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2015-08-01

我还记得2015年寒假带儿子去看《霍比特人:五军之战》的时候,他指着“高山”喊马特洪峰的情况,原来他寒假翻阅我们买来的瑞士旅游书籍时看过,很多山峰对他印象最深的是马特洪峰。(大卫亚设)。

没错,在制定行程时,众多旅游达人拍摄的马特洪峰倒影使我毫不犹豫地在十几天的行程里留了两天两晚在采马特,还规划了两条观看马特洪峰倒影的路线。而实际行程中,马特洪峰那冷峻雄伟、孤芳自傲的山形,给我带来更直接的震撼,此行不枉啊!

采马特(Zermatt)位于狭窄的马特峡谷尽头,是一个海拔1620m的朴素山村,因为马特洪峰(4478m)的存在而令这座小镇身价不凡。这座四角锥形的孤傲山峰被誉为“瑞士阿尔卑斯女王”,无比阳刚和雄浑气质,使得周围那些绵延不绝的巍巍群峰只能俯首称臣于其脚下。采马特也是一座不通汽车的村子,镇上的行驶的车辆都是电瓶车,所有的车辆只能开到到泰施(Tasch),而泰施就是为采马特而存在的一个小镇,整个小镇就是一座专线火车站和停车场,通勤火车不停的往返于泰施和采马特之间,白天约20分钟一班车,车程约12分钟,半折卡单程车费CHF 4.1。泰施除了最大的站前停车场大楼Matterhorn Terminal Parking(N 46.06920, E7.77623)外,其余众多停车场都是旁边的小旅馆包下来的,而且出租车的价格并不比乘通勤车进村便宜,所以我们还是选择普遍方式进村。

停车场大楼的每个角落都备有行李推车,塞CHF5硬币进去,可推着行李车直接上火车,到了终点把车放回指定地方,CHF5会自动吐出来给回游客,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来到采马特已是正午时分,此时阳光灿烂,我们的目的地是施瓦茨湖(Schwarzsee)。1865年7月14日,英国版画家爱德华.怀伯尔就是以此为据点,沿着著名的赫恩利山脊线路首次登顶马特洪峰成功,今年刚好是首次登顶成功150周年,因此到了晚上,众多火炬就把这条线路勾画出来。

不停往返于泰施和采马特之间的通勤火车

采马特火车站

由于携老带幼,所以我们并不准备徒步到赫恩利小屋,而只为了施瓦茨湖那个马特洪峰倒影,据说,黑色的湖水会使马特洪峰倒影更显冷峻。 匆匆用完午餐,走出餐厅发现天色转阴,此时心情也晴转阴,但我们仍然坚持前行,希望能有一个好运气(有绿线巴士来往采马特火车站和ABAG-lz缆车站,去时免费,回程要有缆车票才能免费)。事实再次证明了我们真的太天真,从登上缆车开始就下起了淅淅细雨,而到了施瓦茨湖,我们完全陷入了雨雾之中,连据说的黑色湖水也没看清,只能是到此一游,而且也开始为明天里弗尔湖(Riffelsee)之行担忧。

第2天 2015-08-02

昨天下午倒霉的施瓦茨湖(Schwarzsee)之行,让我为今天里弗尔湖(Riffelsee)之行担忧。为了赶今天8点上山的早班车,我一早6点半就第一个爬了起来,走出阳台看看天气如何。意外的惊喜迎面袭来,阳台正对的马特洪峰正孤傲的展现在我面前,周围没有一丝云雾,旁边还伴着还没退去的月亮,哇,今天果然迎来了好天气,老天爷开恩啦(天气预告是上午晴天、下午有云,事实也证明,瑞士的天气预告真准,顺便吐槽一下国内某部门)。

今天可是我们在马特洪峰旅游的重头戏,因为今天要去里弗尔湖(Riffelsee)徒步看马特洪峰倒影,要去戈尔内格拉特(Gornergrat)看戈尔内冰河(Gornergletscher)和2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其实都在同一条线路上)。

齿轨列车zermatt-gornergrat的起点站

上午8点,我们赶上了开往Gornergrat的第二班登山火车,也如愿坐上了靠右的位置,随着车下传来格拉格拉的齿轨咬合声,红色火车缓缓驶出采马特车站,开始了一路爬升。鳞次栉比的木质房屋错落分布在脚下绿色河谷的山坡上,远处孤傲的马特洪峰一直没离开我的视线,犹如T台上的模特,随着角度的不同,其姿态呈现出各种戏剧性的变化,时而如青春期相思的少年,时而如张牙舞爪的巨人,时而如拖着长裙的贵妇,时而如盘腿而坐的老人,形象百变,一切皆由心生。

