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直接被亲生父亲和保险销售撕了!

我的生父是华夏保险的代理人,我是米亚保险经纪人。他一直看我不顺眼。

他主观认为华夏保险宇宙第一,拳打国寿,脚踢平安,其他保险公司都是渣渣,保险经纪人甚至是听都没有听过。

为了规劝我皈依正途,亲爹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讲讲历史:为何我强烈不推荐国寿、平安、太平洋的寿险?》。

规劝我的逻辑,我暂时还没整明白;

但是这篇文章,我发现蛮多槽点的。

链接中的文章概要:平安、国寿、太平洋这老三家的保险公司,在96-98年期间,推出了很多利率高的储蓄险,都是产生了巨大亏损的保单,因为在复利计算下,将来需要返还很多费用给客户。言之凿凿说这是老三家心中永远的痛,也是隐藏的炸弹,会在未来导致这几家保险公司产生毁灭性的冲击!

结论自然是,奉劝大家最好不要买老三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错!这压根就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文章认为:老三家的保险公司过往出售的高利率保险产品,锚定了较高的利率,在复利公式下,会产生巨大的利差损,依此质疑老牌保险公司的承债能力,并武断判断利差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注: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

看似很合理的推断,其实内在逻辑是混乱的,因为单向选择地夸大了企业债务的复利效应。却忽略了在过往的岁月里,这笔资金对于几大保险组织团伙的巨大促进作用,是利大于弊的。

作为保险经纪人,我可以中立地解析此事:

一、历史属实,是售卖了高利率产品

1996年到1998年间,老三家的保险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出售了一大批预定利率从10%到7.5%不等的产品。尤其是以国寿99、鸿福96版为例,销售额巨大,真实收益都是在8%左右。

银行的收益说降就能降,但是,保险的预定利率一旦确定,那么就会终身提供固定收益,并且保证极大的安全性。

合理设计利率,对保险公司来说,确实会是一种考验。

用现今的眼光来看过往利率,确实会觉得太高了!拿目前比较热门的年金产品-中荷金生有约养老年金险为例,产品预订利率也就才3.5%左右。

从数据来看,1996~1998这几年销售的寿险产品,对客户来说非常友好,回报率超高;但似乎确实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用专业的名词来讲:利差损太大了。

这段历史,被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刻意解读称为“利差损毒丸”,说是保险史上影响最深的烂账,并武断判定将给老三家保险公司带来的后续数百亿级别的利差损。尤其是2008年保监会的一次会议上,平安前掌舵人马明哲说的一句话“平安的利差损有800亿”,更像是“坐实”了类似观点。

前面提到的文章里,一本正经地计算:1万块钱,70年后,按照8%的复利变成了218.6万!但是,大家醒醒!!任何事情,算上时间的复利,都可以到一个夸张的地步。

1996年前后的核心购买人群,平均也有30岁吧!按照70年算复利纯粹引导性的解题思路(中国人均寿命77岁呢)。

二、利差损是保险公司的毒药,但是!

在过往,保险行业很多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利差损的概念,因为国内保险行业的发展,本就根基甚浅,行业的知识架构、视野窗口尚有缺失。

但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精算师的增加、计算工具的升级、保险公司内部精算逻辑的升级及科学化。现今的保险产品的设计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如果现在还有哪家保险公司敢于无视利率、无视利差损,以大幅度高于市场利率水平,释放储蓄险、寿险产品,那确实会死得很惨。

因为整个保险行业已经逐步建立起市场意识、形成行业规则、也建立起规范性。

在保险行业相对成熟的现阶段,破坏市场的搅局者,势必会受到市场的反噬。

但在1996-1998年那段时间,是相对较特殊的!当其时,中国的保险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适当的市场教育、市场宣传、市场引流,是行业发展策略之一。

在那个时代,让利于客户,其实是合理的发展战略。就像阿里巴巴在早期,是根本不收费让商家入驻的。

可以负责任地说:老三家保险公司那3年的高利率产品卖出,再怎么也是亏不了的!

保险公司募集回来的低成本资金,具备“低利息”、锁定期超长的特点。这么稳定的现金流,可以创造的收益是非常高的。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储备,可以通过金融杠杆,释放到其他行业的市场,如极度依赖资金链的房地产行业,收取高额的股息或分红。这些收益,明显远远高于要释放给客户的利息。

剥离了保险公司自身的资产增值能力及盈利能力,去大谈利差损,根本就是误导性的思路。当然啦,目前的各行各业已经发展趋于稳定,再不能用20年前的投资回报率去衡量,所以利率把控趋于严格。

概括来说:甭管当年老3家卖出多少国寿99、鸿福96版的产品,利率是8%,压根就亏不了;不止亏不了,还大赚特赚!

有些保险公司没卖这类产品,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出生呢!

三、老三家那一波究竟赚了多少?

我们就当马总说的800亿的利差损,有100亿是96-98年的保险“贡献”的,这样的估算很大胆了吧?

按照8%的利率、50%的退保率(行业退保率实为70%)、只计首年保费来计算:粗略估算100亿的利差损基本面,是当年收进来的保费在172亿左右,计算过程不表。

172亿可以做什么呢?到2008年马总喊出利差损的时候,值几个钱?

