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hat保险是什么?

共同风险属性的聚合,比保险产品大得多。

根据封面,保险有不同的分类。

人寿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人的生命身体为保障的保险业务。

常见的人寿保险产品包括健康类和年金类保险,前者保护赚钱的人,有寿险/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后者保护赚到的钱,有侧重教育或者养老。

但凡风险的发生都伴随着金钱的损耗,商业保险的杠杆一方是保险公司,那没有商业保险的情况下,社保和医保的有限承担之外,风险的承担方又会是谁呢?

2.Why为什么需要保险产品?

风险转移,以及保险产品的确定性

人身四大危险:老、病、死、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总是有人会因此而造成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保险产品则通过合同的方式,通过恰当的家庭理财规划,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并构筑一定的心理防线。

保险产品存在的另外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来自于投资的边际效应吧。意外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往往让人不会准备好相应的流动现金去应对,现有投资的折现则基本不会按照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来实现,而且折现往往也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而保险的确定性赔付则可以减少这样的折现损失,甚至是避免!这样,保险的时间和资金杠杆作用应该也可以是一种值得投资的风险投资了吧。

3.Who 谁需要保险产品?

保险体现责任与爱

还是想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毕竟从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产品的角度过于理性。

首先应该是某种风险环境和自己有没有关系吧,而这种相关性也会产生可预见的的经济影响。相对于一个走路上下班的人,一个开车/出差达人购买交通意外险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吧。还有一个身体健壮很少感冒的人和一个经常感冒的人,类似的情况会比较多吧。处于某种风险环境并且认为风险发生带来的经济影响超出本身的承受,是我们自身需要保险的首要条件吧。

其次应该是费用预算,在杠杆支点理性设定的前提下,都是需要相应的投入去进行杠杆撬动的。这种投入不应该影响现有生活的运转和预期。

需要保险产品,是基于对保险有一定认知,并且恰当评估自身风险情况,在可接受的可控预算下而做出的购买活动。

4.When 何时购买保险产品?

认为需要的当下,明天/意外问题没有答案

如果确实需要一份具体的保险产品计划,那原则上确实是在你想买的第一时间进行购买安排。当然在具体付钱之前需要有相应的准备工作。

之所以这样说无非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每年支出的保费和购买时的年龄有直接关系,投保年龄的增加则意味着后续每年支出保费的增加。当然这里面也得注意的是保险年龄也是按照生日年龄为跨度单位的,时间的安排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安排。其次则是身体状况考虑了,这个自然也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需要提醒的是保险公司接受投保的条件之一也是健康体的人群,否则可能会碰上提费、除外乃至拒保的异常情况。

5.Where 从哪儿购买保险产品?

稳健且可靠的专业保险公司

我们可能通过很多方式购买到保险产品,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代理、电话销售,银行渠道甚至于现在的网络,不过最终的是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人在承保对应的保险业务。

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必然需要包括所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以及产品/服务后续的服务过程。渠道看选择,服务则靠专业!

6.How怎么配置专属的保险产品?

源于“需求”的定制规划,而不是源于产品

保险产品的购买基于认同健康风险的资金保障(健康还是要交给合理的饮食和正确的锻炼)和财产风险的保障可以转移给保险公司,即需求的来源。

可能有几个观点可以假定认同

1.保险没有坏处,或者说“不好印象”不是保险产品本身造成

2.保险姓“保”,无法带来一些理财产品的高回报率

第一步:列出自身认定可以转移的风险

人身四大风险:老病死残,汇总一起对应于保险产品的意外/医疗/重疾/寿险。

而财产类保障则多源于对子女教育/养老/传承的考量,当然这儿说的养老可能需要额外考虑有部分养“老(上一辈,也许没有保险产品保障)”的保障。

第二步,给列出的项目排个“座次”

排“座次”的目的是让有限的资源解决当下靠前的风险,但也是让我们有心理准备去逐步安排尚未完全解决的风险安排。

第三步:确定风险转移的额度

简单的说就是确定下希望保险产品提供的对应风险类别的保障额度。

第四步:摸一下“荷包”

这个“荷包”更确切的说是在保险类投资的预算。银行,证券和保险共同构成金融系的三驾马车。但是哪怕对“某驾马车”再迷恋, 也不至于把资金都放在这个“篮子”中,在“挣钱类”与“保障类”投资中的比例分配依然也是基于各自的安排而进行确定。

第五步:把前三步的结果转化成可感知的保险产品结构(们)。

通过产品的组合,在预算可控的情况下满足风险防范的最大保障。这个步骤也是了解产品的内容,价值和利益,确定产品构成是否满足前面设定的风险保障要求。

当然很多时候这个过程也是买家评估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以及保险人员的过程。

第六步:锁定

保险方案的确定以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