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这个字,除了作为一个朝代,这个字貌似不怎么吉利。隋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二是通“堕”,名字是堕落。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真的是名如其实,隋朝也真的就像一个被诅咒了的王朝。

说起隋朝,我们都知道,是一个短命王朝。隋朝和秦朝有很多相似点,都是结束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也都是有很多制度建设,最重要的,也都是二世而亡,十分可惜。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隋朝那些事儿。

1、 励精图治的文帝

据《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出身自关中望族弘农杨氏,属东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本是汉人,因其父杨忠投奔西魏且屡建战功,所以又有恭帝所赐的鲜卑姓氏普六茹。受宇文泰推行的鲜卑化政策影响,这在当时是一种殊荣,直到杨坚掌权后才重新恢复汉姓"杨"。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文帝像(541~604)

受祖父辈所带来的恩荫,年轻的杨坚得以承袭高位,早早地进入了北周王朝的统治阶层,不可不谓少年得志。但是,看着眼前这位后起之秀,精干的周武帝宇文邕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倒心生一丝担忧。这一点被齐王宇文宪察觉到了,私下就对武帝说:"普六茹坚确实气度不凡、一表人才,但依老臣看来,他这种人显然是不甘屈居人下的,还不如早点把他除掉吧!"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如此,宇文邕更是加重了对杨坚的怀疑。所幸的是,杨氏素来与朝臣交好,大家都愿意为他说好话,这才使得杨坚得以躲过一劫。正所谓"常伴君侧,犹如伴虎",杨坚不得不保持谦虚,时刻谨慎,方能在残酷的宫廷政治中生存下来,但这也为他后来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因长女杨丽华被册封为皇后,杨坚一跃为国丈,又得以加官进爵,已然位极人臣。可是,出于不安,女婿宇文赟对岳父杨坚的疑心比他父亲的还大,甚至有直言不讳地对皇后说过:"我早晚有一天要灭了你们杨氏满门",还几次三番地先在皇宫里埋伏武士,再假意召杨坚议事,只为伺机找茬把他做掉。然而,此时的杨坚已是一位经验老道的政治家了,对女婿的意图早已明了于心,不论被如何蛮横对待,却也总是不动声色,谨慎处理,让宇文赟根本抓不到任何把柄。这样一来,为暂时躲避迫害,杨坚只好主动申请出任地方官员,这下正合宇文赟的心意,眼不见心不烦,当即任命他为亳州总管。而出任地方后,受身边亲信的劝说,杨坚已经有了取周自代的想法,只是时机尚不成熟,必须耐心等待。

事实上,杨坚也并不需要等待太久。宇文赟本来精神就有点不正常,加之荒淫无度的生活,年纪轻轻就丧命了,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即位,是为北周的最后一位皇帝——周静帝。此时,宇文氏的孤儿寡母只能求助于外戚势力,德高望重的杨坚自然被任命为丞相,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隋文帝》

在逐步扫清地方上的反对势力后,宇文阐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下诏禅位于自己的外公,杨坚三让而受天命,登基即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自此拉开了隋代的历史大幕。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北齐、北周和陈对立形势图

凭借着北周时期所打下的良好基础,隋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统一。开皇七年(587年)九月,隋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灭亡;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次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行军大总管,统帅五十多万大军分三路伐陈;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将韩擒虎攻入建康城,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自此,从西晋末年起近三百年的分裂格局被彻底终结,国家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代全图

统一天下后,作为开国之君的隋文帝杨坚可谓励精图治。

于政治方面。首先,杨坚结束了自西魏宇文泰以来一贯执行的鲜卑化政策,重树汉化主流;其次,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五省六曹制,确立了后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再次,实行州县二级制,精简行政开支,整肃吏治;最后,选贤任能,诸如高颖、杨素、李德林、梁睿、长孙晟和苏威等一批能臣名将皆能得到提拔任用,为隋代的繁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军事方面,隋文帝主持府兵制改革,大大改变了以往兵农分离的情况,规定府兵平时耕地训练,战时集结出征,通过"兵农合一"方式加强管理,降低了供养军队的负担。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代广通渠引自史念海《中国的运河》

于经济方面,以富国为首要目标,注重安定民生,一方面减轻赋税,推广均田制以恢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进行大索貌阅,以增加向政府纳税的在籍人口;有鉴于当时的灾荒较为严重,关中粮食供应常常短缺,杨坚下令在黄河、渭水沿线诸州修筑常平仓等官仓,用来贮存从地方上征来的粮食,通过漕运输送到首都长安城,为此,还专门重新疏凿了广通渠,大大改善了关中漕运的条件;此外,在地方上兴设义仓,鼓励百姓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长安附近的隋唐漕渠图

