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家打开手机的地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有三个整齐的排列,向西南倾斜,几乎到达长江的池塘。这就是郑和为西方建造宝船的明代龙江造船厂遗址。

在一个晴朗的深秋的周末,我一早在宝船公园对面的宝船菜场买了菜,看时间尚早,便定定心心地游览了一番。

正门横匾上有我国著名书法家—百岁老人武中奇手书"宝船厂遗址"五个大字。

虽为金陵新48景,但只是3A级景区,可以说是鲜为外人所知。

还没进门,就被门楼上的这块铭牌吸引了,“海上丝绸之路”赫然在目!

“海上丝绸之路”古已有之,是指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的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

2013年9月之后,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而再次引世人瞩目。此时,已加21世纪的前缀,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据《汉书》记载,徐闻港(今湛江徐闻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则是泉州。2016年3月2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泉州、广州、宁波、南京共同推进海丝申遗工作。后增补丽水、漳州、莆田、江门、阳江共同组成八城市申遗群。而泉州因“古泉州(刺桐)史迹”已经单独成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所以从“海丝申遗”之列中移出。

南京参与“海丝申遗”的便是这座龙江船厂遗址和浡泥国王墓。

景区不大,但若细细品读,也需半天的时间。

进遗址公园大门右首,即有个两进的院落,是个小型展览馆,展出了大量宝船厂出土文物和史料。

院内一口铜钟,于明宣德年间(明代第五代皇帝,也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期间),为郑和下西洋祈福而制——虽然有宝船,但海上航行仍凶险万分。(此钟为复制品,真品藏于南京博物院)

展馆用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宝船厂的由来、宝船的建造工艺、航线、航海术等等。这可不是**百科,而是最详实的一手资料。

原有的七座塘,现仅存四作塘、五作塘和六作塘三处遗址。

而在下图的民国时期地图上,还能清晰地看到7座塘,俱是东北62°方向——想必是与江岸角度有关,也为了下水便利。

下图是镇馆奇石:这是一块自然形成的石头,石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仿佛一张底片,印下了当年下西洋时的恢弘气势!

“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无疑,龙江船厂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厂,宝船是世界最大和最先进的船!如果明代也拍一部《辉煌中国》,那龙江船厂和郑和宝船无疑会入选!

在航线图上,我惊奇的看到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

对肯尼亚还是很亲切的。因为2011年,我们一家曾在东非旅行,并抵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边境。有照为证,图以记之。(图为国界碑,T为坦桑尼亚一侧,K为肯尼亚一侧)

相关游记:

《“狂野东非”- 我看到的世界与你不一样》(一)“绕城公路上的长颈鹿”

《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大象》狂野东非系列之二

《小马斑斑—狂野东非系列三》

蓬蓬来了–狂野东非系列之四

比尼罗鳄还要危险的动物—狂野东非系列5

非洲之行的九个意外—狂野东非完结篇(附攻略)

仿佛是天意,步出一间展室时,三只金毛猫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

似乎在提醒我那年在东非大草原上看到的那一幕。

走出展馆,沿着四作塘东岸,向北走

绕过四座塘东岸,便是一条长长的碑廊。碑廊总长200.5米,依次展示古《航海图》、《牵星图》。

东碑廊前有帆与船造型的雕塑艺术品: “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闸出水直抵外国诸番”赫然在目 ,暗示着这条碑廊记录了这一路伟大的旅程。

说到碑廊,得先说一人,此人姓费名信,苏州昆山人。

费信家境贫寒,自学成才,通阿拉伯文。他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被选送入郑和船队担任通事和教谕之职。通事是外事翻译;教谕负责教化番人,传播中华文化。能够担此重任,也可见其知识渊博,学习能力超强。

费信先后四次随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地便“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览》。

槎(cha)同“茬”,有树木的枝丫之意,也有砍的意思。取名《星槎胜览》可见费信在下西洋中所见、所闻、所记之繁杂、之诡异——各地居民长相、语言、风俗、文化迥异。

《星槎胜览》是一本珍贵史料,它记述了西洋四十余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7年,除了费信之外,还有马欢、巩珍等,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本书成为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现在,在祖国广袤的南海之上,有两个小岛,便命名为费信岛和马欢岛,以纪念这两位为古代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海家。

108块字画青铜碑刻,记述了七下西洋中很多国家的山川景物,并均配诗一首(下方黄木牌上),皆为费信所做。

溜洋(马尔代夫)

天方国(圣地麦加)_麦加啊!

苏禄国(菲律宾)

木骨都束国(索马里摩加迪沙)——《黑鹰坠落》之地

麻异(马来西亚)

麻林地(坦桑尼亚)

琉球国(琉球群岛)

占城(越南)

暹罗(泰国)

在碑文中,我看到熟悉的真腊——柬埔寨。

费信为真腊国吟诗一首:“真腊山岗远,荒城傍海涯。兽禽多彩丽,人物好奢华。列塔为奇异,罗盘逞礼仪。夷风聊可采,吟咏感明时。”

2008年我曾到此一游,列出游记,以记之。

柬埔寨游记(一)吴哥窟日出与巴肯山日落

柬埔寨游记(二)仙女的传说、吴哥与元朝

柬埔寨游记(三)高棉的微笑——从巴戎寺到天龙八部

柬埔寨游记(四)吴哥城的战象台、空中宫殿

吴哥游记(五)塔布隆寺、圣剑寺、女王宫

柬埔寨游记(六) 回望

古浡泥国(文莱)

古浡泥国自北宋开始就与中国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明永乐六年浡泥国国王携王室、陪臣,共计15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同年10月病故南京城,年仅28岁。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以礼葬王侯的仪式埋葬,谥恭顺王,建祠祭祀。

