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在众贝勒拥立下继位,成为后金第二位大汗。第二天他与众贝勒宣誓:“敬兄长,爱子弟,行正道”,对三大贝勒“不遽以臣礼待之”。

皇太极这后金大汗做得并不舒畅,他感觉事事掣肘。特别是国人朝见时,三大贝勒竟和自己一起面南而坐,更让皇太极心里不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三月,为他的继承人套上的枷锁——八王共治制。

八王就是八位掌旗的贝勒,“八王面君时,勿一、二人相聚,须众人皆聚之,共议国政,商办国事。”即八王与后金汗共治国政。后金的一切权力,八王共同执掌;后金的各项收入,八王共享均分。八王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四大贝勒按月轮值,执掌政务”。

老子一个人说了不算,我还当这大汗干什么?

对三大贝勒各个击破

皇太极首先对付的是二贝勒阿敏。阿敏虽飞扬跋扈,但他在八王当中属于“异类”,他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在八王当中只有他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在政治上没有依靠,属于“软柿子”。

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攻克了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皇太极命阿敏率五千兵马前往镇守。这四城紧靠北京,对明朝来说意义重大,是必夺之地。对后金来说,这四城深入大明腹地,是四座孤城。只要明军反攻,阿敏肯定守不住。那么阿敏要么战死,要么兵败弃城。

第二年春,明朝派孙承宗率大军反攻,阿敏惊慌失措,弃城而逃。逃跑前,他下令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

皇太极闻讯后,十分震惊,召集大臣从快、从严、从重给阿敏议罪。大臣们深刻领会了主子的意图,给阿敏定了十六项罪名,认为他罪大恶极,应该处死。但宽仁大度的皇太极念及手足之情,只是将阿敏终生幽禁。罢阿敏镶蓝旗主,让忠顺自己的济尔哈朗接任镶黄旗旗主。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利用莽古尔泰莽撞的性格,故意激怒莽古尔泰,使他“于御前露刃”,而犯下“大不敬”的罪名,被剥夺和硕贝勒爵位,降为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第二年莽古尔泰郁闷而死。天聪九年,以莽古尔泰与其弟德格类犯谋逆之罪为名,皇太极将正蓝旗收为己有。

最后皇太极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大罪”,多次问责一向小心谨慎的代善。好在代善知道退让,自居臣僚。

代善的礼王府

在制度上加强皇权

皇太极执政伊始,就设立了八大臣管理国务,称八固山额真,在旗内总管一切事务,固山额真的设立,削弱了诸贝勒的权力。

皇太极重用降清的汉族知识分子,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献计献策,推动封建化改革。天聪三年(1629年)设立文馆,像著名的“三汉官”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都入职过文馆,后来文馆又仿明内阁改为内三院,每院设大学士一人。随着皇太极皇权的加强,这些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参与国家机密与决策。

天聪五年十二月,经过周密安排布置,皇太极针对参政李伯龙提出的“朝贺时每有逾越班次,不辨官职大小随愿排列着,请酌定议制”的建议,让代善和众人商议。商议的结果就是皇太极一人面南而坐,“八王共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天聪六年,皇太极采纳宁完我建议,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衙门。皇太极设立六部的一大目的,就是加强君权。六部的长官虽由诸贝勒担任,但六部已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凌驾于八旗旗主之上。

天聪十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崇德,正式称帝,八王共治制才被基本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