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保险,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然是赔偿。对大多数人来说,买保险就是买保障。如果被保险人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就不能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保险公司的信誉就很难提高。(大卫亚设)。

根据安心保险披露的信息,安心保险偿付能力跌破零值,低至-209.32%,简直让人难以安心!安心到底怎么了?

拟增资2.15亿引入正大制药失败后,6月23日,安心保险在官网披露信息,为满足其业务发展和偿付能力需要,根据其当前经营状况及业务发展规划,安心保险拟引进新的投资人江苏华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分别增资 6.1 亿元、0.9 亿元。

本轮增资后,安心保险的注册资本将由12.85亿元变更为19.85亿元,同时江苏华远也以30.73%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另外,水滴于2020年9月全资收购的通宇科技以7.305%的持股比例并列第四大股东。

图片来源:安心保险官网

从正大制药到江苏华远、威达,安心保险如此着急寻求增资,表面上是为了缓解其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而更深层的导火索,则涉及到企业管理架构、业务经营等层面。

偿付能力跌破零值,难言“安心”

2021年1月,银保监会本年度1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直指安心保险偿付能力问题,因其2020年10月末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5.7%,跌破零值,因而对安心保险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金、停止接受车险新业务、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水平的监管措施。

根据银保监会今年修订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三个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可以说,此时安心保险在偿付能力上的指标表现,已然低的有些离谱了。

而根据安心保险披露的信息,2021年一季度其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上一季度的-175.83%进一步下降至-209.32%,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也由B降为D。

安心保险坦言,目前其现金流压力较大,为缓解这一压力,已在业务、费用、资金方面采取管控措施,包括:继续加强应收保费管理,由客服部门、互联网业务部等多部门联动,做好短期健康险客户续期和续保工作,提高保单留存率;在开展公司年度预算管理工作中,全面梳理各项费用支出,减少非必要开支项目,严格加强成本管控;目前投资资产配置均以高流动性资产为主,确保必要时及时转回资金,履行各项支付义务。

而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安心保险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并提高偿付能力,寻求股东增资是最常见同样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公司治理到业务运营,安心保险的“多米诺骨牌”

如今,表面上看是偿付能力拖垮了安心保险,但细究深层原因,安心陷入增资旋涡在公司治理、高管架构、业务运营等层面早就显露出端倪。

首先在公司治理层面,早在2017年10月,安心保险就因在“三会一层”运作、内部管控、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问题,而收到监管函。年末,安心保险又因存在违反公司章程规定聘任和解聘公司高管、“闲时退费”违反车险条款规定等问题,被保监会要求对高管管理和车险业务进行全面自查。

其次在高管架构层面,2020年10月,安心保险原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林锦添辞去其担任的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职务。而自2018年四季度首任总裁钟诚离任,安心保险总裁一职已空位两年。另外从股权比例来看,安心保险的股权占比较为分散。在拟引进江苏华远和威达之前,安心保险共有7个股东,股权比例在 10%~35%之间,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同时,公司治理、高管架构层面的不稳固也直接为其业务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成立于2015年,与众安保险、易安保险、泰康在线并称为四大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安心保险,最起码在入局时间上算较早“起跑”,但却一直没有实现盈利。

以安心保险近三年总体的业绩表现来看,2018年到2020年持续亏损,同时负债逐年增高,2018年、2019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8%、91%,2020年更是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而将原保险合同业务收入按险种进行划分,健康险、车险、意外伤害险为安心保险营收的主要来源,其中健康险收入15.9亿,占比近九成,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回顾这五年,随着市场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安心保险的主打险种也在变动之中,由家财险到车险,再到如今的健康险。其中,在取得财险经营资质后,车险在2017年成为安心保险第一大险种,收入2.7亿,同时保证险也迅速发展,紧随其后,收入达2亿元。

