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36581亿元,同比增长18.16%,我国保费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大国,同时年赔偿金和支付支出1180.79亿元,同比增长6.35%,仅从美国、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总资产167480账面上的数据来看,我国保险业发展显然很大。

2019年,我国代理人数量突破了900万人,如果在统计上那些上岗后较快速度脱落的人力,这个数据将会达到一个更为夸张的数目。

2015年取消代理人考证后,在规模快速增长和市场地位的快速提升的目的驱使下,各大公司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拉人头换保费的激进且粗方式的增长,使得保险公司的基础管理遭到大肆的破坏,人力的大幅度增长和代理人转正留存数据的大幅度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代理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为保险的普及和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同时国内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并未得到改观,想要进入保险行业几乎没有门槛,且新人缺乏有效的训练辅导和健康的育成机制,过度追求短期效益的新人管理方式,对新人的专业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代理人整体综合专业技能近几年不升反降,也因此也就造成了人们对保险销售人员印象不佳的状况。

而在日本,保险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培训时间也很长,因此保险销售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在日本,对金融经管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虽然比不上瑞穗、三菱东京UFJ这种大银行,但像日本邮政(旗下有日本第一大保险公司)、日本生命、明治安田生命、第一生命、住友生命这些日本排名靠前的保险公司是热门就业目标。

保险营销员在刚加入公司时,要经过2-4个月的实习期,接受保险公司提供的专业培训。这一点与国内目前类似,但国内培训周期短,但是也是各公司自行组织,有些不合理。更重要的是之后的两年,日本保险营销员依然要接受培训辅导,直到第三年才能开展独立营销。

除了长达两年的培训周期,培训的内容同样重要。营销员接受的培训包括保险课程,销售课程等,这与国内提供少量保险课程而过分注重单一的销售课程有很大差别。

相比欧美国家而言,日本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在全球名列前茅,现已成为仅次于我国的全球第三保险大国。日本自1881年明治生命保险公司成立开始,迄今为止也仅有130多年,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复苏.日本保险业规模已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形成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保险体系。

死亡率下降、保险行业出生率大幅下跌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保险行业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达,保险行业使国民个个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保险行业谁要不买保险,会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保险行业保险对于日本人而言,保险行业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之外的第二大投资方式。

日本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作用呢?我们暂且通过一些数据指标对照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保费规模,2017年,我国的总人口数是13.86亿,日本的总人口数是1.27亿,总人口数大约为我国的9.2%,但是日本的总保费规模达到4221亿美元,大约为我国总规模保费的78%。

保险行业在日本曾流行一个说法叫“全民皆年金,国民皆保险”,保险行业这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情况—国民都加入了国民年金保险,部分人加入保险行业企业年金保险,绝大多数人都买了商业保险。

我们再来对照日本和我国内地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我国的保险密度仅为384美元,约为日本的11.6%,在世界排名第45,这样的排名和占比相较我国的规模保费累说可以说是完全不匹配的。

同时,我国内地的保险深度是4.57%,而日本的是8.59%,我国排名第36。咋一看,我国的保险密度较保险深度好像表现要好上不少,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寿险深度的对比就可发现差距。

我们的寿险深度实际仅为2.3%,大约为日本的1/3,为何两个数据会有如此巨大的出入呢?因为保险密度更多的是统计到保险的这个覆盖面,比如企业给员工购买的最简单的团险所覆盖到人群,也是会计入这个数据里的,但实际上,团险所覆盖的这些群体,本身可能毫无保险意识,也没有自主自发的为自己规划人身保险保障。

但是,相对日本来说比较可喜的一点是,日本的保险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水平的变化,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类似,日本的保险业发展也基本面临停滞甚至是负增长,而我国保险业已经持续多年保持高增长。

虽然2020年遭遇了疫情的影响,但是2020年1—11月全国累计承保人身险总保费31242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7.4%,其中累计承保健康险保费7642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6.4%。

因此,虽然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短暂的遭遇瓶颈,但整体来说,由于巨大的市场空间的存在,未来仍会持续保持增长,尤其是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的巨大作用,使得国家对保险业的支持力度也只会越来越强。

但是,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将会以何种趋势行进呢,我们继续通过了解日本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一窥端倪。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寿险公司的数量也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1971-1995年日本寿险公司数量稳步增长; 1996年《保险业法》大修订,允许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以子公司的形式交互发展业务,因此1996年新增11家非寿险公司的寿险子公司;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1997-2001年有7家寿险公司破产, 2000-2005年出现大规模并购重组,导致这一时期日本寿险公司数量下降明显;此后数量逐渐增加,至2015年共有41家。

数据来源:《日本人身保险业行业利润分析及启示》

数据来源:《日本人身保险行业利润分析及启示》

日本寿险业历经1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各种危机的考验,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寿险业也终结了高增长,但是,通过产品的创新、市场的细分和海外市场的开发等动作,也是的日本寿险业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利润出现负数外,其他时间都保持了正增长。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为刺激经济发展,日本央行在1991年7月至1995年9月期间9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在1999年4月启动"零利率政策" 。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1990年9月28日的峰值8.105%一路下行, 2000年后降至2%以下,后继续下行。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寿险公司出现利差损。

自1990年4月起7次下调预定利率,从1985-1990年预定利率最高时期的5.5-6.25%下调至2013年以来的1%。但由于每次下调幅度不够大,效果体现得较慢。以日本第一生命保险为例, 2006-2014年存量保单的平均预定利率从3.18%下降至2.48%,而2006-2014年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2.68%,第一生命保险公司从2013年才实现利差益。

至2014年,按新保保单数量统计的分险种占比情况为:医疗保险占比33.6%,终身保险占比24.5%,定期保险占比13.8%,年金保险占比9.4%,两全保险占比8.4%,其他险种占比10.2%。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医疗保险的占比都逐渐提升,而两全保险占比呈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趋势。

在投资方面,以国债为主的固定收益类投资配置占了绝对比例,这样的配置比例也充分符合保险的稳健性经营原则,但也导致日本寿险的投资收益率一直都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而我国的保险资金2015年前后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方式受到了严格的监管,投资配置近两三年来逐渐回归理性,但即便如此,也大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投资收益。

从上图可以看到,2019年81家寿险公司的财务投资收益率为5.07%,较上年同期小幅提升,上升0.35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小寿险公司的收益率整体低于行业均值。

根据银保监会《2020年11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份,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12072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5960亿元,占比12.24%,债权78339亿元,占比36,9%,而相对激进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总额28226亿元,仅占比13.3%,整体配置比例来看,我国险资的投资选择较两年前已大幅度趋向保守。

通过和日本寿险业几大板块的对比,以及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大概可以再对我国寿险业未来的发展有一些初步的判断。

首先,极度依赖粗放式的人力增长驱动保费规模的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遭遇瓶颈,代理人管理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及时的转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才能继续在寿险业发展的道路上抢占先机。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我个人认为独立代理人制度的颁布并不意味着这独立代理人的春天的到来。

其次,从产品方面的发展来说,来产品的发展必然进一步细化以及个性化,进而更全面的服务民生保障。根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北京地区在售健康保险产品达到5000余个。而2015-2017年,在售健康保险产品数量最大为4000余个。从保费市场份额看,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占主要份额,二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7%;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合计占比仅2%左右。我国保险产品的个性化不足,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从投资方面来说,投资仍整体偏向保守。虽然受疫情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选择了放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肆印钞,整体来说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对证券投资方面来说形成了相对有利的投资环境,但各方面形式的不确定对于追求稳健经营的保险公司来说,短期内选择偏保守的资产配置将是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