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三藏

汽车保险、再保险一哥的江湖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或许多年以后,依旧如此,乃绝大部分财险公司吃饭养人的险种。

车险的江湖中,不仅驰骋着行业巨头,以之撑起公司的盘子,稳固市场地位。

同时,车险也恰是巨头们巨头承保利润的主要来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巨头之年度经营结果。

巨头之外,亦有特色中小财险公司游走期间,试图逐鹿车险赛道,希冀以车险之规模边际效应,分摊固定成本,优化经营效应。

太多曾号称“做专业特色险种”的中小财险公司,在保费业务结构上,车险业务占比甚至高达九成以上。

但,综改之后,这种局面悄然生变。

一方面,车险行业赔付上涨、利润下行的周期之下,中小公司能否在车险上再产出边际贡献,已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受综改后车险基准保费下调因素影响,车险保费对公司投资现金流的贡献作用,也在减弱。

且,中小财险公司无论是在数据积累、人力投入,还是科技建设方面,皆远不如巨头。若想在精细化管理中取胜,势必也要比以前增加更大的成本投入。

是故,在当前中小公司车险发展艰难之际,如何审视往昔专业特色财险公司的车险战略对公司经营结果的影响?我们真实地观察到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财险公司,2021年之车险变化:是回归主业,还是借力发展?

1 农险公司车险策略分裂:以农补车,特色车险渐显

所有专业特色类型的财险公司中,车险业务占比偏差最大者,乃专业农险公司。

专业农险公司的车险保费占比低者20%以下,高者可达70%以上。

从理论上讲,相对于市场中的大多数财险公司来说,农险公司在车险的路上,拥有极高的自由选择权。

一方面,农险是财险行业的第四大险种,千亿级险种,具有一定的规模体量。且农险属政策性保护险种,高门槛,经营者需具备监管部门批复资格,且多地方政府主导型。如上壁垒优势,可以令之专注发展农险。

其中以2005年成立的阳光农业最为典型,其农险保费收入在全国5家专业农险公司中排名第一,车险业务仅占其整体业务的10%左右。恰恰证明不做车险,只做农险,也是专业农险公司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的。

另一方面,农险公司做车险,也同样具有优势,让车险借力发展成为可能。

其中缘故,也是因为农险政策性险种的特性,在费用处理与核算上与其他险种不同。农险规模大的公司,基本是可以为其车险业务贡献一定比例的固定成本分摊。

而且在渠道铺设上,农险公司本身就需要深耕区县市场,也就更具有机构下沉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车险发展节约市场中间费用。

上述模式,在安华农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车险业务占比达到40%左右。当然,这种模式在一些巨头车险发展策略中,也有影子。如人保和太保。

但也有把车险业务做成农险公司主营险种的,如华农财险,其车险业务占比基本保持70%以上。

这是因为相对于许多中小公司来说,华农财险在车险精细化管理这条路上的探索,时间要早了许多。

这可以从近几年的行业交流数据中看出,比如前几年行业做车险盈利性较好的中小公司,都是因为做单交强和商业三者险的业务比较多。而华农财险在交强险的业务占比上,至今都保持在60%以上。这是车险精细化选择的一种体现。

不过,专业农险公司在2021年的车险市场表现,却与上述优势理论有所偏离。这也不得不让行业重新审视,专业农险公司下一步要如何对待车险。

比如,曾经专心做农险的阳光农业,却在大力进行机构扩张。其广东分公司的重启,使其车险规模也是猛上台阶,加之刚刚开业的天津分公司,阳光农业的车险在未来势必会迎来更快的发展速度。

中原农业同样因为机构扩张的缘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相继发力,车险业务增长明显。

国元农业则表现出了类似在上篇《中小险企退出局部车险市场?进退维谷,区域围城》所提到的头部地方险企的资源转移策略,其规模排名前三家的机构安徽、河南、山东,都实现了车险保费的正增长;而排在后面的三家机构上海、贵州、湖北,均出现了30%左右的车险大撤退。

而原本在专业农险公司中拥有车险规模优势的安华农险和华农财险,却双双出现了车险保费的负增长,这大概与两家公司在综改后进一步加强车险精细化管理有关。

因为在两者身上,都体现出了相比其他农险公司更复杂的车险结构变化。

比如两家公司在有些地区的车险承保数量同比增幅超过了30%,但是车均保费下降幅度却超过了50%,这就是加大力度做单交强业务的表现。

故而专业农险公司对于车险发展的策略与定位,是明显具有差异性的。

对于农险公司未来该不该做车险这一观点,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但这些公司所表现出的农险特色优势,是其他中小公司所不具备的。

这也是《今日保》始终强调的,做出特色,总比那些没特色的,多一种车险路径选择。

2 银行系财险公司是无心车险,还是无力车险?