这条登山火车铁路是瑞士第一条齿轮铁路(1898年),也是欧洲最高的户外齿轮铁路(海拔3089m)。这趟火车的第一个停靠站是芬德尔巴赫Findelbach,车窗左侧可以看到芬德尔瀑布的雄姿,只是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右侧窗外的马特洪峰上,往往被人忽略而过。经过第二个停靠站弗里阿尔卑Riffelalp之后,也就到了落叶松的尽头,列车进入开满鲜花的草原,峡谷对面看到的是米夏贝尔连峰的冰川。过了防雪崩的长长观赏隧道,就到了马特洪峰的最佳地点Riffelberg。越过冰川是罗腾博登Rotenboden站,此线的倒数第二个站,是前往罗莎峰登山道的出发点,也是徒步里弗尔湖(Riffelsee)的起点。登山火车的终点站就是3089m的Gornergrat展望台。全程33分钟,使用半折卡来回车费CHF34。 我们选择在海拔2815米的Rothenboden下车,走出车站,罗莎峰Monte Rosa(4634m)、布莱特角峰Breithorn(4164m)和马特洪峰(4478m)依次排开,此时我们无暇欣赏,因为要赶在风起前、旅游团到来前拍摄那迷人的马特洪峰倒影。

车站下方就可以看到里弗尔湖,从左侧迂回朝着湖泊方向而下肯定没错,一路都是陡峭的碎石下坡路,到达湖边(2583m)海拔差232m。

徒步路程不远,走走停停大概20分钟内可以到达。路程中有三个最佳的观赏倒影点,第一个在半坡腰,从高处可以远眺马特洪峰整个孤傲的身影和峰尖的倒影,非常的冷峻和大气。

第二个是里弗尔湖边,湖面上漂浮着水草,湖边还有小花,湖中倒影显得马特洪峰既阳刚又不失俊美。

第三个是小里弗尔湖边,沿着里弗尔湖两岸往前走(走哪条都行),小里弗尔湖很快就在眼前,湖面很小,此处的湖水更加平静,简直是纹丝不动,此时的“孤山”不再孤独。

我们在湖畔之间流连了一个多小时,当我们徒步回到Rothenboden站之时,旅行团蜂拥而至(日本人为主)。

著名的瑞士圣伯纳犬

当来到Gornergrat时,我们夫妻俩并没有随着游人跑去展望台,而是下行徒步去看那个上帝之眼。为了图方便,我没循着徒步者走出的道路,而是直接从接近50度的碎石坡踏出一条新路,回想起来,这段路真累!上帝之眼其实就是一个圆形的高山小湖,湖面不大,而且不断有融化的冰水灌进,所以只有一小块湖面是平静的,不到湖边根本发现不了那微小的涟漪,看来以后要考虑弄一个航拍小蜜蜂玩玩才行。

此行有幸看到马特洪峰如此惊艳的湖中倒影,可以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Rainshower天气中根本不可能看到如此清晰的倒影,正如前一天施瓦茨湖留下的遗憾,不过,有遗憾才有再次造访的冲动。

离开“上帝之眼”,我们赶紧上Gornergrat展望台与父母、儿子汇合。从车站经过设有天文台的Kulmhotel Gornergrat酒店,继续沿斜面登5分钟,爬高41m,就来到可以环看360度景观的Outlook观景台,这是全瑞士最值得推荐的展望台,从这里的眺望台不但可以欣赏到著名的马特宏峰和罗萨峰等29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还可以看到以Gornergletscher为首的多条冰川与冰川争锋的景色。其中,阿尔卑斯山第三长冰河——Gornergletscher如一道白色激流冲刷而下,冰舌落差高度有1000多米,留下舞蹈般优雅的曲线,变现力丰富、造型独特,极其壮观。能此近距离地同时观看雪山和冰河,真是非常的震撼。但此处最大的缺点就是游客太多,如果想避开人潮就要放弃早餐乘坐7点的早班车,或者直接住在山顶的Kulmhotel Gornergrat酒店,不过,这家五星级酒店的价值可不是盖的,要有心理准备。虽然舍不得住这里,但还是要极力推荐它的露天餐厅,不为吃的,只为那无敌的马特洪峰,点杯咖啡或者啤酒,静静地欣赏四周的景色,感受就一个字——爽!

