:“﹝[荀玫]﹞匆匆進京會試,又中了第三名進士。”○[清]林則徐《請定鄉試同考官校閱章程並預防士子剿襲諸弊摺》:“臣前任京職曾充鄉試考官二次,會試同考官一次。”◆2.[太平天國]在[天京](今[江蘇][南京])舉行的考試。連同鄉試,構成[太平天國]的考試制度。

觀試(观试),◆1.觀察試驗。○[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即日故共觀試,乃知天壤之所生,誠有自然之妙物也。”○《三國志‧蜀志‧費禕傳》:“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晉][葛洪]《神仙傳‧陳安世》:“[叔本]好道思神,有二仙人託為書生,從[叔本]遊以觀試之。”◆2.觀看考試。○《金史‧文藝傳上‧鄭子聃》:“乃使[子聃]……雜試。七月癸未,[海陵]御[寶昌門]臨軒觀試。”

關試(关试),◆[唐][宋]時吏部對進士的考試。合格者方能為官。○[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進士下篇》:“近年及第未過關試皆稱新及第進士。”○《宋史‧選舉志一》:“登科之人,例納朱膠綾紙之直,赴吏部南曹,試判三道,謂之關試。”○[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詁箋三》:“關試,吏部試也。進士放榜敕下後,禮部始關吏部。吏部試判兩節,授春關,謂之關試,始屬吏部守選。”

公試(公试),◆官方主持的考試。○[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教官作色曰:‘經義豈當上請?’諸生曰:‘若公試,固不敢。今乃私試,恐無害。’教官乃為講解大概。”○[宋][趙昇]《朝野類要‧公試》:“每歲春二三月之交公試。兩日三場,謂第二日,論策各一道,並差外官於貢院主文,以學官干預考校。”○[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一》:“[陳丞相][文龍],[咸淳]初,為太學生。是年學中引放公試之旦,適奔馳弗及。”

閣試(阁试),◆[明]代翰林院對庶吉士的考試。○[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閣試》:“科道本以試卷為芻狗,惟庶常自考改以後,仍親筆墨,朔望有閣試,每旬有館課,近來又多屬之捉刀人。”○[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庶常授官》:“己卯散館前閣試,[江陵相]([張居正])出一論題,為《李綱不私其鄉人》。”

復試(复试),◆1.謂依舊例試士。○《新唐書‧選舉志上》:“﹝[元和]二年﹞明經停口義,復試墨義十條。”參閱[宋][王溥]《唐會要‧貢舉上》。2.謂恢復貢舉。○《宋史‧選舉志一》:“自[淳化]末,停貢舉五年,[真宗]即位,復試,而[高句麗]始貢一人。”◆3.第二次考試,與“初試”相對而言。○[宋][洪邁]《容齋四筆‧乾寧復試進士》:“[唐昭宗][乾寧]二年試進士,刑部尚書[崔凝]下二十五人,放榜後,宣詔翰林學士[陸扆]、祕書監[馮渥]入內,各贈衣一副,及氈被,於[武德殿]前復試,但放十五人。”○[清][俞樾]《茶香室續鈔‧賦題限韻》:“《容齋四筆》云……有[黃滔]者,是年及第,[閩]人也,九世孫[沃],刊其遺文,初試復試,凡三賦,皆在焉。”○[張書紳]《正氣歌》五:“[志新]怎麼會知道,兒子[彤彤]考瀋陽音樂學院少年班,初試已經合格,卻被取消了復試權。”

附試(附试),◆謂在非本籍參加考試。○[宋][趙昇]《朝野類要‧舉業》:“因事在他鄉而未能歸本貫者,皆就轉運司附試。只是取人太少,卻易為文才。”

府試(府试),◆科舉時代府一級考試。○[唐][趙璘]《因話錄‧商下》:“[唐尚書][特],[太和]六年,尉[渭南],為京兆府試進士官。”○《金史‧文藝傳上‧楊伯仁》:“是歲,﹝[孟宗獻]﹞府試、省試、廷試皆第一。”

放試(放试),◆猶言舉行考試。○[宋][吳自牧]《夢粱錄‧解闈》:“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日,放貢舉應試。諸州郡縣及各路運司並于此日放試。”

