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2月17日电:韩英:“多肉王国”的年轻梦想

新华社记者张龙、王炎

二月的青海大地已经悄然水兴。

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韩颖举着水管给架子上的多肉植物浇水,一颗颗水珠点缀在五颜六色的多肉上,在阳光下折射出光芒。

今年21岁的韩颖是青海民族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喜欢多肉植物的她,用两年多时间,将自己的小花园经营成了拥有5座大棚、 14万株大小多肉植物、每日营收3000元左右的“多肉王国”。

五年前,还在读高中的韩颖偶然接触到多肉,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种看起来特别萌的植物。“起初是网上买,但折损率很高,后来发现有些蔬菜大棚会代卖,我开始从线下购买,”韩颖说,她发现线下的价格几乎是网上的10倍,但是成活率高,成色好,越买越多,久而久之,家成了多肉花园。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韩颖在查看多肉植物(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017年,刚进入大学的韩颖加入了青海民族大学创业者协会,在协会里,韩颖学习了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也接触了许多成功的创业案例。“看了那么多创业的例子,我自己也有了创业的想法,想起自己养的多肉植物,就打算从这里着手,把爱好变成事业。”韩颖说。

“2018年的暑假,我趁着去云南和山东玩,参观了当地多肉大棚。”看到当地大棚里种类丰富的多肉植物,韩颖决定在青海租用大棚,批发成品回来售卖。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韩颖在查看多肉植物(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日照长、紫外线强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多肉植物生长。大棚里的成品多肉销售一空,让韩颖信心倍增,她也有了新的想法。

2019年2月,韩颖租了第二个大棚开始研究培育,但这一次,“好运没有光顾我。”韩颖说,第一批幼苗运抵大棚时,搬运工作做完已经是凌晨3点,累到腰都直不起来。而且多肉在大棚里摆放繁杂,空间规划也不怎么好。“当时气温骤降,没做好保暖措施,冻坏了大约五分之一的精品多肉,损失3万多元。”聊起创业伊始的遭遇,韩颖无比惋惜。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韩颖在查看多肉植物(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多肉植物有一个特点,一个小叶片、一株近似干枯的枝干,只要在阳光下,给一些水分就能重新焕发出新芽。” 遭遇挫折的韩颖这样鼓励自己。

从那天起,韩颖一边在校读书,一边抽空建设自己的种植基地。平整土地、打夯、铺沙、铺地布、调节土壤酸碱度、架设滴灌喷头。在学校穿着时髦的她,转眼便成为别人眼中“泥土里打滚的女孩”。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韩颖在查看多肉植物(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努力学习;周末回到大棚照看多肉;休息时间,给员工打电话询问大棚的事情;睡觉前查看大棚实况监控和回放录像。这样忙碌的时光成为韩颖的日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韩颖的多肉大棚渐渐迈入正轨,多肉产品行销青海、甘肃、陕西等地。韩颖终于建成了自己的“多肉王国”。她开始琢磨着让“多肉王国”发挥更大的效益。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韩颖在展示一盆多肉植物(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去年开始,她将自己的大棚作为当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地,并给周边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养多肉比较轻松,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一年还能挣近4万块,特别好。”多肉大棚里38岁的女工张进芬说。

春节期间,多肉植物销量剧增,韩颖趁着假期,埋头在大棚里,和工人们一块儿照料着10余万株幼苗。“这叫熊童子,你看长得像不像绒毛小熊的脚掌,这是玉露,晶莹剔透,像工艺品一样……”韩颖边浇水边给记者介绍品种,谈话间,透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