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基础养老金确实要提高。但是要符合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

2009年国家建立了新农村养老保险机制,2014年跟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统称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实际上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种体现。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不同于职工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以国家补贴和个人积累为主的一种福利保障。

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机制。

1991年我国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候,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基本原则是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基础养老金是领取退休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退休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如果是100%基数,领取1%。300%基数,领取2%。

为什么要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呢?一般来说社会平均工资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工资的情况,购买力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职职工也是按照60%到300%的基数缴纳养老保险,只要控制好在职职工的数量和退休职工的数比例,这一养老模式能够无限持续下去。

可是由于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退休年龄却70年未变,再加上年轻人数量不断减少,因此这一养老模式也出现了问题,需要延迟退休。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60岁是139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的,恰好是企业在职职工个人负担部分,相当于职工本人给自己积攒的养老金。

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职工退休以后,养老金都会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调整。这样调整有利于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同时也保障了早退休人员由于计算养老金时的社平工资等因素过低,而保证他们退休金的购买能力。

养老金调整,增加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主要源自于在职年轻人缴纳的养老保险。毕竟每一年社会平均工资都在提高,缴费基数上下限都会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也在提高。因此,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有足够的负担能力,提升退休人员养老金。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机制。

2014年国家启动新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就明确对新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以前,已经年满60岁的老人可以不用缴费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是由政府财政补贴而成,相当于社会福利。

国家对于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人,按月发放基础养老金。2020年7月1日,国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水平提升至93元每月。

国家基础养老金,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全额补贴,东部地区中央财政补贴一半。地方政府可以在国家最低标准之上进行额外的补贴。比如说目前山东省基础养老金标准是142元,青岛市是192元。江苏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从2021年1月1日起由160元上调至162元。像财力雄厚的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是820元每月,上海市是1100元每月。像北京、上海基本上每年都会调整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139。不仅仅个人缴纳的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而且国家会对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个人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最低补贴是30元,如果500元以上档次缴费政府补贴不低于60元。像河南省,如果按照5000元档次缴费,政府补贴340元。宁夏自治区是320元。

个人账户的余额相当于,个人给自己积攒的养老金(包括政府补贴部分)。

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除了政府补贴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提升养老金待遇。

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机制和职工养老保险不同,养老金待遇提升起来比较难一些。相信未来国家会进一步完善有关待遇机制的,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