都試(都试),◆[漢]代的閱兵制度。用以考試講武。以立秋日總試。○[翟義]誅[王莽]後,於每年九月間舉行。○《漢書‧翟義傳》:“於是以九月都試日斬[觀]令,因勒其車騎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將帥。”○[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太守、都尉、令長、丞尉,會都試,課殿最也。”○《後漢書‧李通傳》:“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欲劫前隊大夫及其屬正,因以號令大眾。”○[李賢]注:“[漢]法以立秋日都試騎士,謂課殿最也。○[翟義]誅[王莽],以九月都試日勒車騎材官士是也。”○《資治通鑒‧唐代宗永泰元年》:“[抱真]以[山東]有變,[上黨]為兵衝……乃籍民,每三丁選一壯者,免其租、傜,給弓矢,使農隙習射,歲暮都試,行其賞罰。”○[胡三省]注引[史炤]曰:“謂總閱試習武備也……[漢]制,郡國以八月都試,閱武備。”

調試(调试),◆1.調教和試用。○《南齊書‧長沙王晃傳》:“每遠州獻駿馬,上輒令[晃]於[華林]中調試之。”◆2.調節試驗。○[韓少華]《序曲》:“一陣調試琴弦的聲音乘空兒飄進門來。”

點試(点试),◆1.考核;試驗。○《宋史‧葛洪傳》:“訓齊戎旅,亦帥之職也,朝廷每嚴點試之法,申階級之令,其儆之亦切矣。”◆2.燃點試驗。○[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查交代》:“火藥定宜點試,恐有盜賣,攙和灰土,不堪施用。”

典試(典试),◆主持考試之事。○《明史‧選舉志二》:“[天啟]二年壬戌會試,命大學士[何宗彥]、[朱國祚]為主考。故事,閣臣典試,翰、詹一人副之。”

道試(道试),◆[清]代省下設道,道所舉行的考試,謂之道試。○[清][陳確]《記昔》:“及道試出,伯氏索卷觀,甚喜;已觀叔氏卷,更不快。”○[太平天國][洪仁玕]《自述》:“每場榜名高列,惟道試不售,多有抱恨。”

待試(待试),◆1.等待使用;等待任用。○《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楊倞]注:“試,用也。詘,服也。”○[宋][楊億]《君可思賦》:“亦懷材而待試兮,將乘時而奮庸。”◆2.等待考察;等待試用。○[宋][晁補之]《上皇帝論北事書》:“凡所以必待試而後可用者,特不敢以能之於平居無事而信其用之於倉卒擾攘也。”◆3.等候考試。○《宋史‧選舉志一》:“待試京師者恒六七千人,一不幸有故不應詔,往往沉淪十數年。”

打試,◆宋代称检验视力。○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舉手試眼之昏明曰打試。”

從試(从试),◆赴試;參加考試。○[唐][韓愈]《復志賦》:“忽忘身之不肖兮,謂青紫其可拾……君之門不可逕而入兮,遂從試於有司。”

春試(春试),◆[唐]代考試定在春夏之間。○[宋]諸路州軍科場並限八月引試,而禮部試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試則在四月;於是有春試、秋貢之名。○[元]代於八月鄉試,二月會試,[明][清]相沿。故也稱會試為春試。參閱《宋史‧選舉志二》、[清][趙翼]《陔餘叢考‧試期》。

春官試(春官试),◆即禮部試。○[五代][王周]《自喻》詩:“乞薦鄉老書,幸會春官試。”○[清][吳敏樹]《亡弟雲松事狀》:“往時所欲學而為者,中遂廢棄。春官試亦不能上。”

