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人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个人有发展。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B.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D.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4.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5.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6.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实用律

D.效果律

7.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

A.获得与消退

B.刺激泛化

C.分化

D.同化

8.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 )。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认知主义

D.建构主义

9.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极高水平

10.“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11.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感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13.专家型教师通常是用( )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

A.开门见山式

B.迂回曲折式

C.导入式

D.实验式

14.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这说明情绪情感具有( )。

A.动机功能

B.调控功能

C.健康功能

D.信号功能

1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

16.学生将茄子、白菜、菠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辨别学习

17.学习程度需达到( ),学习效果才最佳。

A.50%

B.100%

C.150%

D.200%

18.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

A.提出申请

B.受理

C.参加资格考试

D.颁发证书

19.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范培训机构开始的

C.将每年的9月l0日定为教师节是在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确定的

D.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

20.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 )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

C.练习

D.活动

21.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2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2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萄子

C.孟子

D.老子

2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26.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学生

B.班级

C.知识

D.课程

27.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包括后者

28.(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29.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3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二、辨析题

1.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

2.阐述规则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是简单明了的。

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5.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唯一因素。

6.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7.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8.教材就是教科书。

9.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10.备课就是备教材。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如何克服。

2.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3.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5.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

1.某初级中学与某保险公司是关系单位,保险公司每年在教师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时都来看望全体教师,保险公司为提高营业额,就通过学校强制性要求在校所有学生必须购买意外人身伤害保险。李平是该中学的一名在校生,母亲常年有病,父亲也刚刚下岗,家庭生活窘迫,无力负担几十元的保险费用。李平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就此冷嘲热讽,并在李平面前说其父母不为其购买保险是不爱孩子的表现,导致李平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并使李平家庭关系紧张,进而影响李平的学习。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刘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杨蒙是一名高中学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在期中考试时由于感冒发烧没有考好,结果成绩下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不知她带病考试)。此后,每当面临考试时杨蒙都很紧张。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担心,害怕考试失败,为了能考好,她考前每天都复习得很晚。考试时,杨蒙经常感到注意力很难集中,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明明掌握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同时还伴随着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等症状。可考后她发现这些题目都会做,只是由于没发挥好而失败,因而更加害怕考试。为此,杨蒙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摆脱。

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

(1)杨蒙的这种症状是一种什么心理问题?

(2)本案例中,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见的心理训练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关注微信公众号letiku 请点击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