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军来说不需要引进这些所谓先进的燧发枪的,因为清军有红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沙俄的燧发枪第一次进入了和清军之间的战场。清军也不是你想象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装备了鸟铳之类的火绳枪。结果被沙俄的军队一顿猛揍,七荤八素。关键时刻就红夷大炮上场,就彻底扭转战局了。
耽误清朝武器技术革新的,不是弓马骑射,而是红夷的大炮太厉害
沙俄的军队本身人数少以外(只有800人,清军有2000多人),关键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门,是无法和清军当时装备红夷大炮相媲美的。自从孔有德教会了女真人使用红夷大炮,这一直都是绝对的战场屡试不爽的利器。所以整个清朝200多年间,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产和海外引进了数10万门。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拥有红夷大炮1万余门,但是除了后来大规模购买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处于17世纪水平的。

所以几乎整个清朝后来很多战争的模式就是,实在不行就用炮轰。平三藩如此,收台湾如此,攻打准噶尔也是如此。所以有为数众多的大炮,清军是不需要燧发枪的。
耽误清朝武器技术革新的,不是弓马骑射,而是红夷的大炮太厉害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准噶尔的“和通泊之战的惨败”,最终导致了雍正下狠心进行了军事改革。

“和通泊之战”,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的一万精锐,最终战损7200多名士兵,13个高级将领。此战使得大清和准噶尔形成了相持态势。此战失利,让雍正大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进行了改革。
耽误清朝武器技术革新的,不是弓马骑射,而是红夷的大炮太厉害
在这场改革中,针对火绳枪进行了技术革新。其实母版就是准噶尔士兵使用的从奥斯曼帝国舶来的一种更为先进也更大的火绳枪,叫赞巴拉克火枪。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结果1年的时间就生产了1万多支。这就是后来清朝一直用到鸦片战争时期的主要类型的火枪,我们通常叫它“抬枪”,也被称为“大清神器”。这种枪在18世纪可以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械媲美了,因为它不但解决了一般火绳枪的防水的问题,关键是射程高达400步以上。

“抬枪”成为“大清神器”,要感谢雍正之外,还要感谢另一个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为仿制这种枪的第一代技术就是他当“抚远大将军王”期间,先行试水的。

他曾经生产了300支留在了甘州,准备后续使用到战场的。但是后来回去奔丧之后就被软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战场。

但即便如此,从“抬枪”这种武器也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清军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压制住敌人,而不是求的精而准。
耽误清朝武器技术革新的,不是弓马骑射,而是红夷的大炮太厉害
一直到二战期间,我们的民间抗日武装还在用“抬枪”这玩意,只不过可能自行生产的,工艺水平低,样式、性能、射程还不如雍正那会呢,据说一次只能装一粒弹,要两个人抬,却只能射30米左右,关键是没膛线。《亮剑》里面其实就出现过,样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后一直到洋务运动,清朝几乎再也没有在枪械上进行过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萨的旋涡之中,就是更大规模地依赖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就连火炮也早已落后于世界了。

但其实武器上的落后并不可怕,因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军就能立即仿造出趋于世界先进的枪械。到了洋务运动期间,我们的也能自行生产出汉阳造。
耽误清朝武器技术革新的,不是弓马骑射,而是红夷的大炮太厉害
关键可怕的在于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直没有被清军重视。

那就是第一次实际上沙俄的哥萨克士兵并不是在装备上赢了清军,而是用斧头和兵刃打赢了清军。这个问题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明显,曾经以白刃战闻名的清军面对刺刀却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