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冰河,开阔的视野,无尽的思绪,久久不愿离去

葛纳葛特展望台上的小教堂

马特洪峰倒影之旅终于结束,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依旧兴奋不已的心情坐上了下山的火车。今天的行程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惊艳”!尤其是马特洪峰倒影在湖中所显现的冷峻、凌烈之美,给予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但相机只能记录瞬间的画面,回忆却是永恒——记住美丽的风景,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人!Rotenboden—Riffelalp这条徒步路线被称为:冷峻尖硬的岩石世界,充满壮观与大自然气息的线路。这条线路上,既能欣赏马特洪峰等山岳的全景同时,又能感受到群山的壮观与大自然的气息,视野绝佳。现在回想那段徒步路程,虽然我们只走了很小一段(到小里弗尔湖就回转),但对于老人家来说确实非常消耗体力,而且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我们一家三口倒没任何反应),毕竟在海拔接近3000米的地方徒步爬坡。幸好昨晚有先见之明,花了CHF12租了一对登山杖。我们夫妻的体力基本消耗在徒步上帝那滴眼泪上了。完美的倒影行程也打消了大家下午继续徒步苏内加天堂(Sunnegga)的行程,决定下午好好在酒店休整,劳逸结合,不要为旅游而旅游。

采马特最有名就是一街(班霍夫大街Bahnhof strasse)、一溪(马特菲斯帕河Matter Vispa),那条著名的班霍夫大街上酒店、饭店和商店林立,人流熙熙攘攘。由于村内禁止车辆进入,所以街上除了少量的电瓶出租车和马车外,就是摩肩接踵、来自世界各国、说着不同语言的游人,而其中又以日本人居多,估计占了50%,抬头满眼都是日本人,在所有景点、列车上都有日语播报,所以我猜采马特每年的旅游收入中日本人就贡献超过一半。

中午下来,我们在麦当劳填饱肚子,再次被瑞士昂贵的物价刺激了,三个人吃顿M记共花了CHF32(约210元人民币)。

响着铃声的马车从身边经过

在班霍夫主街,别忘了看黑脸山羊巡游。夏季(6月29日-8月16日)大约每天早晨9点和傍晚5点半,都会有大约50只黑颈山羊成群结队地路过(我们来到的第一天可能由于下雨的原因,所以下午4点半就巡游结束了)。这些瓦莱州山羊每天的“上下班”都会吸引数百游客,人们每天按时守在大街上,拿着相机等着这些山羊界的明星路过。瓦莱州黑颈山羊有着谜一般的长远历史,体格健康,毛色分明,被称为“冰山山羊”,它们长期受到珍稀物种保护组织(Pro Specie Rara)的保护。

最后,在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在来往采马特的通勤火车上我分别碰到两个中、日旅行团,两个团队所展示的人员素质确实不得不让我深思:在前往采马特时,我们碰到了来自深圳的旅行团,他乡遇故人,在车上大家聊了起来,他们告诉我,整个团队分成两截,部分团友冲上了这趟火车,而导游和其他团友还在后面,此时他们根本不知在哪站下车,下车后如何弄行李车,只能跟着我们到站后等乘坐下一趟火车上来的导游。在离开采马特时,我们碰到的是日本旅行团,他们在导游的带领下集中在某节车厢上车,没有争先恐后,依次有序地一个接一个上车,然后按导游要求把四轮行李箱一个挨一个躺放在摆放行李的车厢地面(避免行李箱滑行造成不便),最后就近找位置坐,到站后又一个接一个地扶起行李箱走出车厢。说这些不是要妄自菲薄,而是要看到差距。努力啊,国人!