但好景不长,2018年,与安心保险达成合作的米缸金融出现大面积逾期,安心需面临大额赔付。这时,安心与米缸金融上演了一出互相甩锅:米缸金融指责安心拖延理赔,安心保险则说米缸金融申请资料不完整。据报道,几波推诿之后,有投资人将安心保险诉至银保监会。同时,2018年安心保险开始大力发展健康险,当年健康险收入近6亿,成为第一大险种,保证险收入则迅速回落。

2019年2月,因经营业绩、车险面临亏损,安心保险宣布裁员50人,占全公司总人数4.7%。这一年,安心保险的健康险继续迅猛发展,实现保费收入22.6亿元,车险收入则由上一年的5亿元降至3.6亿元。

虽然健康险成为安心保险第一大险种,但从其发展前景来看并不乐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给出的数据,2019年,安心保险涉嫌违法违规的投诉量为101件,同比增长910%;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为5.86件/亿元,安心保险60.61件/亿元,同样投诉量居前。

另外,2020年12月,安心保险还因“限时特惠”、“会员日补贴”等宣传以及“零首付”等方式诱导投保人购买保险,侵害消费者权益,被银保监会点名通报。同时,此类带有误导性质的宣传内容也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目前,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安心保险”,会得到283条结果,其中涉及误导消费、虚假宣传的投诉不在少数。其中,大多数消费者因“首月1元”的宣传内容进行缴费,第二个月的自动扣款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甚至有老人被扣款一年却毫不知情。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2020年,安心保险在健康险领域的收入为15.91亿元,同比下降29.7%。可以说,在踩雷信用保证险、因“首月0元”虚假宣传被通报批评等事件发生后,安心保险目前仍未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相应的布局。一方面,在车险综改的大背景下,相关业务短期内不能撑起安心保险,更何况目前银保监会已责令其停止接受车险新业务。另一方面,高管流动性大、公司治理没有理顺、偿付能力跌至负值,别说是单一的险种,整个公司的发展都面临较大的风险。

因此,对于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安心保险来说,此次若能顺利增资,相比在单个业务领域纠结、大刀阔斧,理清公司治理、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可能更为重要。

互联网四大,安心并不是最拉垮?

头顶“四大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光环出道,安心保险的成长路径或许让很多人唏嘘。但实际上,互联网+保险的意义,并没有大家一开始所设想的那么好诠释。彼时我们也很难想到,安心保险今天的局面,在“四大”里还不是最拉垮的。最遥远的“距离”,是一个实现扭亏为盈,一个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

身为首批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目前众安保险是发展最迅猛的。

2020年,众安实现总保费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归母净利润5.5亿,扭亏为盈,同时实现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位居互联网财险行业第一。其中,健康生态保费收入约66亿,以尊享系列为代表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认可,并在持续升级迭代的过程中加强了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能力,该板块具有较为稳定的发展前景。

其次是泰康的全资子公司泰康在线,2016年至2020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6.7亿元、16.6亿元、29.5亿元、51.3亿元、93.79亿元。与之同样呈增长态势的,是连年的亏损。2016年至2020年,泰康在线分别亏损0.85亿元、1.94亿元、3.56亿元、4.67亿元、6.5亿元。总结来看,背靠大树的泰康在线成立至今仍未实现盈利,亏损规模也在继续扩大。但不可否认,虽然同样未走出亏损旋涡,但泰康在线在公司治理、高管架构、业务运营等层面明显要优于安心保险。

相比之下,四家中最早实现盈利的易安保险,目前可能是混的最惨的一个。成立以来,易安保险在2016年、2017年均实现盈利,但随后两年由盈转亏,2018年、2019年净亏损分别达到1.99亿元、1.67亿元。与安心保险一样,踩雷p2p、高管层动荡等原因都为其衰落埋下了伏笔。此外,易安保险也是投诉榜上的常客,2020年第四季度,易安财险的亿元保费投诉量高居财产保险公司首位。2020 年 7 月,易安保险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

如今回过头看互联网保险的四大,有实现扭亏为赢的,有仍深陷亏损旋涡的,也有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的。可见,并不是早入局就一定能走在行业前列,在市场环境、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想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短期目标都应跟上时代的脚步,以“万变”应万变,或许才是公司发展之“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