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主城区自西向东平行排列四座山脉,与缙云、重水、黄铜、明月、长江和嘉陵江羊水形成独特的山水性共同体,在这些“死山”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是重阳山。

其发脉于华蓥山,从北向南贯城而过,绵延百余公里直至江津境内,也是重庆诸山中唯一一条同时为长江、嘉陵江所深切的山脉。而在中梁山中段山洞一带,其又往东发出一支脉,自平顶山、鹅岭、枇杷山、大梁子一线横亘半岛,至朝天门而没于两江交汇处,是为重庆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条东西轴线。所以,中梁之重,从其自然之势已可见一斑。

中梁山也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梁山即中梁山脉,乃是北自北碚柳荫镇麻柳河一带起,

经北碚、合川、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一直到江津西湖镇境内,南抵三环高速,长度正好100公里。中义的中梁山,指中梁山脉歌乐山以南的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三区内部分,为典型的“一山三岭二槽”地貌。而狭义的中梁山则是中梁山上分界沙坪坝和九龙坡的一条山岭,其南北长仅数公里,位于今天的中梁山隧道上方,其为“中梁山”得名之始、得名之梁。

旧时重庆城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渝中半岛东端,三面环水临崖,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西部通过一条山脊线连接城内外,在这条山脊及其延长线上共有三处关卡,浮图关、二郎关和龙洞关(合称“渝城三关”),是历史上拱卫渝城的咽喉锁钥,浮图关位于中梁山一条叉脊的鹅岭处,而二郎和龙洞两关则位于中梁山东西两侧。

今中梁山依然是重庆城市的重要屏障,不过其已由原来的拱卫城市的军事屏障变成了滋养城市的生态屏障。

然而,中梁山实则也是一条复合型山脉,大部分区域是由三条或者两条山岭平行组成,尤其是中段部分,分成东西两条小山脉,期间夹杂一条缓沟,而东侧的这条山岭则无论是在地理范围内还是在社会人文领域都更加有名,那就是歌乐山,不大的一条小山脉,因其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成为了重庆的代名词。古有“大禹治水,宴宾客于歌乐山”的传说,还具巴渝十二景之“歌乐灵音”的空灵幽美,而以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们的事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及在抗战时期以遍布着各种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公馆寓所(现仅军政要员和社会名流的公馆寓所就有222处之多)为代表的的抗战文化和统战文化更是让其名扬四海。

前段时间看到有介绍高店子老街,遂心生向往,循机前往。

高店子老街,曾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老街上戏台、茶馆、旅社、酒馆等鳞次栉比,商贾行人来往不断。这里曾经繁华至极,但今日早已不复旧样。

(2)

高店子老街实际上就是夹在两山梁之间的一处小洼地川沟,从东侧翻越歌乐山而上,山陡弯多,只有小巴状的小型公交车才能行驶上山。

不知是不是没有找对地方,总感觉所寻所见不是我心目中老街的模样,整个景致基本上让人寻不到也感受不得到曾经的老街老巷之味,只能有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

这里的建设和发展显见要落后主城区域,不过街道环境还是比较有特色的,道路两旁长长的多只有在南方城市中才见到的那种骑楼,这种样式在重庆地区极少,不过也应该是比较符合重庆地区气候状况的一种临街建筑形式,既能为行人遮风避雨,又能在炎热的夏季为路人和住户遮蔽炎热。据介绍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而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形式,我国则多流行于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地,并发展成“铺廊”。

(3)

节前,虽有市民外出采买,但这里还见不到过多的热闹之景,慢生活慢节奏的氛围弥漫。

小镇上一处基督教堂,也称蒙恩堂,2008年筑成。

小镇上还有一处“重庆谈判博物馆”,也称重庆谈判陈列馆,主要以照片和资料方式展现了当年重庆谈判的历史史迹。

(4)

歌乐山上有歌乐山森林公园,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享誉全国,同时也是重庆市民假日休闲、缅怀革命先烈的好去处。其以山、水、林、泉、洞、云、雾等自然景观和“清丽、幽深、古朴、旷达”的风格被誉为“山城绿宝石”,另有渝西第一峰的美称。

原本想从公园下山,但深浅不知、长短不明,只能改行沿公路下山。

下山半途有一处三百梯步道,据称是川渝古道在歌乐山上的一段石板梯道,起于步云桥,止于同善桥,是历史上商旅行人往返于川渝两地的必经之路,据推算约有400年历史。不过现在石板全是新铺,古道无韵。

台阶数量实则320有余,步道上口处,林中乐的辣子鸡非常有名,而歌乐山的辣子鸡已经走向了世界。

山下,著名的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纪念地,

山下还曾有一条铁路,据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所建专线,专为重庆特殊钢厂服务,从双碑至沙坪坝梨树湾火车站,现已废弃,所余部分成为纪念之物,也为这里大片风景之区增添了新中国建设的一段历史。

继续前行,可至磁器口古镇,另一番景象展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