第3天 2015-08-03

每次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日落日出总是最期盼的瞬间,那温暖的阳光,恰到好处的光线总能让人抓拍出最美的照片,登山观山景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在采马特欣赏马特洪峰日出日落竟是如此亲近,短暂而永恒。我不知道采马特的其他酒店是否也能看到马特洪峰,我只知道我可以坐在阳台上静静地感受太阳光辉的慢慢来临,真是难得。

今天,我们将踏上瑞士南部旅程,瑞士南部提挈诺州(Ticino)属于意大利语区,这里不论人种或生活习惯,都保存着浓厚的意大利风格。同时,由于这里位居阿尔卑斯山以南,又是瑞士海拔的最低点,所以也是瑞士气候最温暖、阳光最充足的地区。汽车从泰施出发,驶往藏在洛伽诺(Locarno)北面Valle Verzasca山谷中的小村落——拉韦尔泰佐(Lavertezzo)。这一路上,可能是由于我选择了避开高速公路的缘故,导航不断地引导我们在瑞士和意大利两国间穿越。虽多次进出国境,但众多关口都几乎无人值守,只有一次遇到一位警察在随机抽查车辆。 进入意大利后,路况明显感觉不一样,路面坑坑洼洼,不那么平坦,路更窄了,关键是意大利人比瑞士人性急多了,没那么守规矩。更要命的是,导航引导我们在意大利某幽深的山谷走了一段山路,路都是在山腰开凿出来的小路,一边是山体岩石、一边是不见底的山谷,山路弯道又窄又短又急,视线极不开阔,感觉比在瑞士跑阿尔卑斯盘山路难度更大。怪不得一路上看到的意大利车子都是小车,高头大马的德国SUV在如此多弯道的山路上确实极不讨好。每当我们再次驶入瑞士,我便长长舒了一口气。

原来瑞士的山路是如此让人怀念

对Lavertezzo的认知得益于灯不鲁姑的《到瑞士》,而让我彻底迷上这里的是那座中世纪罗马拱桥、翡翠般清澈的溪水和当地人自由奔放的性格。Ponte dei Salti,这座建于十七世纪的优雅石桥,是整个山谷的地标。由两个小拱桥组合而成的古罗马石桥,以河谷中凸起的岩石为中心支撑点,远看像雄鹰展开的两翼。桥身宽度只有约1米,而且没有任何护栏,走在狭窄的桥上,人与人擦身而过,感觉相当惊险刺激。

狭窄的桥面

Lavertezzo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当我们去到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阳光灿烂,湖水明清如镜,浅的地方清澈见底,深的部分,水色碧绿泛着蓝光,如一块上等的翡翠美玉。有的人已经光着脖子躺在岩石上享受着日光浴,有的人在河中戏水,有的年轻人甚至跑到岩石上或者拱桥中心,往清澈碧绿的河水一跃而下,享受跳水的快感,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正如瑞士国家旅游局在微博中描绘的:祖母绿色的河流,让整个世界亮眼起来;从Sonogno出发,小径一直沿着河流铺展开来,平和地蔓延过桦树和落叶松林,最终来到如童话一般美不胜收的Lavertezzo。这条线路是提契诺的精华,来瑞士必走!

我们这几号人穿着长裤波鞋在这里来回溜达,与这里的氛围有点格格不入,更像被围观者。其实我们身处的韦尔扎斯卡山谷(Valle Verzasca),起于Locarno东部1.5公里的田内罗(Tenero),止于索洛纽(Sonogno)。由于交通不便,山谷开发很困难,所以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其中,科里波村(Corippo)依照山势而建,整个村庄的房屋都是意大利语区传统的石板屋,雅致的小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非常有特色。由于和山谷中的道路尚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只能在路过的时候远远地看了一眼,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进去拜访一下这些非常古朴的石板屋子。此外,007詹姆士邦德在《黄金眼》中凭借一条橡胶绳纵身跳下的大水坝(Contra)也藏在这个山谷的出口处,如果想挑战这座瑞士第四高的大坝,也可以来一次220米、7.5秒的自由落体运动,这可被称为“007跳”(或“黄金眼蹦极跳”)。 瑞士南部卢加诺(Lugano)、洛伽诺(Locarno)和贝林佐纳(Bellinzona)等著名城市可以不去,但韦尔扎斯卡山谷一定要去,否则,你是无法想象这不起眼的山谷竟然还隐藏着那么多迷人的景致。

下午,我们慕名去了一趟狐狸镇(Fox Town),那里据说是欧洲最大的Outlet,但个人认为真不咋地,不值得来。于是立马再次投入意大利的怀抱,赶往住宿地——科莫湖(Lake of Como)湖边的Tremezzo。我已经记不清这是今天第几次跨越瑞士、意大利边境了,最后一段路沿着科莫湖边走,穿越很多村镇,这段路很窄,尤其是在村镇里的路,有些路段只有4米宽,会车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需要多点耐心,更需要互相礼让。