写到这里,不禁再感慨一下,中国不仅有着5000年文明史,但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历史书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不仅有官方修的史书,还有大量私人做的史书(例如伟大的《史记》)。中国的历史常有文物考据+史书记载的双重认证。

下面这两块木板画记述了宝船从龙江船厂建造完成下水,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直达太仓港。

并从太仓港起锚出海。

大型书法作品《海魂颂》

词调寄《望海潮》

乾坤英气 炎黄后裔

文明岂止农桑

东渡鉴真

北追徐福

舳舻千载相望

玉帛睦群邦

更郑和奉使

七下西洋

廿八年风

十万里浪

只寻常

今当

日月重光

看金镶浩瀚

银渡苍茫

雅典开罗

悉尼纽约

都成隔水邻庄

楼舶溯初航

问丝绸海上

路起何方

包括郑和下西洋活动中最重要的五块纪念复制品(下关天妃宫碑、太仓浏河镇碑、福建长乐碑、印度古里纪念碑、斯里兰卡锡兰山古碑)。

下图是太仓港留下的纪念石碑。

太仓郑和纪念馆,位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始发港——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假座于郑和历次出航前率水军将士朝拜妈祖的历史遗址“天妃宫”内。

2011年,有幸到太仓的郑和纪念馆一游。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地处长江和沿海开放交汇处,拥有38.8公里长江岸线,以及-12.5米深水航道,是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见的天然良港。始兴于隋唐时期。元朝,政府实施漕粮北运,在刘家港沿线建大型码头泊位,建立海运仓储和海事机构,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温台等沿海地区、以及日本、琉球、高丽、安南等国的商船都集结于刘家港,刘家港成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明朝,刘家港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发展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枢纽港。

今日太仓港!

背景中红色为振华重工生产的龙门吊,在《辉煌中国》中多次出现,属于国之重器。——《辉煌中国》第二集称,“这五年,让中国人自豪、西方人赞叹的重型装备不断出现:能吊起美军驱逐舰的千顿起吊机,能吊装英国航母的巨型龙门吊,被美国福特引进厂房的大型全自动冲压装线,还有与德国巨头同台竞技的中国首台十万空分压缩机。它们每一个都代表了这个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

苏州游记:苏州记忆

碑廊走到尽头,便是一组长长的“跌水墙”浮雕,通过墙上的龙头喷水,再现宝船在惊涛骇浪中的壮观场面。

走过跌水墙,来到用巨型汉白玉雕刻的“使节墙”,重现了明成祖朱棣诏明郑和出使时的场景。

以及郑和所经国家时,当地国王出来迎接郑和的盛大欢迎仪式的场景。

当然,当地人也并非都是这样热情好客,也曾经因当地国王觊觎宝船的宝贝而发生多次战斗,出现多次险情。

转过使节墙向西南,绕过四作塘,就是五作塘

五作塘西边,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之上,矗立着郑和的铜像!

据说明成祖朱棣做皇帝之后,想用郑和为下西洋的统帅,但又拿不准。就向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序班袁忠彻征询意见。袁忠彻和其父袁珙都是当时著名的相士。袁珙在朱棣当燕王时,就预言其40岁后能登上皇位,后来果然成真。因而明成祖十分信任袁家父子。袁忠彻说:郑和“姿容丰伟,使临众,事必吉”。于是明成祖才下定决心让郑和做下西洋的统帅,成就一番伟业。

四、五、六三作塘中,六作塘已由文物部门完成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千余件。而四,五两作塘均为原生态保护。

六作塘里泊有一首仿真帆船

下图为6年前所拍

今天的帆船。看起来很宏伟,但其实在郑和船队里绝对是小个子。

在五作塘和六作塘中间的空地上,有造船图

雕塑,再现当年造船工匠们辛苦劳作场景

游人很容易错过的一个地方:在地砖上,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的各类船舶:帅船、宝船、马船、战船、水船、座船、橹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还有宋元明清历代代表型船只:

写到这里,龙江造船厂遗址的游览也到了尾声。

最后就这两张照片,感慨一下。

感慨之一:伟业

这块碑上刻着“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郑和下西洋不是中国最早的走向世界的记录。不论朱棣此举的初衷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还是宣扬国威,但都在客观上促成了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影响极其深远的国际交流活动。这绝对是一番伟业!

感慨之二:遗憾

如果郑和船队,真的绕过好望角、先找到新大陆,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明朝的远洋航海和对外开放持续下去,及早与欧洲的工业革命接轨,而不是闭关锁国,被动挨打,那世界历史又改怎样改写?

感慨之三:包容

论明初中国的国力、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军事实力……在当时无疑是傲视群雄的。但我们的远航,没有扩张、没有殖民,沿途洒下的是和平的种子,带去的都是友好、理解和尊重。这与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中的屠杀、抢掠、殖民、贩奴等暴行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到底为什么呢?

一方面与中国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有关。但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得从中国文化特色中找原因。

在《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一书中,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五大鲜明特色:

其一:民族性:民胞物与,礼义为根

其二:坚韧性:自强不息、惟志惟勤

其三:包容性: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其四:崇实性: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其五;传承性:因革损益、传承有序

其中包容性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讲究兼容并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包容和融合的结果。不论是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能在中国找到容身之所。其中佛教还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进行了融合。蒙古族、满族在中原大地建立了元朝和清朝,但也无一不最终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正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古代文明)的最主要原因。

回到郑和下西洋。此番壮举,一方面是在航海进程中体现出的我们文化中的坚韧性。另一方面就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延续至今。

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的进步,浩浩荡荡;

唯有包容互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方能实现中国梦、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