于律法方面,隋文帝鉴于前朝酷刑严苛,不利于安定民生,所以命苏威等人编纂《开皇律》,修订新的国家刑律,减轻刑罚,以示宽大。

于教育方面,隋文帝开科举制度之先河,废除九品中正制后,选官不再以门第为标准,而是通过考试来实现对能力的考核,择优录取为官。

总之,隋文帝的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的作用。以人口为例,开皇元年(581年)时全国只有462万多户,约2900万人;但到大业五年(609年)时却已有890万多户,约4600万人。透过在籍人口数字的大幅增长不难发现:经过隋初的励精图治,隋代很快就从分裂战乱中走了出来,并迅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这与隋文帝的施政无疑有着密切联系。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而且,作为最高统治者,隋文帝也是一位以勤俭节约著称的皇帝。由于从小生长于寺庙之中,杨坚早就习惯了素衣素食,这也养成了他崇尚节俭的性格。代周建隋后,杨坚虽贵为天子,但却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十分重视生活节俭。如即位之初,就曾命令禁止地方上进献犬马服玩;对于以布袋进贡干姜,以绸袋献上香料的官吏,都大加斥责其浪费,这都是从避免劳民伤财的角度考虑的。正是因为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杨坚不仅身体力行,还不时教育皇子节俭: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其盔甲,被严加训斥;秦王杨俊因为生活奢侈、饮酒作乐而直接被废黜。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他:"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节俭之风,隋代才能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积累起大量的物质财富,呈现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代粮仓

至隋文帝末年,朝廷的府库已容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不得不多次扩建,仓库里都装满了粮食,大大小小的粮仓星罗棋布,多者达到千万石,少者也不下数百万石,其存储规模之大以至于唐代建国二十年后都尚未用完。故此,也有人将隋文帝统治时期称作是"开皇之治"。

但是,到了晚年,尤其是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也渐渐开始放纵自己,产生骄奢之气,且猜忌滥杀。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将太子杨勇贬为庶人,另立次子杨广。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逝于仁寿宫位23年,终年64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区城西5公里处)。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2、 前后不一的炀帝

隋文帝杨坚去世后,他的次子杨广继承皇位。作为隋文帝与独孤皇后所生的嫡子之一,杨广从小就生得十分英俊,且颇为聪慧,因而深得隋文帝夫妇的喜爱。后来杨坚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年仅十三岁的小杨广就已被册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成为名义上的一方大员。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当然,杨广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生得漂亮的纨绔子弟,不同于一般的皇子,他可是参与了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开皇八年(588年)的冬天,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要统一天下,出于历练皇子的考虑,任命了刚刚二十岁的杨广作几十万南征大军的领衔统帅,不难想象,年迈的父亲将象征军权的兵符交给杨广时是期许的目光,盼望着这个他最看重的儿子能在疆场上建功立业。考虑到年轻人尚不能独自承担如此重任,隋文帝还安排了高颎、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一大批能臣名将辅佐杨广,确保他马到成功。大军出征后,战船之上风帆上下,横跨长江,凭借着前线将士的英勇作战,江南守军几乎一触即溃,杨广直接率领大军开进了南朝首都建康(今天江苏省南京市),接受了陈后主的投降。此时,作为隋朝在江南地区的最高长官,杨广完全遵循了隋文帝的指示,将南朝的府库封存,禁止军队扰民,很快便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整个平陈作战中,杨广的表现颇为令人满意,这让隋文帝更加看重这个才貌双全的小儿子。为迎接凯旋之师,隋文帝命人直接将绫罗绸缎摆在街道两旁,方便赏赐,结果从皇宫门口一直到都城南门外,满街都是光彩夺目,这对作为南征统帅的杨广来说,可谓面子十足,又进一步刺激了他的虚荣心。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隋炀帝》

其后,江南各地仍不时有发生反隋的叛乱,隋文帝干脆改任杨广为扬州总管,让他直接统辖整片江南之地。当然,聪明的杨广懂得抓住时机好好表现自己:一方面,他主动拉拢江南大族,寻求地方势力的支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另一方面,爱慕虚荣的他故意表现得作风简朴,还能装出一副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的样子。如此一来,不仅隋文帝夫妇看着高兴,整个朝野对他也是赞颂不断,杨广很快便树立起了极具人气的政治形象。

