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第一天,正点轻松。

今天给大家扒窃。历史上消失的保险公司去了哪里?

别担心,它们不是倒闭了哈。

因为保险复业40多年,被注销的保险公司,目前只有国信人寿这一家。

我说的这些“消失”的保险公司,其实是改名了。

目前境内保险公司,包括人身险和财产险,不到200家,前前后后改名更姓的,就有好几十家[捂脸]。

其中,又以人身险居多,今天就先带大家看看这些年人身险公司的花式改名背后的故事吧。

我整理了一份人身险公司更名清单:

这份清单,除了原安邦集团3家公司外(顺道把安邦财险也纳入了),我大体是按照最初成立年份来排的。

这些公司为什么改名呢?名字由爹妈给,爹妈变了,名字不得跟着变嘛。

其中尤以“混血儿”居多,这背后的资本变局故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1. 太平洋安泰 ➯ 建信人寿

1998年,太平洋保险集团与荷兰国际集团(ING)携手,各投资50%成立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

2011年,中外原股东双双退出,建设银行携一众新股东入局,其中建行持股51%、中国人寿(台湾)持股19.9%,中国建银投资持股19.35%,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9%和上海华旭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85%。

中国建设银行以51%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公司由此改名建信人寿,也由原来的中外合资公司变身银行系保险公司。

有了建行这个豪气的“新爹”扶持,建信人寿从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2020年建信人寿原保费收入428亿,排名18位,最近三年净利润保持在5~6亿。

2. 安联大众 ➯ 中德安联

1999年,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大众保险公司合资组建安联大众保险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占51%的股权,大众保险公司占49%。

2005年10月,急欲扭亏并实现国内上市的中方合资方大众保险公司将股权悉数转让给中信信托公司,公司由此更名为中德安联。

中德安联依然是合资公司,2020年原保费收入约60亿,排名54位,别看保费规模不大,盈利能力却很强,最近连续三年净利润比肩建信人寿。

3.金盛人寿 ➯ 工银安盛

1999年,法国安盛和中国五矿集团联合成立国内第一个中法合资保险公司金盛人寿,安盛集团占股51%,中国五矿占股49%。

成立十多年,金盛人寿发展得踉踉跄跄,亏损不断。

2012年,宇宙第一大行工行出资12亿元收购金盛人寿60%股份,原股东安盛的股份降为27.5%,中国五矿降为12.5%,公司从此更名为工银安盛。

工银安盛兼具合资和银行系两大背景,在宇宙第一大行的优待支持下开始腾飞,期间一度跻身合资公司老大之位。

2020年,工银安盛原保费收入约480亿,排名15位,盈利能力也很强悍,最近连续三年净利润分别是12亿、9.7亿、7亿。

4.中保康联 ➯ 交银人寿

2000年,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与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共同组建而成的中保康联,是中国第一家中澳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它和太平洋安泰类似,10年之后,原股东双双退出。

2010年,国寿集团将所持的51%股权转让给交通银行,公司由此更名为交银康联人寿;同年6月份,康联集团将11.5%股权转让给了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成为其名副其实的控股股东。

又一个10年之后,康联集团在2020年将手中剩余的37.5%股权全部转让给日本MS&AD保险集团,彻底退出。

2021年,交银康联改名为交银人寿。

交银人寿和工银安盛一样兼具合资和银行系两大背景,这些年在交通银行的扶持下,发展得还不错,2020年原保费收入只有156亿,净利润高达6亿多,盈利能力持续上涨中。

5.信诚人寿 ➯ 中信保诚人寿

2000年,中国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联合发起创建信诚人寿。

它的改名,倒不是因为股东更替。

虽然信诚是个好名字,既兼顾“爹妈”之名,字面意义也特别恰当,但缺点是不能突出背后“爹妈”的显赫。

2017年,信诚人寿变更为中信保诚,一眼就知道它是中信和保诚的“亲儿子”,名头瞬间就响亮多了。

中信保诚人寿发展一向稳定,2020年原保费收入233亿,排名26位。

保费规模只属于中等,但盈利能力超级强悍,2020年净利润24.5亿,在非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都在10亿以上。

