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明天国庆节假期结束,去南京西路参观系列,也是在今天接近尾声的时候,自豪地认识了川师族余乐川和他承包的九层保险大厦。(威廉莎士比亚,《北方专家》)。

每一栋建筑里都蕴含着自己的灵魂。这些灵魂历经百年积淀和人的精神契合、和历史脉动共振,以砖、瓦外貌呈现,最终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万种风情。知名的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在《阅读南京路》之后,再著《阅读南京西路》,从外滩出发,直到静安寺,讲述南京西路上百年变迁的33栋建筑的历史故事。

值上海旅游节和2021年国庆之际,讲堂将为各位读者摘编乔争月所著《阅读南京西路》中英双语版一书中7幢建筑和她的故事。今天我们讲述第七幢建筑的故事中最后一则,金门饭店和她的主人吕岳泉。更多南京西路上建筑的故事,请参阅《阅读南京西路》一书。

《阅读南京西路》乔争月著,责编杜鹃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21年7月,定价72元

华安公司总经理兼名誉董事郁次说:“我还想借此机会就大楼所在土地的产权情况辟谣。它不是租赁产权,而是永久产权,我们永久拥有这块地。这块地产包括一块近12亩地的方形方块,其中大楼和后方车库占地约3亩。”——摘自1926年10月16日《北华捷报》

中国第一家纯华资保险公司,建造了拥有永久产权的保险大楼

1926年,华安保险公司聘请美国建筑师哈沙德设计兴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新厦,就是如今位于人民广场的金门饭店

1926年,华安保险公司聘请美国建筑师哈沙德(Elliott Hazzard)设计兴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新厦,就是如今位于人民广场的金门饭店。上海档案馆研究员张姚俊认为,这是上海历史建筑中一座罕见的“保险大楼”。

当时,保险公司多为银行所办,办公设在银行大楼中,很少兴建一座保险公司大楼。友邦保险创始人史带(Cornelius Vander Starr)也是租用外滩字林西报大楼来开展业务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建造大楼的华安保险是中国第一家纯华资的保险公司,由吕岳泉创办。

华安公司创始人吕岳泉是川沙人,从帮佣到独立创业

张姚俊从上海档案馆馆藏的吕氏后人回忆中勾勒出吕岳泉传奇的发家史。吕岳泉是上海川沙人,儿时家贫,到英商永年人寿公司外籍经理穆勒家当帮佣。他聪明好学,对主人的保险经纪业务耳濡目染,还自学了英语。穆勒偶然发现吕岳泉的才能后请他担任助理,做翻译等工作,又推荐他到公司从事保险代理业务。

因为业绩优异,吕岳泉升任永年人寿南京分公司总经理。后来,他听从两江总督端方等人建议,创业开办了第一家纯华资的保险公司——华安合群(China United Assurance Co. Ltd)。公司还引进加拿大精算师郁次(A. J. Hughes)等一批外籍人才,于1912年7月1日在外滩规矩会堂开业,后来又搬到南京路。

华安公司将一半的资金用于投资上海的地产项目,盈利可观。根据1923年英文《大陆报》报道,因为外籍高管郁次的建议,公司为建造新大楼在原上海跑马场对面选址购地。“很多人批评在那么远的地方做生意简直愚蠢,而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建那么宏伟的一座大楼真是疯狂的主意。”报道提到。不过此后,南京路地价飞涨,事实证明新大楼的选址是一笔非常明智的投资。

上海“最上等的建筑”,在国际饭店前是人民广场天际线

保险大楼高达76米,顶部有一座钟楼,底部两层以花岗岩贴面,其余楼层的混凝土外立面有石材效果

华安保险兴建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楼,被誉为“上海最上等的建筑”,一座不计成本的美厦。上海中西合璧的建筑故事多,华安大楼也是一个经典案例。

设计大楼的哈沙德洋行由美国建筑师哈沙德创办,当年是上海颇具影响力的外国建筑事务所。哈沙德还设计了南京路上其他三座标志性建筑——比邻的西侨青年会、更摩登现代的永安新厦和上海电力公司。在邬达克的代表作国际饭店于1934年竣工之前,哈沙德设计的华安大楼和西侨青年会曾经控制了上海跑马场(今人民广场)的天际线。

