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中和?有趣的生物能源“周边救援工程”.2021年9 ~ 11月,南科技大学科普大礼堂火热展开,儿童大脑中的无数小问号一下子被打破。

据了解,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下简称教育基金会)助力发起,正逐步成为南科大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之一,为南科大师生提供了服务社会公益的实践平台。

十年坚守公益初心,"科技向善"赋能未来。教育基金会始终践行科普使命,立足南科大"科学 • 科普 • 科幻"特色文化,致力于培育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思维,为青少年打开科学的新视界,让科普文化成为青少年课外生活的新时尚。这与教育部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传播科学家精神、培育面向未来的科学种子,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奉献南科大"益"臂之力。

聚众人之力 践行科普使命

2021 年 9 月 18 日下午,南科大琳恩图书馆报告厅里一片热火朝天——"深海的鱼为什么捕上来就死了?""如果人们喝了海水会怎么样?""海水有多咸?"一群孩子听完南科大教授讲述的深海科考故事后,提出一个又一个稚嫩而又童趣的问题。这是南方科普大讲堂中一个常见的场景,在南科大教授的带领下,孩子们钻进了广袤的科学天地,在无穷的科学海洋中遨游。

不久前,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应用场景,让孩子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同时呼吁社会参与到课外服务的志愿实践中来,发挥实践化、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在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培养及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教育基金会联合教授会继续推出南方科普大讲堂。

科普是通往科学大门的阶梯,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孩子们培养起热爱科学的兴趣,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新风尚,这正是举办南方科普大讲堂的初心与使命。教育基金会作为学校筹集社会资源的重要平台,亦是学校师生参与社会公益的重要渠道,肩负起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在南科大这片丰沃的科学土壤上,积极整合学校智力资源,集结一批专家学者,通过传播科学知识,践行科普使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校内课堂到校外实践,南科大教授们正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经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渴望。

利用南科大的教授资源,给校内外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教育平台——通过从小给他们种下科学的种子,让他们内心逐渐长出科学的大树。"科学家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反哺于大众,尤其是在高科技时代,每个人都在感受科技的浪潮。了解高科技、了解生活,对于提高民众生活品质和对世界的理解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所研究、教授的知识跟大众衔接,有助于民众和科学家一起走入科技时代。"南科大教授会会长、科普公益项目发起人刘青松介绍了举办南方科普大讲堂的初衷。

从更高维度看,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扎稳社会的科普基础是其中重要一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未来十五年间,科技创新的使命极其重大,任务极其艰巨,须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彻底走通从重大原创性发现到颠覆性高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 南科大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指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南科大要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聚众人之力,燃科学之焰。如今,南方科普大讲堂已成为孩子们"零距离"接触科学知识的平台、培养创新精神的乐园。在讲堂中,孩子们一个个有趣的科学提问,一次次满载而归的探索,都在这里火热上演,也在幼小的心灵点燃了科学的火种。

校内外"益"心 服务城市发展

2021 年 11 月 13 日,南方科技大学"科学 • 科普 • 科幻"主题展暨《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 ( 第二辑 ) 》新书发布会举办。会上提出要塑造独具南科大特色的"科学 + 科普 + 科幻"校园文化品牌,推动学校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科普事业持续贡献南科力量。

南科大科普事业的纵深推进,凝聚了校内外"益"心。2020 年,厚植南科大创新基因的教育基金会先行先试,联合教授会成立科普公益基金,该项目不仅获得学校组织编写的 《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系列丛书的版税捐赠,还获得了不少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资,为科普公益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目前,南科大教授已完成了两辑《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将来还会第三、第四辑,甚至更多 …… "南科大总会计师、教育基金会总秘书长叶秦认为,这一系列科普书极具时代特征,希望不仅能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种子,还能为成人学科学、爱科学、普及科学也能做出一些贡献,为全民提高科学素养做出贡献。

南科大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凤亮表示,南科大不仅致力于一流人才的培养、耕耘一流的学术成果,也主动承担科学传播的使命促进大众科技认识的提升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力求在"高冷"的高科技知识和普通大众的日常之间架起桥梁。这座"桥梁"在"高冷"科学与青少年之间,也在学校与其所在的城市之间。