6.恒康天安 ➯ 天安人寿

2000年,美国恒康人寿和中国天安保险合资组建的恒康天安人寿,注册资本2亿元,双方各占50%。

2004年,恒康人寿被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收购,此后恒康天安的外方股东变更为恒康国际。

而早在1996年,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旗下的宏利人寿就与中化集团合资成立首家合资公司——中宏人寿。

有中宏人寿这个“亲儿子”在前,恒康天安的存在可有可无。

2009年,恒康国际退出恒康天安,将手中股权悉数转给领锐资产等4家中资公司,公司改名为天安人寿。

由合资转为中资并归入MT系后,天安人寿在资本驱动负债热闹非凡的那几年,蹿升非常快,保费收入一度跻身人身险前15位。

但,好景不长。

2020年,账面已巨亏的天安人寿与其他5家公司被银保监会接管,至今已一年有余,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疯狂与失控,外人暂无法窥探。

7.生命人寿 ➯ 富德生命人寿

2001年,由首钢股份、大连实德、广东广晟等8家国内大型企业发起设立生命人寿。

2003年,生命人寿与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东京海上亚洲有限公司签署溢价参股协议。

2008年,经历股权多次变更的生命人寿,总部从上海迁往深圳。

2014年,以生命人寿为基础的富德保险控股集团获批筹建,生命人寿也更名为富德生命人寿,开始热衷于资本驱动负债模式,并在资本市场掀起一场场大波浪。

2016年随着董事长被带走协助调查广东省某省长刘志庚案,又加上监管对资本驱动负债模式的刹车,富德生命人寿从颠覆跌落,之后保费收入拦腰斩,近两年开始逐步缓过神来。

8.首创安泰 ➯ 中荷人寿

2002年,ING集团旗下ING保险公司(荷兰保险)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各持50%股份组建成立首创安泰。

2010年6月,北京银行成功收购北京首创集团持有的50%股份,成为国内首家入住保险公司的中小银行,随后公司改名为中荷人寿。

2013年7月,BNP巴黎保险集团成功收购ING集团持有的50%股份,北京银行和BNP各持合资保险公司50%股份,并继续沿用中荷人寿这个名字。

中荷人寿也算是银行系保险公司一员,但与其他银行系保险公司相比,它的规模就小很多了,2020年原保费收入约65亿,净利润600多万。

9.海尔纽约 ➯ 北大方正

2002年,海尔集团旗下的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海尔纽约人寿,双方各占50%股份,总部设在上海。

海尔纽约的发展并不好,2010年底纽约人寿选择撤资,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和海尔集团各受让25%的股份,同时增发新股,海尔集团股份增加到70.76%,成为控股股东,海尔纽约人寿更名为海尔人寿。

一年多之后,海尔人寿股权再次更迭,方正集团收购海尔集团手中5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公司由此更名为北大方正。

海尔集团持有剩下的19.76%,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持有29.24%股份不变。

北大方正近些年的发展依然比较缓慢,2020年原保费收入29亿,近三年虽保持着盈利,但年净利润不超过5千万。

10.广电日生 ➯ 长生人寿

2003年,由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和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共同合资成立广电日生,中外双方各占股50%。

2009年,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上海广电集团持有的广电日生人寿50%股权,公司由此更名为长生人寿。

长生人寿的发展也并不顺利,2020年保费收入19亿、并扭亏小幅盈利,2018年、2019年则分别亏损3.18亿、1.68亿。

11.海康人寿 ➯ 同方全球人寿

2003年,由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与中海油各出资50%组建成立海康人寿。

持续亏损之下,2015年中海油将所有股权转让给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半年后更名为同方全球人寿。

同方全球人寿保费规模不大,2020年原保费收入不到62亿,但净利润高达4亿多,而且能维持持续盈利,经营算是不错。

12.中美联泰大都会

2004年,美国大都会与首都机场集团联合成立中美大都会。

2005年,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大都会集团旗下的旅行者保险公司各持50%股份组建而成花旗人寿,2006年更名为联泰大都会。