程試(程试),◆1.按規定的程式考試。後多指科舉銓敘考試。○[三國][吳][韋昭]《博弈論》:“博選良才,旌簡髦俊,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宋][葉適]《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其間有強壯者,稍加勸募,給之弓弩,教以習射,時命程試,利以賞激。”○《金史‧選舉志一》:“[貞元]元年,定貢舉程試條理格法。”◆2.程試之文卷。○[唐][李綽]《尚書故實》:“[郭侍郎]嘗寶惜法書一卷,每隨身攜往。初應舉,就雜文試,寫畢夜色猶早,以紙緘裹置於篋中。及納試而誤納所寶書帖。卻歸鋪,於燭籠下取書帖觀覽,則程試宛在篋中。遽驚嗟,計無所出。來往於棘圍門外,見一老吏,詢其事,具以實告,吏曰:某能換之……逡巡齎程試入,而易書帖出。”○[宋][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教授[孫勰]亦[贛]人,異時讀諸生程試,意不滿,輒曰:‘吾[江西]人屬文不爾。’諸生初未諭,及是,持公所試文,矜語諸生曰:‘吾[江西]人之文也。’乃皆大服。”

常試(常试),◆平素的訓練。○《尉繚子‧攻權》:“異口虛言,將無修容,卒無常試,發攻必衄。”

長材小試(长材小试),◆猶言大材小用。○[清][浴日生]《海國英雄記‧航海》:“運販生涯,錙銖賤業,教俺長材小試,無聊之極。”

策試(策试),◆古代以策問試士,因稱對臣下或舉子的考試為“策試”。○《後漢書‧徐防傳》:“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前後考第進士及庭所策試士,踵相躡為宰相達官。”○[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宋鄭公為國惜體》:“是時西北有警,[英公]能結內宮,又得上心,乃撰一策題,如策試制科者,教[仁宗]以試兩府大臣,欲以窮[恭公]之不學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八章:“天變非常,[崇禎]自己何嘗不怕?去年六月間今上在[中極殿]親自策試廷臣七十餘人,策題就寫着‘年來天災頻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晝見五旬,四月[山西]大雪’等話。”

部試(部试),◆舊時指禮部舉辦的考試。○《鏡花緣》第六五回:“本日經朕查出回避之淑女[孟蘭芝]等三十三人,未赴部試,例應欽派試官另行考試。”

不試(不试),◆1.不用;不被任用。○《禮記‧緇衣》:“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咸服。”○《論語‧子罕》:“吾不試,故藝。”○[何晏]集解:“試,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見用故多技藝。”○[宋][王安石]《寄贈胡先生》詩:“先生不試乃能爾,誠令得志如何哉!”◆2.未經試驗。○《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尹知章]注:“兵器雖成,未經課試則不用不藏。”

別頭試(别头试),◆[唐][宋]科舉制度中,因應試者與考官有親故關係或其他原因,為避嫌疑而另設的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元和]﹞十三年,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別頭試。”○《宋史‧選舉志一》:“士有親戚仕本州,或為發解官,及侍親遠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轉運司類試,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諸路始有別頭試。”○[清][葉名灃]《橋西雜記‧回避》:“[趙氏翼]《陔餘叢考》引《通考》:[唐][開元]二十四年,設別頭試,為後世科場回避親族之始。”亦省稱“別頭”、“別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別頭及第》:“別頭及第,始於[上元]二年[錢令緒]、[鄭人政]、[崔志恂]等四人。”○[宋][高承]《事物紀原‧學校貢舉‧別試》:“[開元]二十四年,以禮部侍郎主選其親故移考功謂之別頭……[宋]朝謂之別試。”參閱《文獻通考‧選舉四》。

別試(别试),◆見“別頭試”。

筆試(笔试),◆指要求書面答案的考試方法。與“口試”相對而言。如:筆試定在今年三月份舉行。

比試(比试),◆1.彼此較量高低。多指比武。○《水滸傳》第十二回:“你敢與[周謹]比試武藝高低?如若贏得,便遷你充其職役。”○[明]徐渭《送推府王公序》:“又類比試,率以馳馬越溝墻,發三矢俱中,兩人對鎗不避,乃為中。”○[冰心]《往事(二)》:“比試的對手,已一步一步的仗着劍向着我走來。”◆2.指模擬某種動作。如:他拿起那支新獵槍比試了一下。◆补证条目■指模拟某种动作。○廉声《月色狰狞》一:“她在那些古旧的暗色柜子里拣出一件件色泽各异的衣衫,最后选定一件暗绿色仿缎圆袖衫,在镜前比试好一会儿,才将它穿上身。”

百試(百试),◆多次試用。○[元][虞集]《賀丞相墓志銘》:“公始侍中,年壯氣銳,出入踐颺,百試無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