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联控股作为监管外资“缓解”的外因和中信信托欲退出的内因合力,迈出了赠送国内人寿保险的重要一步。

而悉数安联集团在华的多个举措,皆是正围绕“保险+”,矩阵式发力国内市场。

11月17日,中德安联对外宣布已收到上海银保监局批复文件,批准中信信托将其所持有的中德安联49%的股权转让给安联控股。转让后,安联控股将持有中德安联100%股权。至此,中德安联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

来源:中德安联官网

事实上,中德安联此番股权转让早有预告。2020年初,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的政策出台后,安联控股有意增持中德安联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到了年末,中信信托将其持有的49%中德安联股份公开挂牌出售,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条件。另外,在其股权转让协议中,保留了原股东优先认购权,而中德安联的股东仅有安联控股和中信信托。截至竞拍期结束,除安联控股外,无其他竞拍者参与。今年4月,安联控股又开始人事大调整,中德安联被密集安排多位“安联系”高管。

不得不说,早有退意的中信信托和试图加码的安联控股,可谓一拍即合。近年来,中信信托主营业务承压又逢掌门人更替,意图退出中德安联奈何几经转手均未果。随着国内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华布局超过20年的德国安联集团开始“矩阵式”发力国内保险市场,在寿险、财险、资管、救援等传统业务之外,还计划开拓保险经纪、养老金、再保险等业务。

在加码在华布局的过程中,中德安联由合资转安联控股独资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成立于1999年的中德安联,直至2014年才开始盈利。亏损多年,与中外股东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上难以统一不无关系,也由此驱动着安联控股增持中德安联。

退出中德安联,中信信托谋求已久

中信信托退出后,中德安联成为国内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也是继友邦人寿之后的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成立之时,中德安联也是首家获准在中国开业的欧洲合资寿险公司。在其最初的股东构成中,德国安联集团和大众保险公司,分别持股51%和49%。

2005年10月,保监会批准了中德安联的股权变更申请,中信信托受让了大众保险所持股份。

通常而言,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为7-8年,而中德安联却花了等同2倍的时间。

在完成一个盈利周期的陪伴后,中信信托开始动了离开中德安联的心思。2013年,鉴于长期投入却不见回报,且“中信系”公司中信泰富投资了信诚人寿,中信信托就萌生退出之意。而在先后转手上海国际、华电集团等公司后,均是无果告终。

2020年末,中信信托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将其所持有中德安联49%的股权挂牌出售,转让底价为23.44亿元。同时附带了严苛的受让条件,包括转让价款需一次性支付且不接受多家意向受让方联合受让,也不得采用委托方式举牌,并缴纳1.17亿元保证金;受让方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受让主体或者控股股东具有10年以上直接从事保险业务的经验等。

根据转让协议,在标的企业股权结构部分中,“原股东是否放弃行使优先购买权?”一栏中显示“否”。这也便意味着中信信托为安联控股保留了优先认购权。

1月27日,在竞拍截止期到且无其他竞拍者的情况下,安联控股与中信信托按程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到了2月初,中德安联在保险业协会披露股东变更信息,称中信信托拟将所持中德安联全部股权转让给安联控股。而该项股权变更尚需银保监会批准。

不谋而合,安联欲“借力”加码在华布局

合资公司中,外资股东与中资股东比例通常接近“五五开”。股份相当便意味着决策权也相当。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外股东之间在经营理念上存在着差异,甚至冲突,从而影响公司的整体战略选择及业务开展。

正是这些,构成了外资股东突破合资公司股比诉求的重要驱动力。

反观中德安联,多年经营业绩不佳,与其发展战略多变关系密切。多年以来,中德安联几次转型,保费大起大落。2007年,中德安联借力“银保”和“投连险”保费收入一度高涨达30亿元。但伴随“投连险”的衰落,公司保费连年下滑。

外资水土不服也是一大问题。直至2012年,本土化高管陈良出任CEO,中德安联才逐步找准路子。

全资控股中德安联,掌握话语权是加码在华布局的重要举措,但安联集团在中国的野心远不止与此。

中国的保险市场,被公认是最大的蓝海。作为国际保险巨头,德国安联集团视中国为重要战略性市场的同时,正在逐步开展集团化布局。

2018年,安联财险为发展在线保险业务引入京东。公司由外资独资变更中外合资财险公司,并更名为京东安联。

今年1月,安联控股获银保监会批准筹建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据企查查,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注册地位于北京。

随后,中德安联和安联资管共同签署资产管理委受托协议。两家“兄弟”机构将密切协作协同发展,落实股东在华战略部署。

业内人士指出,外资成立自己的资管公司,“有助于保险资金的专业化投资。同时资管公司还可以接受资金委托业务,可以发挥外资母公司在资产管理上的优势。”

寿险、财险、资管之外,安联控股还在国内的信用险和全球救援领域有所涉足,相关公司分别为裕利安怡、安世联合中国。

目前,安联控股已在中国境内约10个省份和直辖市设立多家营业机构,业务范围涵盖上述险种。

当然,意在实现矩阵式布局的安联控股岂能满足于此,正在寻求更多保险业务的机会。

陈良曾公开表示,安联控股致力于打造一支“航母舰队”。这艘航母的业务群将包括寿险业务、产险业务、健康险业务、养老险业务、特殊风险业务、资管业务、救援业务等安联集团的优势业务。基于此,陈良希望10年之后,安联集团具备与本地老牌保险公司竞技的能力。

为全面提速在华布局,“安联系”进行了人事大调整。

早在今年4月,京东安联财险前总经理徐春俊将于6月1日起接替陈良出任中德安联CEO,上海银保监局已核准该任职资格。在卸任中德安联CEO之后,陈良继续担任安联控股副总经理和首席运营官,同时拟任已获批筹建的安联保险资产的董事长。

同时,上海银保监局披露了中德安联多个职位的高管任命。根据任职批复,同样出自京东安联财险的裴宏齐出任中德安联董事会秘书,同时核准胡东、李新祥、刘凯、郝宇飞出任总经理助理的任职资格。

此前,广东银保监局已核准毛伟标出任京东安联财险董事长。

开放多元与竞争激烈

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发文取消了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人身险公司外资比例可达100%,并且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

乘着“合资寿险公司取消外资比例限制”的东风,中信信托又早有退出之意,中德安联开始由外资全资控股,成为合资险企成功转型外资独资的“风向标”。

这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激发了国内保险市场的多元化竞争。

虽说中国保险行业不缺参与者,但整体呈现同质化。而当外资独资险企登陆中国市场,不同的经营理念、经营风格、经营传统构成了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虽说,政策开始给外资“松了绑”,但国内市场监管环境还是相对严格的。另外,中国保险市场监督机制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外资公司需要适应国内的保险监管环境变化。

事实上,国内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大中型保险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业务网点。这这些,正是外资险企短期内难以赶超的。

除了市场份额难抢之外,国内客户保险产品知识在不断刷新的情况下,外资险企的产品是否适应国内客户需求,尚待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