到开皇末年,由于隋文帝夫妇与太子杨勇之间矛盾爆发,这为杨广争夺储位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凭借着独孤皇后和重臣杨素的大力支持,他成功取代了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摇身一变,成为了庞大隋帝国的未来继承人。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至仁寿四年(604年)时,年迈多病的隋文帝已在弥留之际,杨广终于按耐不住自己急切上位的心情,私下调兵遣将,直接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逼死了隋文帝。但是,好不容易坐上龙椅的杨广却并不安心,索性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先后干掉了自己的三个亲兄弟和一大批前朝重臣,终于得以大权独揽。

此时,已无人可奈何这位双手沾满血腥的新君了,隋炀帝也就扔掉之前的装扮,完全放纵自己欲望,从而暴露出他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本性: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代武士复原图

一开始,隋炀帝并不喜欢将都城定在关中,他认为这里地处偏僻,受限于交通不畅,并不如关东的花花世界那般繁华,尤其是常年在外地的生活,大大打开了他的眼界,所以他执意要弃父亲刚刚营建好的大兴城不住,而要搬家到洛阳去。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正式下令在旧有的洛阳城以西开始营建东都,新洛阳城周长五十余里,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规格,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另设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三大市场,可谓规模宏大。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为保证如此规模的工程建设,朝廷每月要从各地征调来两百多万民夫,日夜不停地参与施工,前后持续了十个月之久。待到新城基本完工后,隋炀帝就迫不及待地搬来住下,一点也不想回关中了,洛阳也就成了隋代后期实际的都城所在。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相应地,为了保证营建东都以及未来都城的物资供应,隋炀帝又下令开凿大运河连通南北,以便将全国各地征收的钱粮赋税集聚于此,又修筑规模庞大的国家仓储作为囤积场所,可见其规划不小。如此,以洛阳作为中心,隋代大运河南抵余杭(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北达涿郡(今天北京市),全长足足有2700多公里。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粮仓遗址

具体的看,运河可分为三大段:中段由通济渠与邗沟组成,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南达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这样一来,就大大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有效地促进物流运输与经济交流。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代大运河

此外,为方便通过运河巡行,隋炀帝又命人制造龙舟等各类巨船共数万艘。如他巡游江都时所乘龙舟:船高就有四十五尺,横向阔五十尺,纵向长二百尺,几乎等同于一栋高楼建筑;船身上建有四层楼,顶层设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同陆上宫廷建制,而中间两层则分设房间120间,以供达官显贵休息娱乐,底层则是内侍居所,仍有百余间的规模;全船上下层叠,建筑雕梁画栋,精巧华美,总计可承载千余人,俨然一座豪华的水上宫殿。同时,为解决船舶航行的问题,又另行征调大量民夫,在运河两岸随时待命,一有航行指令,就凭借着数千力役拉纤,将龙舟缓慢地牵引前行。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淮阴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藏龙舟模型

基于父辈积累下来的大量物质财富,杨广得以尽情挥霍,随意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一方面,他在全国范围内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如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皆是各地宫廷建筑之典范,仅以洛阳西苑为例,周遭就有二百余里的范围,内设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还配有假山奇石,堂殿楼观隐约其间,可谓布置奇巧,穷极华丽。另一方面,隋炀帝每次出行,必定要摆足阵势,所率公侯、官僚、妃嫔侍从等多达十几万人,使大运河上的龙舟船队一字排开,前后相连足足有200余里,为保证物资供应,沿途五百里内百姓都得动员起来,花销动辄百万,十分铺张浪费。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随着国家统一,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又想开疆拓土,开始大兴武功。

在军事上,杨广与周边的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势力皆有交战。一开始,凭借着帝国强大的军力,屡有胜绩,如大业五年(609年)率军亲征平定吐谷浑,朝廷就新设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看似大大拓展了西部疆界。但事实却是,胜利背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保证后勤供给,自京师长安以西的州郡都得负责筹集、运输军粮,自东向西,整条运输线绵延千里,以致于每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就得花费几十倍粮食在运输上,如此一来,运输消耗很是严重,这般沉重的负担只会加在老百姓头上,结果搞得原本较为富庶的陇右一带民不聊生、百业凋敝。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高句丽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但谁都没有想到,战无不胜的隋军日后会陷入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之中,如同泥潭一般,将如此庞大的帝国拉入深渊之中。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吐谷浑