相比专业农险公司所表现出的独特性,银行系公司对于车险的发展,似乎力有不逮。

作为银行业在保险业最早成立的财险公司,中银保险主要采用银保合作的经营模式:

早期充分利用中国银行的品牌、 渠道、客户资源和业务机会,面向中国银行信用卡客户开发国内第一款通俗化汽车保险产品。这是中银保险做车险业务的根基。

但是,相比做车险而言,中银保险更倾向给银行类客户提供全产品的保险服务。这主要表现在其财险业务各大险种的业务占比都很平均,车险业务占比只有不到30%。

建信财险成立时间较晚,是2016年由中国建设银行联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起成立的国内第二家银行系的财险公司。

建信财险的成立,是之母公司建设银行在“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创新型、智慧型”等方面的布局举措,为的是发展普惠金融、住房租赁和金融科技的三大核心战略。故而其车险业务占比,也不足20%

上述可见,对于两家银行系的财险公司而言,车险业务充其量只是算是其对银行客户全生态服务的一种补充,并非是两家公司重点发力的版块。

而车险又是一个极为依赖场景销售的险种,银保渠道车险至今也很少有成功推向市场的案例,多数是银行内部员工自行消化。

故而中银保险和建信财险在2021年所表现出的车险保费负增长(中银-11%,建信-25%),也就不足为奇。相对银行系寿险公司的辉煌,银行系财险公司的现实处境或许可以从其对行业第一大财险险种的失意方面,窥得一二。

3 车企类公司的崛起:车险市场变局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当前车险领域最热的话题是什么?非新能源汽车莫属。

对于保险业来说,传统以4S店、修理厂销售车险为主的车险中介销售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意识到抓住直接客户资源的重要性,纷纷入局财险公司。

这就包括拥有财险牌照资源的:广汽(众诚保险)、一汽(鑫安财险)、吉利(合众财险);

及一些少部分股权参与财险牌照的上汽(大家财险)、北汽(国任财险)、广汽(北部湾财险)等;

以及拥有互联网出行新生态模式的滴滴(现代财险)。

下表增速可见,当车企生态与财险牌照资源相结合后,这些车企公司的车险增速表现相比一般中小公司而言,则颇为不错。

而且车企与保险产业结合,不仅可以延伸自身产业链,优化产业链各个环节,增加用户黏性,发掘新的盈利点;更可以利用对于车辆定损、零配件方面的专业,以及车辆运行数据、维修保养数据,在车险精准、差异化定价以及专属保险方面进行深耕,为车险经营争取更大利润空间。

这种趋势,也说明了有车企入局的财险公司,恐怕是所有拥有专业特色的财险公司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类。

一个可以想象的场景是,假若有一天车险不再是由C端客户自行购买,而是由车企自保自足。那么这些车企类财险公司,将直接拥有汽车质量与责任保险的最优先承保权。

至少从目前来说,这是车险变革最有可能的路径。

后记:2022的故事依旧精彩

至此,2021年的车险收官大PK,本篇正式完结。

2021年的车险争夺,也已接近尾声。

对于所有在车险市场中拼搏的财险公司而言,能够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然而,从结论上讲: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中小公司都有继续做车险的能力与条件。

特别对于许多在车险市场中尚没有找到自己特色的中小公司,以及无法将自己特色优势运用到车险领域的财险公司来说,是否已经到了该跟车险市场说再见的时候?我们认为该是如此,但持保留意见。

因为,留给车险市场的悬念,并没有结束。

希望在2022年的车险市场中,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些新的惊喜。

这里是《今日保》车险驿站,对于明年的车险市场变局,欢迎发表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