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华宝精算。你身边最可靠的保险顾问~

人寿保险公司的利益主要以三个方面为主要衡量标准:四差、二差、成本差,特别是在批准产品比例时。

而三差中,论收益稳定,盈利能力高,当属“死差”。

保险公司承保风险标的时,必然会带来赔付责任,无论是承保船舶、车辆的损失风险,还是承保人身故、疾病等人身风险,保险公司在定价时都会对其发生率或损失程度进行假设。

而假设赔款与实际偿付金额之间产生的差额,就是寿险行业常说得“死差”,也是保障型人身险产品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在强监管环境下,寿险公司的死差收益其实早已被监管机构“重点关注”——

2017年5月11日,银保监会就曾下发《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推动保险产品“保障性”的提升,利润主要来源由利差向死差转变。

而且在去年11月,银保监会组织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保副董事长王廷科先生在回答记者“中国人保集团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提问时,再次强调:

“对于保险业务特别是人身险业务,利率下行导致传统依靠利差益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产品结构和利源结构优化,加大保障型人身险产品供给力度,提高新业务价值,提升死差益、费差益占比 ,对利差的依赖逐步降低。”

(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业”新闻纪实)

可见,“提升保障型产品占比,增厚死差利润”,不仅是监管的重点,还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大保险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

加速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将更加倚重死差…

既然死差这么重要,那么在寿险中,“死差”究竟指的是什么?保险公司又是怎样因此获利的?

且听华博精算师为我们分析:

“死差”存在范围广泛,除常见的身故赔付外,疾病、护理等也都属于死差的范畴。

本期先为大家介绍以身故作为给付标准的寿险产品,是怎样通过死差获利的?

首先,寿险中的“死差”指的是什么?

而众所周知,寿险的给付标准是“身故”。

*人寿保险公司在确定各种保险价格时,往往采用一定的计算基数,以实现收支平衡。

因此,保险公司在厘定费率时,会综合考虑投保群体的身故概率和预计赔付情况,结合生命表及多年经营情况,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将来有效保险期限内的死亡率进行预估,事先确定一个标准作为计量基础。

也就是,预测在众多投保的客户中,有多少人未来会在保险期限内身故。

并根据该数值来辅助确定保费额度及预期利润,以降低偿付风险,确保收益稳定。

但实际与预期却未必相同,当实际死亡人数多于(或少于)预定死亡人数时,死差也由此产生…

*死差是因实际死亡人数与预定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损益。

当实际赔付金额少于预期金额时,保险公司会赚钱;反之,则可能会赔钱。

因此,死差可能是利润(即死差益),也可能是损失(即死差损)。

下面来举例说明:

假设有1万名客户投保了某保险公司的寿险保单,经过科学估测,预计在保障期内将有10人出险。

为降低赔付风险,保险公司会按照12人出险的标准制定保费额度,多出来的部分作为利润,即预期利润。

如果实际有10人出险,则达到了预期利润;如果出险人数为8人,保险公司就会多赚一些;反之,如果有15人出险,保险公司就会少赚或亏损。

那么,死差是好是坏?

不一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目标市场,对死差的判断自然也不同。

但面临的社会趋势却是相同的——

随着医学进步、生活改善,重疾检出率不断提高,意外事故发生率也在持续走低,使得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死亡率逐年降低,非意外身故的发生年龄也在不断后移。

PS:应用商城搜索“精算助理”,超多实用小工具等您来体验!

寿险作为防范身故风险的特殊险种,承载了人们对家庭那份爱与责任。

在亲情的循环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唯有承担责任,奉养双亲,恩待子女;使父母安享天伦,不至于老无所依;使家人平安顺遂,免受困顿疾苦…

身故,代表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但并非责任的终点。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会失去约200万的劳动人口(20~59岁),意味着数百万家庭将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将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

而寿险保全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希望,为自己和家人添置一份保障,帮家人继续负担债务、教育、生活开支,使责任得以延续,让爱不在缺席。

除了身故赔付,死差还适用于哪些情况?

其实,在疾病、护理甚至部分财险领域,死差都有过不小的贡献,我们下期就来聊聊死差在重疾险中的作用!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保险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