多么牛的会车,房车前面的道路更窄,只能停车等待

科莫湖(COMO)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一个盆地中,被几座山包围并分割,呈中文的“人”字型,是一个狭长形湖泊,也是意大利北部与瑞士交界的5个湖区中最出名的一个。这里幽静、美丽,有着长达50、60公里的游览胜地,而且由于距米兰不远,因此也被称为米兰后花园。

今晚,我们将入住的是科莫湖Tremezzo镇的一家湖岸BNB旅馆,这家旅馆由一对父子经营,儿子是一位非典型的意大利美男子:除了继承意大利人的一贯热情外,还非常勤劳,从早到晚,无论在旅馆的前台还是餐厅,都能见到这位帅哥,这颠覆了我对意大利人懒惰的印象,而他的热心更在随后的两天帮了我们不少忙。

入住的湖边旅馆

风景绝佳的歺厅

第4天 2015-08-04

太阳冒出山头那一刻,科莫湖依旧那么秀美。

科莫湖距米兰只有几十分钟车程,而且米兰的主要景点基本集中在米兰大教堂附近,游玩起来很方便,不折腾,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了半天时间去米兰。从科莫去米兰我们选择走高速公路。意大利的高速公路是收费的,与国内高速公路一样,都有收费站,但所有收费站都是全自动的,没有人工收费,进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Telepass,类似广东的粤通卡,在车头挡风玻璃上安装智能卡(RFID)发射器,进出收费站自动检测、扣费、通行;另一种是自助发卡,出高速时使用信用卡或现金缴费,把高速卡塞进回收口计算通行费用,然后把信用卡或现金塞进自动收费机结算后就完事。这里要提醒大家一定看清每条通道的结算方式,Telepass、信用卡、现金是分为不同道的,走错了可没那么容易找工作人员处理;另外最好使用带芯片的信用卡,这种高速收费刷卡是不需密码的。我这次跑米兰都是使用信用卡结算,来回共收费4次,总共花费7.8欧,不比国内高速便宜。 说到这里,也想唠叨一下国内的高速公路:为何国内仍那么喜欢使用人工收费,莫非是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低?但为何那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报表中的人员管理费用那么高!算啦,我还是不去操那份心。

因为极不熟悉米兰市内ZTL(zonatraffico limitato)区域情况,为了避免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误踩雷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交罚款,所以我们把车停在市郊靠近M1地铁线的P+R停车场,转乘地铁游览市区景点。停车场叫Caterina da Forlì(N 45.46117, E 9.13830),是一个地下停车场。车场很空,不用担心没车位;地面入口有P标志,不用担心找不到。停车场与地铁M1线 Bande Nere站通过一条隧道无缝连接,由此坐地铁到米兰大教堂所在的DUOMO站,只需十来分钟就到,单程票价1.5欧,非常方便(除了在售票机买票外,还可以在地铁站里的士多买票,单程票是90分钟内有效)。

米兰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大区,是欧洲人口最密集与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对于潮人来说,米兰是世界四大时尚之都之首,半数以上时装大牌的总部都在这里;对于历史学者来说,这座建于2000年前,文艺复兴的重镇,仍保留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对于艺术家来说,这里更是他们的朝圣地,米兰是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歌剧的中心,斯卡拉大剧院代表了世界歌剧艺术的最高峰,而众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则珍藏着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等数量可观的艺术瑰宝;对于足球迷来说,这里有著名的Inter Milan和AC Milan两支球队。一切一切的元素都表明米兰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是世界第二大教堂(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是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米兰的象征。这座教堂于1386年由米兰大公维斯孔蒂下令修建,直到1965年才将最后一扇铜门安放完毕,前后历经了6个世纪。期间,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其发明了电梯。(大教堂开放时间:7:00-19:00,门票2欧)

大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有135个哥特式大理石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每个塔尖上都有神的雕像,外部总共有2245个雕像,如果连上内部的雕像,整座大教堂的雕像总数超出6000个,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其中,最高的尖塔高约108.5米,出自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是黄金圣母雕像。米兰大教堂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没有钟塔。

很多网友特别提醒,在教堂广场和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上有很多黑人小贩强卖商品或鸽子饲料,所以要尽量避开这些人。可能是在世博会期间,我们在广场上见到最多的是宪兵、军人、特警、治安警察和交通警察等众多的强力部门人员,黑人没见到几个,反而印巴人比较多,基本都在沿途兜售可能产自中国的自拍神器和玩具,这些也挺烦人,不过还没见到强卖情况出现。