2011年,中美大都会和联泰大都会合并为中美联泰大都会。

中美联泰大都会,走的也是精英代理人路线,公司经营比较出挑,虽然保费收入不算高,但盈利能力在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可是排得上号的。

2020年原保费收入151亿,净利润达到10亿多,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16亿、18.5亿。

13.安邦集团 ➯ 大家集团

安邦集团的事,大家应该多少知道一点。

2004年安邦财险成立,之后经历了10年的平缓发展期,期间安邦人寿在2010年成立,同期收购和谐健康,2013年安邦养老成立。

2013年随着资产驱动负债、民营金控等概念盛行,安邦的魔幻之旅正式浮出水面。

2014年,安邦两次增资共499亿元,注册资本高达619亿元,一举轰动金融界。

也是在这一年,安邦人寿的规模保费收入实现6倍增长,从2013年的95亿元跃升至619亿;原保费收入更是实现惊人的38倍火箭式蹿升,从2013年的13亿飞跃到529亿。

到2015年,安邦人寿规模保费收入高达3300亿元,挤进前三;和谐健康的规模保费收入高达1500亿,从60开外跃升至第6名。

2018年初,因为虚假注资等问题,安邦集团被接管,随后和谐健康被出售,一年后更名为大家集团。

14.国民人寿 ➯ 农银人寿

2005年,由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发起组建国民人寿。

因为与国民保险代理公司同名而引发官司,2007年,输掉官司的国民人寿被迫改名为嘉禾人寿。

嘉禾人寿的经营继续不顺,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降为负数,2011年初,嘉禾人寿与农业银行签订股权收购协议,2012年农业银行入股嘉禾人寿获批。

农业银行以5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同时更名为农银人寿。

农业银行一度是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的老大,农银人寿有了这个靠山后终于得势,保费规模已跻身百亿之列,2020年原保费收入263亿、位列第23位,最近三年的净利润都在亿元以上。

15.国泰人寿 ➯ 陆家嘴国泰

国泰人寿是海峡两岸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于2005年由台湾地区国泰人寿和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合资创建,各持股50%,总部设在上海。

它属于第一家由航空公司发起的合资保险公司,但公司经营并不顺利。

2014年,东方航空集团将股权全数转让给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由此更名为陆家嘴国泰。

陆家嘴国泰2020年保费收入不到30亿,但净利润有3.28亿,而且近三年都是盈利状态,已经不错了。

16.中航三星 ➯ 中银三星

中航三星是中国第一家中韩合资寿险公司,也是航空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合资的模式,由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和韩国三星生命保险株式会社携手创建于2005年5月,总部设于北京。

只是,航空公司与保险公司结合的几家公司中(包括下面要提到的新光海航),没有一家经营成功的。

2015年,中国银行收购中航三星51%股权,公司更名为中银三星,从此进入合资+银行系双背景之列。

中银三星的保费规模要大于上面的陆家嘴国泰,2020年原保费收入122亿,但盈利能力一般,近三年虽都是盈利状态,但净利润都不过几千万而已。

17.中法人寿 ➯ 小康人寿

2005年,由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CNP)合资组建而成,双方各持股50%。

为了掌握足够的话语权,邮政集团一度想要收购CNP手中的股权,但CNP并不乐意。

2009年,邮政集团另起炉灶设立中邮人寿,并于2015年转让中法人寿的全部股权。邮政集团的离去,让本来就经营不利的中法人寿更是雪上加霜,公司运营一度瘫痪。

2020年底,经历4年借钱度日的中法人寿终于获得增资批准,宁德时代等新股东入股,更名小康人寿。

小康人寿,这个名字有点意思,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希望小康人寿能涅槃重生吧。

18.瑞福德健康 ➯ 和谐健康

2006年,以阳光健康之名筹建的保险公司,因为与阳光保险重名,开业时改为瑞福德健康。

2010年,瑞福德健康被安邦收购,总部由上海迁往成都,并改名为和谐健康。

在安邦的魔幻运作下,和谐健康一度辉煌过,2018年,和谐健康与安邦集团一并被接管,随后被出售,福佳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

