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玩游戏充值,父母想退款,需要提供多少资料?河南的吴老师有很深的体会。他说,据南岛记者透露,他为了儿子充值的5000多元钱,多次与游戏平台公司沟通,但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游戏公司认为,最重要的是证明游戏是未成年人体验消费。与此相关,吴老师向游戏公司提供的证明包括游戏账户、儿子的身份信息、上学时间、家长的身份信息、家长所属机关开设的证明等,甚至提供了儿子月考成绩下降的资料。但是游戏公司最终同意申请30%退款。

进行手游,充值5000多韩元

吴老师的儿子吴今年14岁。据吴老师说,吴军在5月和6月玩了名为“山海经的睦邻”的游戏。吴老师6月中旬的某个中午才知道儿子在游戏里充了很多钱。

吴老师告诉记者,游戏账号是小吴通过妈妈的手机号码注册的。“每天放学后在自己的房间或洗手间玩游戏”,期间主要是中午和晚上。关于充值使用的支付密码,吴老师说:“为了不告知密码,我们也经常修改,但还是没有阻止,所以猜不到他是怎么知道的。”

吴老师立即联系了游戏平台。根据平台客服的查询统计,账户充值统一为53100仙屋,人民币优惠为5310元。

游戏充电接口。

记者也联系了小宇。小宇承认这个游戏是在短视频平台上被推荐下载的,注册游戏账号使用了家长的手机号码和身份信息,平时玩游戏都使用了父母的手机。主要是充值礼包等,通过支付宝支付。"家长们不知道我在玩这个游戏。他们可能认为我在做国王。”小吴说。

家长:提供了各种证明

"游戏平台提供证据,提供这个,提供那个。"吴老师说他根据平台的要求全部提供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游戏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记者除了身份信息外,吴老师和妻子还提供了两份证明,分别写着“截至5月份缺勤、休假、工作时间电子游戏现象”,签名上还写着单位印章和证明人的名字。而且,儿子1月份期末考试和5月份考试成绩的比较结果显示,“整体学政等级”略有下降。吴老师让平台给他提供家庭地址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是否住校等。

家长提供的证明。

玩游戏与性波动有关吗?对于这个问题,小吴回答记者说,这个游戏属于卡类游戏,没关系。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想到游戏里的东西。(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小吴说,这个游戏充电没有限制。9月下旬,根据南岛记者的询问,该游戏在手机应用商店找不到,可以直接搜索下载。游戏登录方式有手机登录、微信登录、一键登录等。游戏更新公告称,根据相关通知要求,最近要求系统优化,要求未通过实名认证的用户进行验证。根据充电接口,一次可以充几块钱到几百、几千、几万块钱。记者还没有在游戏中发现关于充值退款的规定说明。尝试充电工作后,也没有找到退款入口。

游戏平台:不同意未成年人玩。

南岛记者注意到吴老师和游戏平台之间沟通协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QQ和电话持续到8月和9月。

据吴老师解释,游戏平台一开始以家长没有管理好密码为由,表示对家长负责,公司不退款。(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游戏名言) (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后来退还了10%,提高到20%,并承诺在9月前将退款改为30%,还需要签署保密协议。

游戏平台回复吴老师:“提供的账号实名认证是成人,6月找到平台反馈充值问题后,账号仍然正常体验游戏,在游戏内发表“明显的成人言论”不符合“正常逻辑”。”游戏平台还确认账号登录体验时间“大部分用户除了提供工作时间外”,认为“下班时间或午休时间”有可能进入登录游戏。各种行为符合成年人的特点。

退款谈判尚未最终达成

9月中旬,记者联系了游戏相关平台广州翡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平台工作人员回答说:“按照正常逻辑,家长应该没收电子产品。”但是平台发现,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用户一直在与其他玩家沟通。“他们从多方面综合判断,游戏用户的言行与成年人一致,不认为未成年人在玩。同意协商的职员表示:“用户多次得到反馈后,才会适当处理,提出特别申请。”

吴老师说:“我们都四五十岁了,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完全不理解”,对游戏平台的主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吴老师解释说,没有删除账号的原因是想保存相关证据。投诉后登录是为了查看游戏信息。

如何判定游戏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游戏平台相关人士表示:可以从游戏媒体、登录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记者追究具体的判断标准和技术、未成年人判决是否成功,对方很难做出明确的说明。截至记者发稿时,游戏平台和吴老师的协商仍然没有达成最终结果。

能否退款需要考试

虑多方面

今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落实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实名注册和登录、规范付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虽然未成年游戏充值问题经常被人提及,但游戏充值行为究竟是不是未成年所为,在各类案例中的判定存在难点和争议。今年8月南都曾报道,消费者史先生投诉称,其6岁的堂妹在某款游戏中充值2万元,希望游戏平台做退款处理。而游戏平台表示因“不符合未成年人游戏行为”,无法判断充值行为是未成年人独立进行,因此无法退款。

法律界人士认为,申请退款能否获得支持,在家长有无过错、游戏公司是否履行应尽义务方面,均需考虑。此类事件在司法举证上存在几个关键因素,对最终结果认定有很大影响:实际充值者为未成年人,且充值未经父母同意的举证;游戏公司所采取的识别或进行阻止等相关行动措施。

今年5月,广州互联网法院调解了一起因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游戏充值引发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涉游戏平台一次性向当事人小沈(事发时未满11周岁)返还充值款项3万元。法院调查发现,游戏账号认证的姓名是小沈父亲,而身份证号码则是小沈母亲。法院认为,认证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亦可通过,反映该游戏平台的账号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此外,小沈在游戏过程中充值频繁,累计达3.8万余元,说明游戏运营商的实名认证系统在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方面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

采写:南都记者马辉 实习生王艺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