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多交,多交。

这是根据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计算公式得出的结论。

现在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如果我们参加工作时间较早,有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那么是视同缴费年限。如果没有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那么是连补交都无法补交的。

各地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前或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工作年限,一般是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一部分内容,为了补偿计算为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一和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的平均数)×缴费年限×1%×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是本人历年全部月数的缴费指数的平均值。

本人每月的缴费指数实际上是等于当年的缴费基数于当年使用的社会平均缴费基数的比值。

比如2017年10月,我们的缴费基数是4000元,而当年的社会平均缴费基数是5000元,那么我们的缴费指数是0.8。

缴费基数跟我们交纳的钱数相挂钩,因为我们交纳钱数等于缴费基数乘以相应的缴费比例。

比如青岛市的灵活就业人员保险,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20%,如果我们按照4000元的缴费基数交费,那么至少每月需要交800元。

可是如果我们按照5000元的缴费基数缴费,我们需要每月交一千元。但是对养老金的影响呢?我们的缴费指数就上升了,有原先的0.8变成了1。

因此这样计算出来,如果我们一年平均缴费指数是0.8的话,我们退休后每年可以领取0.9%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而如果我们平均缴费指数是1,那么我们退休后,恰好每年可以领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这指的是基础养老金。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就越高。

但是基础养老金兼具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如果我们收入很高,我们的基础养老金差距并不是成正比。收入差距在缩小。

除了基础养老金之外,还有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钱数是按照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划入,所以他是跟缴费基数成正比的。

如果我们按照4000元缴费基数缴费,全国统一按照8%的缴费比例划入个人账户,这样每月进入个人账户320元。

而按照5000元的缴费基数缴费划入个人账户,每月400元。

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设定的计发月数。如果我们同一退休年龄,退休计发月数就相同,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个人账户每年还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计发个人账户记账利息。

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是缴费越高,退休待遇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