2020 年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响应国家号召,先行示范的深圳已经按下绿色转型的"快进键",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聚焦"碳中和"热点,本年度南方科普大讲堂向孩子们解读"碳中和"的系列问题,这也是南科大教授正在进行科研攻关的课题。南科大教授们在意的不仅是孩子们对科学的理解,更希望将对深圳这座城市未来的建设融入科普中。

"作为沿海城市,未来深圳需要重点关注利用海洋的碳汇潜力,开发海洋清洁能源。"第二次参加南方科普大讲堂的王誉泽教授在课后表达了她对深圳的关注。刘志强教授则说自己的研究将立足深圳,立足大湾区海洋环境的变化过程,继续梳理深圳发展以来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获得的益处,也关注当下深圳面临的海洋问题。

如果说科技引领未来,那么科普则是科技起飞的翅膀。科普所普及的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更传达了科学家的精神内核。"除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保持好奇心的精神,中国科学家精神还包括超越了科学精神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 薛其坤表示,发扬这些精神,反过来也会为科研工作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一流的城市孕育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反哺一流城市。高等教育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在南科大与深圳之间写下生动的注脚。科技报国的南科印记,不仅在每一位参与科普的教授实践中,更印在孩子们的心上。

汇众人之爱 "益"同"科技向善"

当下,汇集南科大师生对公益的热情,共同参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南科人的共识。教育基金会立足南科大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依托科技的力量,发挥平台效应,开展科普大讲堂、"云端西望"支教、驻村扶贫等诸多公益行动,触角从大湾区延伸至全国多地,闪耀着"科技向善"的光芒。

"南方科普大讲堂只是我们开展科普的起点,不仅限于出版《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科普丛书,下一步计划把这些讲座资源变成线上课堂,让南科大的科普服务惠及更多的市民和孩子。"刘青松表示,南科大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公益力量,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科普活动方式,让科学的大树扎根社会、枝繁叶茂。

近日, 南方科普大讲堂暨南科大海洋系爱心科普行走进深圳市民爱特殊儿童福利院。这是大讲堂首次走进特殊儿童群体,让孩子们在领略海洋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科普的"温度",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陪伴的温暖。 "让每一个梦想平等地飞在云端。"这个美好心愿是"云端西望"项目设立的初衷。"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定制推出科学知识课堂,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推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成长。"项目组学生团队负责人、树仁书院 2018 级学生温黎平介绍。2020 年疫情爆发后,互联网教育快速升温,学生自发的公益理念很快得到教育基金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联系云南省曲靖和沾益、河北省青龙县等地方开展教育志愿服务。今年,该项目组又参与了由共青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2021 年发起的大学生服务乡村教育公益行动"一起云支教",被评为杰出志愿团队。

依托教育基金会的公益力量,在南科大对口扶贫的河源超田村,教育基金会出资为贫困地区开展基础建设、修建村文化广场,驻点扶贫工作组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保障、技能培训等,通过深入贫困户家庭,组织一对一帮扶,解决这个贫困村许多村民的实际困难。"党建带扶贫,凝心聚力奔小康;高校促合作,绿水青山新超田"的横幅一直悬挂在超田村党群服务中心两侧,被这里的村民所铭记 ……

"科技向善"不仅是美好的愿望,更是有力的行动。南科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以敢闯敢试的创校精神"创"出了高等教育的"深圳样本",以培育一流学术成果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更以南科公益 "科技向善"的力量在全国先行先试。2021 年初,教育基金会成为了深圳高校基金会第一批获得 5A 级荣誉的社会组织。十年聚力汇爱,十年坚守初心。南科大教育基金会将继续弘扬公益精神,坚持"科技向善"的理念,集智打造形式多样的科普文化套餐。未来,南方科普大讲堂计划与社区、科技企业合作,讲好科学故事,激发探索兴趣,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努力培育起青少年课余生活新时尚,让"科技向善"的理念植入青少年的成长中,为祖国培育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潜心科学的人才种子。

深圳晚报记者 黄丽娜 通讯员 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