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什刹海是北京城内风景最好、人杰地灵的地方,估计很多人不会反对。

什刹海与西海、后海并称“后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自然就是“前三海”。这片水域古已有之,它们原为古代永定河故道。河流迁移后,残留的河床积水成湖。

1954年,后海的夏季。李祖慧摄

1956年,北京市水上运动站的学员正在后海练习单人艇。 李祖慧摄

1957年的什刹海。

十二世纪中建造“大都”的时候,北海和中海被划人宫苑(那时还没有南海),什刹海和后海留在市区内。当时有一条水道由什刹海经现在的北河沿、南河沿通到通州,衔接运河。从南方漕运来的粮食,便在什刹海卸货。那时候,这里船帆桅杆十分热闹。什刹海四周有十座佛寺,因而得到“什刹”之名。

到了明朝,什刹海不是漕运中心,表现出市区公园的潜质。清末十座寺早已荒废,周围茶楼、酒馆和杂耍场子兴起。不过,当时湖水逐渐淤塞,虽然夏季里香荷一片,但是水质很差。

1950年,北京市政府组织卫生工程局,对城市下水道和河湖水面进行大规模改造,疏浚。对于什刹海的改造历时176天,疏浚土方28万立方米,护坡护岸6000多米,码头9座,水闸4座。

1952年,市政府又在什刹海沿岸加装了路灯和护栏,种植树木花卉。经过修正后,什刹海水面宽阔,积水潭与后海、前海相通。

作家韩小蕙在《什刹海的味道》中回忆:

平民化的荷花市场也愈见红火起来了,从天气初热的时节起,多种民间的小商品、小玩艺儿、杂耍曲艺,加上大众小吃,就都迫不及待地聚集到这里来叫卖表演,“长夏夕阳,火伞初敛,柳荫水曲,团扇风前,几席纵横,茶瓜狼籍。玻璃十顷,卷卷溶溶。菡菡一枝,飘香冉冉”,汇成一曲梦一样温馨的夏日交响大乐。

最让孩子们回味一生不忘的是那些小吃,豌豆黄、云豆卷、艾窝窝、驴打滚儿、蜜麻花、焦圈、卤煮,还有菱角、白藕、莲子、鸡头米、冰激淋、雪花酪、酸梅汤、杏仁豆腐……

什刹海体育场正在修建更衣室。

什刹海体育场正在修建更衣室。李晞摄

1954年,远眺什刹海游泳池。 李祖慧摄

1954年什刹海体育场游泳池建成,这是游泳池的一角。江定保摄

1951年,北京市体育部门在什刹海前海西侧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游泳场——人民游泳场,总面积33500平方米。设有标准池,练习池,跳水池,是北京市内唯一对公众开放的人工游泳场。

当时人民游泳场门票2分钱,有时候甚至只要1分钱。售票处、更衣室、自来水等样样俱全。1954年9月,苏联游泳队和中国游泳混合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游泳队在这里进行了友谊比赛。赛后苏联运动员的滑稽跳水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

1960年代游泳场成为新建的什刹海体校的的校址。前海开辟为什刹海游泳场,门票仅为5分,比陶然亭、工人体育场游泳场便宜。

1961年,什刹海游泳池教员刘文普正在给大家讲解划臂的练习方法 。高宏摄

1961年,在什刹海儿童游泳池里 。高宏摄

1961年,什刹海游泳池教员刘文普正在给大家讲解划臂的练习方法 。高宏摄

1972年,这是西城区刘海胡同小学学生在什刹海游泳场上游泳课,体育教师正在辅导学生学习蛙泳技术。 胡敦志摄

1980年什刹海游泳的孩子。

“文革”时期,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什刹海是他们青春的起点与“梦开始的地方”。“文革”当中,课业很少,学生大都处于“放羊”状态。夏天从6月初开始,北京各大游泳场相继开放。什刹海游泳池是最平民化的一个。

韩小蕙写道:

1969年的7月上旬,因为要纪念“七·一六”毛泽东畅游长江XX周年,我所在的中学将派选手参加市里的水上环游纪念活动。行进路线是这样的:从今天荷花市场的大门处入水,向东岸进发,绕行湖心岛之后,经北岸游回,全程大约是600米。学校号召踊跃报名。那时,我也就刚学会游泳不久,能游个20来米,但我心里痒痒的,跃跃欲游。几个有能力的小伙伴也直劲儿地撺掇我:“没事儿,一撑就撑下来了。”于是当天下午,我就直奔什刹海游泳场,一猛子扎进它的怀抱,在碧波里奋臂斩浪,累了就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果然就撑下来600米。

宋庆龄故居庭院。

1982年,宋庆龄故居的书房。胡敦志摄

宋庆龄故居原来的大餐厅,摄于1982年。

宋庆龄的故居小会客厅 ,摄于1982年。

1999年宋庆龄故居庭院。 闫彤摄

1999年宋庆龄故居主楼。 张西林摄

19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有关部门将醇王府花园改建为宋庆龄在北京的居所。当时,国家计委将这个工程作为国内20个保密工程之一。担纲设计的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新建一桩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为此把园中原有的“濠梁乐趣”景观和戏台给拆了,原有匾额挪到了原益寿堂内。将靠近王府的小山推平作为广场,在后山搭建鸽子房。该工程自1961年8月筹建,次年8月完工。1963年宋庆龄搬入直至逝世。

1987年的什刹海。

钟鼓楼和什刹海。

1950年代什刹海附近。

文章来源 |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