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李阳的7号再分

01

作为银行从业者,最近朋友圈总屏幕的4.025%似乎在说,如果所有人都不上车,就会错过你的男女神。(莎士比亚)。

收益率其实是个伪命题,不管是从业人员还是客户,看到越大的数字越开心。

至于这个数字的真伪,很少有人去考究。

我一直都觉得,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人心。

今天之所以想说年金和终身寿,是因为隔三差五就有三方的朋友,跟我说他们是4.025%的顶格设计,或者说他们是3.5%的复利写进合同。

我不想去诽议任何一款产品,毕竟他们服务于自家公司,本职工作就是销售自家产品,无可厚非。

我承认预定利率4.025%的产品,从现在往后看,一定是好产品。

对于保障型保险足额配齐的人来讲,购买无妨。但同时我也坚定地认为,他真的不适合所有人。

举个粗浅的例子,我觉得保时捷的车挺好的,可是我买不起。

所以还是那句话,先解决“温饱”,再考虑“生活品质”。

02

扯远了,回来接着说产品。前一阵帮一个客户看行里产品,顺便把所有产品研究了下,挺有意思。

懂行的人都知道IRR(内部报酬率)是所有产品的照妖镜。

但鉴于其复杂程度很多人理解不了,所以在此不表,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产品。

先说终身寿,两家公司都是增额终身寿。A公司保额复利3.5%递增,B公司保额复利3.3%递增。

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家?

我猜很多人应该会选择3.5%,大家经常讲复利的威力,虽然只有0.2%的差别,但是拉长了差距肯定很大,对吗?

如果你这样想,可能就错了,以30岁女性5年缴,年缴10万为例,我们来看下面这个表。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虽然B公司复利利率略低,但有效保额更高,所以两款产品基本没有差别,甚至B公司还略高一丢丢。

所以看增额终身寿,不能单独看复利利率,还要看基本保险保额。就像是跑步,起跑快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步频的不足。

对比完两家增额终身寿之后,再加入另一家公司的传统终身寿,就更有意思了,还是先看表。

C公司的是一款传统终身寿,特点是杠杠高,年交约10万,固定保额230万终身不变。

那么究竟是增额终身寿好,还是传统终身寿更优呢?

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结论。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如果活不过80岁,肯定首选C公司的产品,因为保额更高。

但是如果从传承或者养老储备的角度看,A公司和B公司或许更合适,因为80岁以后保额更高,且60岁以后现金价值更高。

03

接着看年金险,两家公司都是年金+万能的组合。

D公司的年金第5年开始返还,万能账户保证3%,目前结算5.5%;E公司的年金60岁开始返还,万能账户保证3%,目前结算5%。

还是以30岁女性5年缴,年缴10万为例,继续看表。

单从表格的结论来讲,E公司的产品几乎可以说是吊打D公司。

为什么这么讲,主要看两个方面。

先看标红的现金价值部分,从60岁开始,E公司至少是D公司的2.5倍。

再看标黄的万能账户保证部分,E公司都遥遥领先。

也就是说,在写进合同确定利益的两个部分,E公司都可以完爆D公司,顺便也偷偷告诉大家,E公司这款产品就是传说中的4.025%。

唯一一个标绿的部分,因为D公司的年金返还早,且目前结算利率略高,假设这个结算利率一直保持30年以上,才有可能胜过E公司,这种概率我就不贸然下结论了。

说完两款产品的结论,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年金险具体该关注哪些细节。

首先是现金价值和万能账户保证最低利率。这是确切写进合同的部分,从合同成立的那一刻开始是始终不变的。

其次是年金的返还速度和返还金额。这两者相加决定了进入万能账户的金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更早计息。

最后是万能账户的当前结算利率。虽然这部分是不确定的,但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前结算利率高,账户价值才会更高。

年金看保额没有意义,因为真正返还的金额是由条款的保险责任决定。也就是说可以设置一个高保额,但是返还低比例,金额同样会低。

所以综合以上几个要素看年金,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04

前面分别说完了终身寿和年金,那么合在一起看,在当前终身险主推的两种产品面前,到底孰优孰劣呢?还是继续看表格。

还是先看标红部分,如果光看现金价值,年金肯定是不如终身寿险,因为年金还有一部分是万能账户价值,单看现金价值的话,只是拿了一部分来比较。

接着看标黄部分,从60岁开始,年金的总利益是高于终身寿险的。到80岁的时候,拿E公司的产品来看,可以说是甩开几家公司绝尘而去了。

那么是不是说年金就一定比终身寿险好呢?其实也未必。

比如年金+万能的组合有个弊端,就是万能账户每年的领取额,不能超过累计转入年金的20%。而终身寿险可以随意减额领取。

我常说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适合自己的永远是最好的。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