这座9层保险大楼高达76米,顶部有一座钟楼,底部两层以花岗岩贴面,其余楼层的混凝土外立面有石材效果。有研究认为华安大楼的灵感来源于费城独立纪念堂,而大楼落成的1926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5周年,也是中国从封建统治下获得新生的15周年纪念。

公寓楼几经变迁,1992年恢复“金门饭店”,后设历史陈列室

二楼的办公室用意大利大理石和硬木装饰,会议室和经理室饰有柚木。公寓都非常美丽,装饰奢华

大楼建成后,底部两层是商店、图书室和保险公司,其余楼层为公寓。《大陆报》报道评论:“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家由人寿保险公司经营的精装修公寓楼。”

这篇1928年的报道还提到:“二楼的办公室用意大利大理石和硬木装饰,会议室和经理室饰有柚木。公寓都非常美丽,装饰奢华,且层高宜人,夏季可以享受不断吹拂的纯净清凉的微风。大楼和餐厅由史达特曼夫人管理。她会在早上6点半前亲自去市场采购食物,并监督烹饪,以确保完美的餐食和服务。”

大楼里共有68套公寓,145个房间。餐厅不仅为110名公寓租客提供服务,也向附近的客人开放。华安大楼的公寓深受欢迎,十分抢手,有着长长的等候名单,这是因为“在远东地区很难找到这样拥有高品质餐食服务和便利地段的住房”。

华安保险在鼎盛时期分支机构遍布南洋,1937年日军侵华后业务开始走下坡路,后来不得不将大部分楼层租给金门饭店,仅留二层办公使用。金门饭店于1936年由近百位中国企业家合资在香港注册创办,1937年开办上海分公司,1939年租赁华安保险大楼,次年12月30日开业。

1953年吕岳泉在香港病逝,大楼由上海市政府接管,改为接待归国华侨的华侨饭店

1949年后,大楼由中国纺织局租用。1953年吕岳泉在香港病逝后,大楼由上海市政府接管,改为接待归国华侨的华侨饭店。1992年,酒店为吸引海外旅客恢复了金门饭店旧名,而很多客人都是喜欢酒店历史气息的海外游客。2017年上海市推动“建筑可阅读”工作后,金门饭店将位于大堂的商务中心改为一间酒店历史陈列室。

如今,酒店大堂仍矗立着巨大的大理石柱,雕刻繁复精致。陈列室位于一个大堂安静的角落,虽然面积迷你,但历史照片述说了一间华资保险公司曾经的辉煌与骄傲,值得一看。

【英文节选】

According to Zhang’s research, Lu had very humble beginnings, born into to a poor family in Chuansha, Pudong, and working for a foreign manager of China Mutual, a British life insurance company.

Amazed at his young servant’s self-taught English and his knowledge of insurance, the manager made Lu his assistant and later recommended him for a post at China Mutual.

“Owing to his remarkable performance, Lu was appointed as general manager to open the company’s Nanjing branch. In Nanjing, ca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he made friends with powerful political figures who persuaded him to found China United Assurance Co. Ltd. in 1912, which was the first Chinese life insurance company organized with purely Chinese capital and run by Chinese,” Zhang says.

Because of his experience working in a foreign insurance company, Lu intended to run the company on foreign lines. He invited a few foreigners, including his former Canadian colleague, A.J. Hughes, to be the general manager and train Chinese staff. It was an experiment, but proved a success.

The company opened on July 1, 1912, at the Masonic Hall on the Bund, later moving to Nanjing Road. The company had been fortunate in their investments from the start, and around half their funds were in Shanghai real estate.

According to a report in the China Press, in 1923 the company purchased the present site opposite the former racecourse at Hughes’ suggestion, “although many critics thought it almost folly to locate a business so far out, and especially a wild idea to put up so great and fine a building on Bubbling Well Road”.

It was a smart investment as land prices along today’s Nanjing Road were soaring in the 1920s and early 1930s.

(童毅影摘自《阅读南京西路》,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顺序有所调整)

有关“阅读上海”的系列报道可参看文末链接,去年国庆节讲堂 推出的一组上海建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