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是如何控制蒙古的

2019-11-08 18:02 2824次浏览 奇闻轶事

早在忽必烈登基的时候,蒙古就已经分裂了,统一的蒙古帝国实际上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各干各的,谁也管不了谁。元朝还在的时候,至少名义上还有个统一的蒙古诸部盟主,也就是元朝皇帝,等到元朝灭亡,就连这个名义上的蒙古共主也逐步不存在了,就基本上分裂了,而且是四分五裂,不相统属。

在明朝也就是鞑靼和瓦剌,唯一一次算是完成了草原统一的,就是瓦剌一度崛起,成为蒙古霸主。实际上,瓦剌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征服的当地原住民。所以,瓦剌崛起并且一度成为草原霸主,就是蒙古在草原称霸时代的结束,不仅中原守不住,草原也控制不住了。

也先在土木堡之变后试图与明朝达成一个类似澶渊之盟的城下之盟,但是明朝并没有同意,给点钱可以,但是要改变双方的地位,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明朝向瓦剌进贡的机制,明朝不接受。这其实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因为在与明朝的博弈过程中,尤其是在归还英宗的问题上,蒙古三大分支都在各自私下与明朝联络,不想完全受制于也先。

这才草原和中原持续了近两千年的博弈方式的一次重大转折。按照拉铁摩尔等人的看法,草原游牧部落之所以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并且能够长期维持,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一起进攻中原,到中原地区去劫掠,并且最后达成一个稳定而长期的进贡的协议,由部落联盟的盟主来统一分配从中原获得的物资,这是游牧部落联盟国家的君主的一个重要权利。

明朝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以前都能够通用的规则了呢?原因也很简单,明朝这时候虽然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了,英宗也被俘了,但是也先的十万军队从大同一路到北京劫掠,却差点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明军堵在长城以南回不去了。因为这时候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除了作为防御工事的长城,还有沿长城线屯驻的大量军队和关隘,已经没那么容易突破了。

而且,明朝在长城线以北也不断的向北拓展,主要是通过驻军掩护,内地移民不断向北进行垦荒,所以明朝的北方边境实际控制线并不限于长城线,而是要比长城线更靠北的地方。而这个地带本身也是一个既可以游牧也可以农耕的地区,中原能够控制,就可以变成更低,中原控制不住,就会变成草原游牧民族的上好草场。中原汉人不断在这里垦荒,蒙古人在这里也就没办法待了,只能往北后退。

也因此,在整个明朝,除了也先这一次之外,蒙古没有再形成统一的政权,整个草原都是四分五裂、不相统属的。虽然现在在地图上标记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莫北蒙古,但实际上只是个大体的分类,实际上并不是统一的部落。相对而言稍微统一点的,反而是漠西蒙古,也就是瓦剌,到晚明到清初的时候,瓦剌四部中的准格尔强大起来,赶走了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和硕特部,独霸了整个漠西草原,也就是现在的蒙古草原西部和北疆。

也是因为这种草原上缺乏统一的政权,导致了整个草原地区实际上处于权力真空状态。而这个状态一般就会为边远地区的民族和部落的崛起提供机会。更要命的是,明朝在辽东和辽西地区一直不断加强控制,到李成梁时期,通过不断的征讨,将原本在这一带的蒙古部落几乎全部打垮,不仅无法威胁明朝,也无力压制女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崛起。如果当时辽西和辽北一带的蒙古部落是统一的,也就没有女真什么事了。

女真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先统一女真内部,然后和临近的比较强大的蒙古部落通过结盟、联姻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联盟,东部蒙古诸部逐步被纳入了女真主导的这个政权当中去了。之后,再通过与明朝的战争,女真将明军和汉人从辽东地区赶出去,打开了统一整个漠南蒙古的通道,之后就逐步统一了整个漠南蒙古。在后来清朝的政权中,漠南蒙古和女真是始终结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蒙古骑兵的支持,清朝也无力进入中原。

在入关之前,清朝已经和漠北蒙古、准格尔开始有了交往,并且和漠北蒙古大体上达成了同盟,漠北蒙古承认清朝皇帝为草原上的大汗,而清朝则给草原上的贵族们以各种封号,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定期的赏赐,实际上也就是工资。通过这种方式,蒙古贵族得到了他们以前需要通过劫掠中原才能得到的物资,而清朝则得到了蒙古的支持。即便如此,在康熙时期,漠北蒙古也出现了问题,最后还是通过打仗才解决。清朝和准格尔的战争,更是持续了上百年,一直到乾隆时期才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