2020年,和谐健康拟更名为福佳人寿,但迟迟未获得批复。

19.正德人寿 ➯ 君康人寿

正德人寿最初由5家股东发起筹备,原名称计划是昭德人寿,在筹备初期经历股东变化,2006成立时改名为正德人寿。

成立后的正德人寿频繁经历股权更迭,福建系和浙江系股东矛盾对立,股东不断换手。

期间,曾因偿付能力亮红灯而被保监会叫停新业务、新投资、新机构开设,正德人寿因不满监管层的处罚,竟与监管层展开了一场口水战……

2015年,随着股权的再次变更和高管调整,公司更名为君康人寿。

但君康人寿内部管理似乎也一直不顺畅,问题一箩筐,之前偿付能力一直在监管红线边缘游走,2020年不仅保费收入负增长,而且以10.65亿的巨亏高居亏损榜榜首。

2020年年度报告没有如期披露,而且连续3个季度没有披露偿付能力报告了,这其中的问题应该不小。

20.中新大东方➯ 恒大人寿

2006年,由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地产集团合资组建中新大东方。

2015年野心勃勃的恒大收购中新大东方50%股权,大东方人寿和重庆财信集团则各持股25%,由此更名为恒大人寿。

恒大人寿前些年走的也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保费规模快速上升,2020年原保费收入603亿,净利润也高达11亿,整体经营业绩不错。

只是,不知道今年恒大集团的风波会不会对恒大人寿有影响,反正2021年上半年原保费收入同比-11.4%。

21.信泰人寿

信泰人寿成立以来并没有更名,把它列入,是因为它的成立有点特别。

2006年浙江省牵头筹建的中和人寿,牌照迟迟未获批复。

而北京的平泰人寿早在2004年就获得牌照,但苦于股东资金难以到位无法进入筹备状态。

一方有牌照、一方有资本,两家一拍即合,直接整合于2007年成立信泰人寿。

成立后的信泰人寿命运多舛,多数年份高额亏损不说,期间还出现股东退出、业务被停等等。

2018年董事长和总经理双双换将之后,公司经营管理终于步入正轨,推出的重疾险、增额终身寿等产品叫好也叫座。

2020年原保费收入454亿元,最近三年实现连续盈利。

22.新光海航 ➯ 鼎诚人寿

新光海航是第4家航空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合资的公司,2009年,由海航集团和台湾新光人寿共同出资设立新光海航。

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坑爹。

新光海航成立以来连年亏损,10年亏损额高达8亿,5亿元的注册资本金亏损殆尽,偿付能力充足率自2015年起跌为负数,一度与中法人寿位列寿险公司排行榜上末位难兄难弟。

2018年,海航集团将其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寿股份分别转让给深圳香江金控和上海冠浦地产,如愿退出,而台湾新光人寿将其持有的部分股份分别转让给柏霖资管和国展投资。

股东变更的同时,新光海航更名为鼎诚人寿,并获得增资,还请动了原新华人寿掌舵人万峰担任董事长。

似乎一切都在向好发展,但仅仅一年多过去,万峰即离去,鼎诚人寿后续的发展还是未知数。

23.吉祥人寿 ➯ 财信吉祥人寿

吉祥人寿成立于2012年,是湖南第一家本土保险公司。

更名缘由和中信保诚一样,为了突出背后股东,2020年吉祥人寿更名为财信吉祥人寿。

24.太保安联健康 ➯ 太平洋健康

2014年,由太保集团与德国安联保险共同出资成立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太保集团持股77.05%,安联集团持股22.95%。

2021年,安联集团退出,股权转让给太保集团和太保寿,公司改名为太平洋健康。


从保险公司更名改姓中,可以看到国内这些年入局保险资本的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之中各有各的不幸。

24家更名改姓的人身险司,有18家最初都是中外合资的,其中多数是因为“合资病”导致公司经营不善,不少公司原始股东双双退出。

这些经营不好的公司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是相似的,无非都是股东与股东之间不和、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不睦引发的动荡,这其中不乏命运多舛、曲折波荡的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细细聊。


关注玩保录,不被保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