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崆峒山,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里,不是崆峒不出名,而是崆峒地名较多,影响和混淆了人们的视听。

01 全国享有盛名的4个崆峒山

据我所知,在全国地名当中,以崆峒山为名者,有天津市蓟县城区北的府君山,这里明代以前也叫崆峒山,其中穿云洞、山顶洞、白大洞等较为有名。清代道光年间《蓟州志》里附有一幅《崆峒山图》,清晰地标明了广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沿用至今。

府君山

生长于南方的人,都知道广东有个崆峒岩,那是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城西3公里处的一处岩洞,岩洞分五层,可游览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山下有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这里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岩

在中原地区,位于河南禹州、汝州地界也有一座崆峒山。明代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记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襄城县),登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

温泉镇的崆峒山

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崆峒山”条目下说:“在河南临汝县西南六十里。唐汝州刺史卢贞碑:庄子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郑的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相接壤,则此为近是。”

而最著名的当属甘肃崆峒山,此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高山流水,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又因相传为神仙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这与古书记载之“河南崆峒山”的来历传说相近,又因此山气势恢弘,近年来,已被海内外华人尊为“道源圣地”“西镇奇观”“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来,中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

02 平凉崆峒山之名的由来

山名“崆峒”,关于此名来历颇有争议但是不管怎么说,都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为氏族说。传说上古此地为“空同氏族”居住地。《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匈奴、月氏、北狄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故“崆峒”是周前期此地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空同”的名称。

黄帝问道处

二为问道说。传说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轩辕黄帝,为寻求治国之道三上崆峒,向隐居其间、充满神奇色彩的广成族长广成子求教治理天下之道,后黄帝得治国安邦之法使百姓安养,自己也得道成仙,并留下《黄帝内经》《阴符经》等道家文化经典著作,经由老、庄等先圣发扬光大,遂以“黄老文化”传承至今。山名取意道家“空洞”之意,故崆峒山便有“道源圣地”之美誉。

广成子画像

《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三为地形说。传说此地自盘古开天辟地、女祸娘娘补天始,就以剩下的泥巴摔地,大者成山,小者成人,而西方有山名崆峒,山上多洞穴,是道家仙人聚焦修炼之居所,因山多洞穴,有空洞之意,也名“崆峒”。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交通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

鸟瞰崆峒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至陇西,西登崆峒”。司马迁也记述:“余尝西至崆峒”。据考证,司马迁于元鼎五年(前112年)登临崆峒山,这一年他24岁。汉武帝西巡,他跟随到了雍地(庆阳、平凉一带),武帝在祭五畤之后,接着登上了崆峒山。这次崆峒行,为他后来写作《五帝本纪》奠定了基础。

大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述:“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现在,崆峒山上可以确定的唐代建筑物有问道宫、轩辕宫等。

平凉崆峒山以“中华道教第一山”而享有盛名,又以道、佛、儒三教并存而名扬天下。

崆峒是中华道教起源地,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

另据道教典籍表述,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归隐崆峒五年,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明初,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与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请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建国前崆峒山上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唐代时,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

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一说为宋朝所建),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

中台凌空塔

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如今,崆峒山儒佛道三教并存,互敬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武术

不管是历史所载,还是神话传说,以今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座神奇的名山,你会发现:这里有深厚、神奇的文化历史传说,而其发散出的道家文化的气息足以稳定现代人浮躁不定的心灵;这里有广成子与赤松子对弈的“棋盘岭”,当你驻足其间,才会明白,雾霭隐约,松涛阵阵,执子相弈的乐趣与禅境。

烟笼雾锁之崆峒

这里蕴藏着古老的养生之法,也有金庸笔下的武功绝学,登临山顶,青山碧水,满眼青翠,“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蒸云海,冬裹银装”,“烟笼雾锁、云海飞瀑、朝观日出、夕望残阳”!你的心在哪里?神又会出现在哪里?

