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是股票损失、基金损失和香港股票损失。电商下降,新能源下降,出租车软件下降,电动车下降,视频网站下降,电场费下降,搜索引擎下降,大多数行业都是绿灯,白酒集团跳水,茅台也连续几天下跌,27日下跌5.06%。

不禁感慨,政策性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这段时间不管是大盘涨还是跌,中国平安的表现都是相当的稳定,那就是不断地下跌。

(图片来源:茅台推特配文)

昔日的大白马也集体下跌,27日收盘,美的集团跌5.07%,恒瑞医药跌7.97%,中国平安跌3.36%。从去年11月30日最高点94.62/股,截止到27日收盘价52.67/股,中国平安累计下跌44.3%,市值蒸发超过6000亿。

中国平安作为深圳收入最高,利润最高的企业,作为大金融保险龙头标杆之一,市场倚重的白马股,中国平安咋就不香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切亦有迹可循。

一:业绩不行,新业务市场价值在下降,市场信心不足。

中国平安业务收入主要来源寿险业务,其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2020年因为疫情,业绩下滑属于正常现象,但到了2021年,我国疫情趋于平稳,基本上全面恢复了生产生活,其保费收入4222亿元,同比上年的4452亿元略微下降5.2%。同期,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4426亿元、3415.28亿元、2231.86亿元和1006.10亿元,对应同比增幅为3.41%、1.93%、3.67%和3.85%。

2021年正常的生产生活基本全面恢复,同行业纷纷反弹复苏,平安“不进反退”的数据,说明公司的核心业务出现问题,业绩的“压舱石”已然失速。

拉长时间轴,2017年后,中国平安开始进入了缓步慢行阶段,并且越走越慢,保费收入增速从28.87%下降至18.94%,并一步步降至2020年的0.34%;而退保率则一路从2017年的1.3%走高到2020年的1.7%。

长期来看,影响保险行业的增量市场的核心因素是人口数据,当前我国社会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而人口老龄化对于保险行业是利空。

二:平安代理人人数在下降。

据财报显示,2020年平安月均代理人数量102万人,较2019年的117万人减少12%;2019年月均代理人数量较2018年的142万人减少18%;截至2021年一季度,这一规模再度下降到98.57万人。

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靠的是保险代理人制度,金字塔形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人海战术”,这些人和平安并没有劳动合同关系。一般都是自己先买份保险,然后拉亲朋好友来买保险。如今这种模式的效果越来越差,成交率下降,导致业绩下降。

代理人人数减少,人员流动频繁,代理人辞职之后留下没人管的“孤儿保单”,原来因为人情带来的保单可能也不会续费。

三:平安投资频频踩雷。

平安大手笔的投资频频踩雷,如分红大户汇丰银行取消派息、华夏幸福深陷债务危机、中国金茂业绩爆雷,投资高压政策下的房地产,比如并购方正。

四:公募基金大幅减持。

数据统计,公募基金二季度减持市值最多的是中国平安,达到了217.89亿元的减持。其次是美的集团和恒瑞医药,减持市值分别为210.92亿元和129.23亿元。

23日晚(周五)中国人保再次遭社保基金减持不超过8.84亿公司A股股份,这是社保基金第二次减持中国人保。中国人保26日收跌6.37%,保险板块集体下跌。

五:中国平安这两年高管人员动荡。

原公司股东相继离开,再加上公司大股东卜蜂集团两度减持,两次共套现290亿元,持股比例下降到6.85%。

从千亿资产到万亿资产,平安在不涨和大涨间摇摆。

截至2020年末,平安已成为一艘囊括保险、银行、信托、证券、投资、理财的全牌照金融航母,营收超1.2万亿,资产总额接近10万亿。

有一个段子,“买平安的保险,不如买平安的股票”,说明公司赚钱多,去当他们的股东很合适。

我们把这些年平安A股的年度涨跌进行比较,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上市,2007年-2020年分别为:106%、-74.94%、107.2%、1.94%、38.68%、31.5%、-7.86%、79%、-51.8%、-1.58%、97.52%、-19.83%、52.34%、1.78%,波动明显,估值也从高峰时期的上百倍下降到如今的10倍左右。

纵看中国平安上市以来的业绩,每年都实现盈利,只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的时候出现过负增长,净资产收益率近四年稳定在20%以上,现金分红股息率方面保持在2%以上,“白马股”名副其实。

如果你拿着中国平安,应该非常考验判断力和定力,因为很有可能一朝回到“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