大业八年(612年),因高句丽不臣,隋炀帝下诏倾全国之力讨伐,至大业十年(614年)因隋末农民起义中断,隋军先后三次出征高句丽,均未果。隋军第一次出征就动用了百万大军,兵分三路开往辽东,但遭到了高句丽顽强的抵抗,以致师老兵疲,在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平壤城(今属朝鲜)下接连惨败,进而引发了全面溃败。其后,心有不甘的隋炀帝决意复仇,又两次发兵围攻辽东,但国内的情形已显然不再允许他这般任性而为。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事实上,随着民怨积聚,局势已渐渐失控,开始呈现出大厦将倾的前兆。在隋炀帝第二次出兵期间,杨玄感在黎阳仓负责统军督运前线的粮草,见国内民心思变,杨玄感也心生异志,趁机起事,先断了大军粮草,再转过头来攻打东都洛阳,这下搞得隋炀帝阵脚大乱,不得不从前线慌忙撤军。然而,杨玄感所部势单力薄,又缺乏战略眼光,很快便在隋军的反扑下兵败身死。但是,怒气难消的隋炀帝却停不下来,一回到洛阳城,他就马上开始清算,这场叛乱又牵连出3万多人被杀、6000多人被流徙边疆。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总之,隋炀帝在位期间可谓是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如此几乎年年出巡,还频繁于长安、洛阳两京之间往来,每每大造离宫,极尽享乐之能;又对外大兴武功,持续战事,对内严苛酷律,极尽盘剥,使"天下死于役",沉重的负担压得老百姓几乎喘不过气来。其实,早在杨玄感起兵之前,全国各地就已现了不少反叛力量,只不过在这场统治集团内乱后,使局势趋于失控;最终,隋末农民起义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发展,开始严重危及隋王朝的统治了。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3、 江都一去不复还

其实,民怨早在大业七年(611年)就已爆发了,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揭竿而起,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大幕。不到数年时间,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响应,率领各地农民百姓起兵反隋,地方上农民起义军势力开始迅速发展,并日益壮大,很快便发展至全国范围。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隋末农民起义军图

最初,隋炀帝并没有把这帮造反的"乡巴佬"太当回事,以为只要强行武装镇压就可简单了事,索性对此打开杀戒,但反叛朝廷的农民起义军却越杀越多,局面已然走向失控。其后,经过一番征战,李密的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部顶住了隋军的反扑,从诸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原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局面一下子又变得四分五裂,天下再次陷入大乱之中。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面对如此糟乱的局势,隋炀帝干脆直接巡行江都(今江苏扬州),将这些烦心事都抛在脑后。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庞大的龙舟舰队再一次从东都洛阳起程,沿着通济渠的水道缓缓向东南行径,也许隋炀帝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番巡行竟是一趟不归之旅。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李密率领瓦岗军围困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一时间声势浩大。同年五月,隋炀帝的表弟,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于十一月攻入关中,占据大兴城,借口叛军阻隔道路,直接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而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这样一来,隋炀帝就尴尬了,尤其在与两京失去联络后,他坐困于江都丹阳宫中,只得浑浑度日,变得越发荒淫混乱,每日只知沉溺于温柔乡中,朝夕以酒色取乐,全然不再思考如何重返北方。晚年的杨广曾引镜自照,镜中人已然锐意尽失、斗志消沉,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疲态,看着这样的自己,他不禁对身边的萧皇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众人哭作一片,似乎所有人都能预感到王朝末日的降临。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由于负责护卫的禁军都是来自关中的子弟,眼见隋炀帝无意北归,他们开始心生不满,不少人选择逃亡。这时,禁军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伺机发动兵变,欲迫使隋炀帝就范。可是,宫中消息走漏的很快,杨广惊闻有变,连忙仓皇换装,逃入西阁,但还是被叛军逮获,被叛将令狐行达缢弑,时年五十岁。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最终,隋炀帝杨广这位曾经充满雄心壮志的帝王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而刚刚建立不到四十年的隋朝也就此覆灭。如此结局令人唏嘘不已,甚至连他死后也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木收敛,只是由萧后和宫人们拆床板做了一个简单棺椁,偷偷地埋在江都宫流珠堂下;后陈棱集众缟素,为隋炀帝正式发丧,将其改葬在吴公台下,下葬时可谓"衰杖送丧,恸感行路";再到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又以皇帝的礼节重新将隋炀帝的遗骨改葬于雷塘,而他终究再也没能有机会回到故土关中去了。

被诅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后的历史,从隋文帝到隋炀帝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