03 盛世清明 百花亲迎:平凉崆峒山等您赏美景

四月桃花红,请君来崆峒。寻万千神佛往事空悠悠,冷眼回望,应了古诗的景:“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四望桃花红漫谷,不应仍问武陵人。”

中台云海

崆峒山历来是旅游胜地。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仰视中台

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崆峒山古建筑群、“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2002年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皇城、弹筝峡、塔院、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登上了“国家名片”;2017年11月27日,崆峒山大景区荣获“2017中国最具魅力旅游景区”。 2018年12月,“获2018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文化景区”。

崆峒山“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传,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

禅寺宝刹

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

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

法轮禅寺

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等。

崆峒山部分主要旅游景点:

中台:地处崆峒全山中心,最高处海拔1927米,范围约10亩,分二阶,古为庞大宏伟的建筑群落,其间遍植树木花草,最为繁华。下阶古时建有真乘寺、飞升宫、紫霄宫、十方院、藏经楼、五龙宫、七真观、三皇楼,今存紫霄宫、三皇楼和新建的崆峒山管理局,余废作停车场;上阶高埠处有法轮寺、舒花寺、凌空塔。

中台

天梯: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经明、清两代修缮和改革开放以后三次维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台阶总数为378级,台面宽为2.5米,石阶的坡度在45—75度之间,古人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上天梯:“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也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从此处要有登669个台阶才能到达皇城。

上天梯

棋盘岭:又称为铁棋坪,位于雷声峰建筑群的最下方,因广成子和赤松子在此对弈而得名。岭上有三圣殿和菩萨殿。这里地势较平旷,且有巨大古松挺立其间,背依雷声峰,前临深谷绝壑。游客可在树荫下回望险峻的雷声峰,或俯瞰两山掬就的弹筝湖波光,在此拍照留念。

棋盘岭

皇城:崆峒山皇城位于马鬃山之巅(亦称绝顶、大顶),为崆峒山核心建筑区域,道教重要活动场所。皇城主殿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元代为崇佛阁,内奉释迦佛。明代驻平凉韩藩王对皇城进行过大规模修葺、扩建。现存皇城古建筑群由大小八座庙宇组成,均为明代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中轴对称、错落有序,最中心为真武殿,殿内奉真武大帝,整个皇城四周包围于城墙之中。

皇城

香山:亦称翠屏山。宋元间,山顶有香山寺,由此得名。位于主峰绝顶(马稷山)之西,由绝顶攀援“之”字形曲径或由后山公路乘车可到达。其峰高俊岭,海拔2123米;东南角壁立千仞,西河西南岭,正北为60至70度陡坡。顶部西北向东南逐渐低下,形成一苍翠屏风,故又名翠屏山。峰巅近云,夜观北斗星似举臂可触,成就“相峰都连”之景。

香山之顶

舍身崖:位于西台,是登往皇城的捷径。相传为道教无量祖师舍身救难的地方。清代在这里设置铁桩铁索,方便人们上下攀登。在攀援中,因路径变化,时左时右,登山者需攀铁索而左右上下互换身位,象空中飞翔的鹰一般,所以人们就将这段险路称做“鹞子翻身”。这里也是探险旅游者们的青睐之处。

舍身崖

通天桥:南临狮子岭,是通往天台山的一座悬空铁索斜拉式铁桥,桥长74米,桥面临渊百余米。连通天台山与狮子岭,天台山四面悬崖,异常险要,罕有人迹,古人称此景为“狮子望天台”。

通天桥

弹筝湖:因所处峡谷常有弹筝声而得名,听起来优美动听的名字,令人心驰神往。“问道崆峒山,养身弹筝湖”,弹筝湖在崆峒山景区之下,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库大坝,水天一色,景色优美。前往崆峒山的缆车从弹筝湖上空而过,从上往下看,弹筝湖水平如镜,就是山神之眼,为整个景区增添了灵性。走进湖边,青山碧水,波光潋滟,岸边有不少的垂钓者,让人完全进入到了身心舒畅、悠闲自得的境地。

弹筝湖

一年四季,崆峒皆可旅游,如果春天来,万花锦簇,春风拂面,杨柳青青,气润心甜。你乘汽车或火车到平凉市崆峒区后,可以乘坐9路、13路、21路、双层观光巴士公交车可直达崆峒古镇游客中心乘景区交通工具,也可以乘坐13路公交车直达崆峒山山底登山上去(用时较多),从市区打车去景区费用也不贵。


姑且慕容,在文字的海洋中摸索着前进文学新人,我手记我心,不问前程。喜欢,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