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人在考虑是买终身人寿保险还是定期人寿保险。

所以在开始文章前,先举一个买彩票的例子比较一下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

假定您30岁,有两个购买彩票的选择:

A.每年买彩票5000元,买20年,投入最多10万,此生肯定赢回50万巨奖,只是时间不确定;赔率从第一年的100倍本金杠杆,逐步降低到本金的5倍杠杆;

B.每年买彩票1000元,买20年,本金2万,在60岁前有可能会赢得50万巨奖,存活到60岁后所有奖金为零;赔率从第一年的500倍本金杠杆,逐步降低到60岁前的25倍本金杠杆,但60岁以后没有任何返还甚至本金。

其实以上案例中A和B选项的区别正是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的区别,消费者的选择本质也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是否买彩票,本质代表消费者是否了解高杠杆保障型产品就是对家人的爱与责任,这是保险认知;

2、每年购买本金,本质代表消费者的经济实力高低和每年的缴纳保费,有钱人和经济拮据的人选择一定不一样,而且我们会认为其实家庭收入低的家庭更加需要买保险,这是经济能力;

3、产品是否一定赔付,本质是消费者对于风险的偏好,有风险偏好者,也有风险厌恶者,这个因人而异,这是风险偏好。

综上所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客户有不同需求,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仅此而已,没有优劣上下之分。

以上是从概率和风险偏好的角度来分析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的区别。 这篇文章,我们更多先从优爱宝终身寿险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区别。

**

首先,有观点认为,终身寿险并不适合通过互联网销售,且从传统终身寿险的经验来看,老百姓对终身寿险的“需求不大”。但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且也有业内分析作为佐证)传统保险包括香港保险中,终身寿险很难被老百姓买账的原因:

第一是以往的寿险产品复杂,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寿险产品中储蓄、投资功能强,真正身故风险保障的功能低,消费者并不买单。

第二是因为带分红返本等,产品价格更高,佣金也相对较高,以至于代理人对纯寿险保障型的产品(包括定期寿险产品)的推广缺乏动力。

第三是传统代理人线下1v1见面或者电话的销售方式以及冗长服务流程,本身就限制了寿险(特别是保障型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产品在大众百姓中的需求和认知。

所以,一个人不知道他需要不等于他真的不需要。互联网对寿险从设计理念、结构、渠道、购买上的改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与简单的、保障型保险的距离,回归保险保障。

**

还有观点说,“工薪阶层”不适合买终身寿险,且把工薪阶层的状况描述的甚为艰难。这种说法出于现实,却也难免稍有“以偏概全”。如果让小编儿顺着这种思路,30年之后是否越是工薪家庭就可能越需要100万呢?但如果30年的节点一过,定期的赔付就打了水漂,家人这时还很需要100万,又怎么办呢?自杀?还是在定期的节骨眼上怀疑我的家人是不是希望我over掉?

这个假设的确很反人性,却不能回避。所以我还是毅然的给自己买终身寿险,只为我不管什么时候死、什么原因死,我都有份儿财产愿意给谁给谁!

或许有人会说:终身寿险不也存在这样问题吗?其实并不。因为虽然人都可能有贫穷落魄,但终身寿险并不存在“某个节点一过,寿命终结的赔付就为零”的情况,冲突节点也就不再存在。

说到底,如果我们将购买寿险的目标设定为:要在自己身故后留下一笔确定的财产——那么定期有可能让这个结果变成0,但只有终身寿险才能让这个期望变成1。对于必然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并不能从简单的便宜或者贵就可以区分!

而且,扎心的说:以优爱宝终身寿险的价格,30岁男性,10万、30万、50万和100万,选择20年缴,费率分别是:1000、3000、5000和1万左右,这样的价格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并非不能承担。

2016年上半年,美国寿险市场以保费计的产品结构为:传统终身寿险37%、万能险36%、定期寿险21%、投连险6%,因此,在美国,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均为主流产品,并不是富人的专属。

**

第三种观点是有人从理财角度认为:先买定期,再把和终身寿险相差的价钱攒起来去理财,到老的时候肯定比买终身寿险划算。

其实这是个很好的想法。但这种说法其实忽略了两个事实,叫:心理成本和理财风险。

事实上,即便P2P理财火热的当下,普通家庭理财能有3%收益就已算稳妥,5%就已经要承担不少风险了。而且,为了不亏钱,你又需要多少时间、精力和风险压力。

而且,买了终身寿险不等于不理财。几十万或者一百万的终身寿险,其实在人一生的消费中,或许仍只是一个基础的保障数字,作为给家人留有的万一之需。

所以,希望大家通过买彩票这个案例和本篇文章,更多了解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的本质区别以及根据每个人对于保险理解、经济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程度去选购最合适自己的产品。有所保障,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