1)按照投行10%的投资回报率

172亿的资金,在不用金融杠杆的情况下,单纯利用投行的回报率去计算复利,到2008年,这172亿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下,大概可以变成446亿,净赚274亿。

随着时间的越来越长,这个盈利的数值会越来越大。

2)按照购置一线城市地产计算

这172亿,在98年可以买819万方的北京房子(房价2100),到2008年的时候,这些房子值1720亿(房价21000算),净赚1530亿对不?

注:如果觉得把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与北京房价上升挂钩,是很有问题的。那可以去查查各大保险公司的资金在那些年,最大的输出方向之一是不是房地产!


以上计算,只是是在做合理假设的推算,为了方便计算,省去了很多复杂的参数条件。

但由此可见,所谓96-98年,销售的高利率保险产品,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利差损,其实就是个悖论。

更加不要说96-98年期间,刚好是金融风暴期间,一点一滴的现金流,都是非常宝贵的。

四、早期累积,奠定行业地位及优势

老三家在关键时期,对于这笔资金的收集,足以帮助奠定它们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及地位。

即便从利率的计算来看,看似亏了,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利大于弊。

为什么那么多在线教育平台,亏损也要烧钱获取流量呢!就是要争取成为头部的品牌/企业。

具体原因稍作分析如下:

1)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众所周知,从0-1,财富的原始积累,是最为艰难的;从1-100,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从100-1000的时间,时间也许等同于1-100。

财富积累的规律,大抵如此。

2)品牌知名度达成:正因老三家在早期建立了品牌优势,老三家的保险公司知名度也超高,也在一批的受众群体里面产生了牢固的品牌忠诚度。

不管你说什么,总有很多人在选择平安、国寿;

3)市场份额的割据,时间差:按照2019年的数据,老三家的市场份额加一起,已经接近保险市场总份额的30%了。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今日的优势。

注:格局!格局!格局!

五、老三家的产品现在的性价比低?

在发展前期阶段,我们理解为业务开拓期,为了确保足够的市场教育、宣传、引流效果,需要适当地让利于民、让利于客户,这些其实是合理的营销策略。

当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自然而然会进入到品牌时期。这个阶段,品牌是具备号召力的。运营成本增加、产品及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客户体验信任度增加,那费用自然会有一定提高,于是,性价比也对应下降!

每家的保险产品,都会基于其内部精算逻辑、企业文化、价值传递、市场定位等而有所不同。某种意义来说,每一种保险都具备有购买的价值,当然啦,性价比各有不同。

在不考虑性价比的情况下,如果想买平安、国寿,完全放心买。人家真的倒不了!

你可以说平安、国寿的产品贵、性价比不高,反正这已经是事实。但不能污蔑人家因为利差损,要从后面购买的人身上把损失补回来。

随着最近保险新生势力的不断崛起,老三家的保险产品在最近几年越来越接地气化,推出一些性价比相对高的产品。

五、保险代理人具备强的立场性

这篇文章议论发生的根源:在于作为保险代理人,习惯了用一家之言去代替行业的客观属性。保险代理人,也就是常见保险销售,其立场属性决定了其观点:

合格的代理人,不会说公司产品不好;

优秀的代理人,会积极说公司产品好;

卓越的代理人,自我建立公司归属感;

就我亲爹而言,其实是个兢兢业业的保险代理人,在50+岁的从业人员里面,他算是比较钻研的了。我丝毫不怀疑,如果他早20年进入到保险这个行业,他也许会做的非常出色,什么COT、TOT都是可期的。

我们常说,屁股决定了脑袋,代理人的自身的立场属性,决定了其行为导向及过程。保险代理人立场属性,导致其观点属性,也才会有本日争议的发生,才会有了这篇滔滔不绝的分析。

销售嘛,总是会说自己的产品是好的,最低也是不说自己的产品坏。销售总是会说自己的服务棒,最低也会避开忌讳的话题。

六、保险经纪人的天然中立属性

若要论专业度,其实华夏、平安、国寿、友邦,也许有大把人比我对于保险、金融的知识理解、分析更为透彻。但是,正因为明亚保险经纪人的中立属性,让我在思考问题,是天然站在客户端,是具备客观性的。

当然,我们也会有自己深度合作的保险品牌、也有侧重点。只是我们合作的公司、产品超过100家,好像也没有哪家公司、哪个产品会值得我们去特别地吹捧。

我们只需要相对中立的立场,似乎就已经足够了;甚至还会亲自下场,手撕不同保险产品的缺陷,盘点各种优势,包括自己在售卖的产品。然后再根据客户的需求点,去匹配对应的方案。


我是明亚保险经纪人文兄龙兄!我希望大家拥有客观看待保险的态度,也拥有正确面对人生、疾病、死亡的心态及价值观,也有足够去对抗风险的方式与方法!

如果你想咨询保险知识,我愿意为你思考及分析。

如果你有购买保险的需求,我愿为你死磕条款及服务。

最后,祝大家都能长命几百岁!保持呼吸,不要断气,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