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很多人来说,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还会选择商业保险,如重大疾病保险、个人人寿保险、交通事故保险等。

来自句容市的张女士两年前在别人的推荐下,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买了一份人身保险,不过今年却遇到了麻烦,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9年,在保险业务员的劝说下,独自照顾家庭的张女士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买了一份名叫“平安福”的保险产品。该产品每年需要缴纳7000多元保险费用,当时谈妥并签订了合同。今年张女士却后悔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女士今年要求保险公司退款呢?

市民 张女士

我当时买这份保险,因为当时他跟我讲,我交16万有20万的保额,我想到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但我岁数越来越大了,如果说生病了有个保障,结果我后来发现我交20年是16万,保额就是16万,那我不如存银行了,存银行利息还有呢,他这个一分钱利息没有。

原来业务员在销售之初,承诺张女士每年缴纳7000多元,如果20年内张女士没有出险,合同到期后可以一次性领取20万元。之前一直是通过银行卡缴纳保险费,但今年张女士因病咨询保险公司是否可以走保险,才发现自己买的保险20年到期后只能领到16万元。由于和最初的承诺有出入,张女士要求和保险公司解除合同,但等到的结果是,如果单方面违约,张女士必须承担违约责任,也就是缴纳两年的保险费只能退还几百元。

市民 张女士

他讲如果要退的话也可以找他们退。他们说上面退的话就退几百块钱。他讲退五六百块钱,我交了16000两年。一年7800,将近16000了。19年、20年,今年已经到期第三年续费。

合同上白纸黑字地写着16万元,为何张女士却坚持自己听到的是20万元?是张女士听错了,还是张女士为解除合同找的借口呢?记者从平安保险公司提供的电话回访录音以及合同文件上,都证明当初张女士对于该份保险是知情的。

市民 张女士

保险公司要是打电话的话,问你跟你讲清楚吗?你就说讲清楚了,问你了解吗?你就说了解了,她就这样子,她就说你按照我说的说。打过了我就按她交代的那样子,我说有有,就这样。其实根本就没有。(其实没有是什么意思?)就是她说跟我详细的讲讲。(有人跟你解读过这份合同吗?)没有,绝对没有。

据张女士说,卖她保险的业务员就是她亲戚,为了促成这笔业务,当初也是三番五次的游说。最终,张女士买下了这份保险,而从签字到电话回访,她都没有认真阅读合同,而是按照亲戚的意思,直接签字并答复电话回访,而这一切现在让她后悔不已。

市民 张女士

她就忽悠我,导致我买了这份保险产生了现在的结果。

张女士在这事情上有责任吗

当然有

作为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完全判断

不管业务员是谁

签订合同时不仔细查看合同就签了名

最终让自己陷入了说不清的境地

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签任何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查看条款再签字,否则遇到张女士这种情况,就只能哑巴吃黄莲了。

因为掌握了张女士的合同以及录音,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认为,公司在此事件中没有任何责任,因此并未出面解决张女士的诉求。但同时记者也提出了质疑,2019年10月1号江苏省出台新“双录”规定,为何张女士的合同恰巧是赶在新规出台的前一天完成?且如果证明业务员存在误导行为该如何处理?截至发稿,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并未做出正面答复。

那么业务员是否真有误导行为呢?在张女士提供的一段长达10多分钟的电话录音中,业务员多次表示自己不专业。

电话录音内容:当时要跟我讲清楚,如果讲得跟保单上面一致,我也不存在退了,我现在就觉得是一种忽悠。

(平安业务员:不存在忽悠)

还是英子不靠谱

(平安业务员:是我不靠谱)

如果是英子当时办下来告诉我一声,不是有犹豫期吗,我那个时候就会决定要退了,都不会等到这个时候

(平安业务员:是我不靠谱,因为毕竟我没有英子那么专业,错是错在我,没有讲清楚)

即使业务员承认当初有不专业甚至误导行为,但毕竟合同上是白字黑字,这让张女士的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市民 张女士

其实平安保险这么大的公司我们一直对他很信任的,我的车险什么的都在他那边买的,但是他们这些业务员的不规范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合同签了就要有契约精神,对于张女士来说,这也是在为自己的轻率行为买单。但话说回来现在确实存在少数保险业务员为了业绩,故意隐瞒信息,或者通过生涩的保险条款来误导消费者。对此市民只能自己擦亮眼睛,不要轻易上套,但面对业务员存在的误导行为,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作为一家大型保险企业是不是在监管上也存在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