世博会期间,大教堂这种重点旅游区域肯定少不了强化的安保措施,进入大教堂都由身穿迷彩服的军人进行严格安检,所有包包都要打开来仔细检查。

米兰大教堂除了外观雄伟,内部也不同凡响

南耳堂里有一尊著名的雕塑——被剥皮殉道的圣徒(St. Bartholomew),描述的是圣徒被活活剥皮后,自己折叠好自己的皮,披在肩上殉教的情景(好凶残啊~)。

去年在德国和奥地利时参观了无数的教堂,到了最后不免产生了些许审美疲劳。但今天来到米兰大教堂,却彻底被它征服了,真希望能坐在这里静静聆听唱诗班的吟唱、古老管风琴的演奏,在这神圣氛围下慢慢体会它的美。

花窗棂,据说这些彩色玻璃造于500多年前

建于1862年的大教堂广场是米兰市的中心,是举行政治、宗教等大型活动的地方。广场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描绘他在圣马尔蒂诺战役中骑马激励士兵冲锋的场景。广场上到处都是悠闲踱步的鸽子,教堂前台阶尤甚,聚在一起任人喂食,一个顽童突然跑进,激起群鸽纷飞,但不久又重新聚拢过来,只为我手中的玉米,这群贪吃的家伙!

“大帝”的骑马铜像

在米兰大教堂正门右侧就是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拱廊(GalleriaVittorio Emanuele Ⅱ),建于1865 -1877年。长廊呈十字形,长196米,宽105米,高47米的廊顶呈拱圆形,顶上装有彩色玻璃棚,这里是米兰著名的名店街,集中了阿玛尼、范思哲、普拉达等众多一线大牌名店;这里也是市民和观光客喜欢光临的休闲中心,长廊内有各种装璜考究的商店和餐馆、咖啡厅、书店。但,这个华丽区域的观光价值远高于购物价值,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图案,巨大的拱形建筑富丽堂皇,最特别的是十字中心圆顶下地面上的金牛图案,据说这里会给人带来好运,一种说法是要站上去转个圈,另一种说法是要轻踩在金牛的生殖器上(冒汗)。

这并非传说中能带来好运的金牛图像,那个就自己去找~

来到米兰,当然不能亏待自己,一定要坚持吃货本色!原计划是去连廊附近的Luini吃Panzerotti,据说这是意大利南部的特色包点,有点像油炸包,里面包着番茄或火腿起司,但非常遗憾,我们到的时候该店正在装修,没机会尝试那个让网友都留口水的包。那就只能遵照太子圣意,转攻Pizza和雪糕了。 Google Map帮我们在附近找了家网评不错的快餐式Pizza店——Spontini,在这里都得站着吃,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口味的厚装Pizza,味道都不错,分量非常足,唯一不足就是可能烘烧温度比较高,导致Pizza过焦。

Spontini的对面就是CioccolataiItaliani,这是我们计划中一定要去的雪糕店,它有米兰最好吃的意大利冰淇淋(gelato)。这家店的雪糕配料非常多,每个甜筒里都会被注入巧克力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白巧克力、牛奶巧克力或者黑巧克力,当吃完上层的冰淇淋后,巧克力就会流出来,满嘴香甜。

填饱肚子,我们打道回科莫湖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赋的风景,使罗马帝国时代以来的王公贵族和名流艺术家们争先来到湖区修建豪宅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出自当时设计名师之手,风格各异。历经几代显赫辉煌后,在青山绿水之间,仍隐隐透露着阅尽人间繁华之后的深沉低调。下午行程主要有Lenno镇VillaBalbianello别墅和湖对岸的Bellagio镇。Lenno镇紧挨着我们酒店所在Tremezzo镇,靠近湖边的Villa Balbianello别墅因为曾是“星球大战前传Ⅱ”和“007皇家赌场”外景地而名声鹊起。来这里一定要注意开放时间和入园途经:周一、周三闭园,周四、周五只能从水路坐快艇进院,入园还分Garden(只能在花园游荡)和Villa(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庄园建筑物参观,并进行导游),两种票价是不一样的。由于Villa Balbianello是婚礼的热门举办地,所以经常会因为婚礼而影响开放时间,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有一对新人在别墅内举行婚礼,所以也受到一点影响。

别墅的设计令人陶醉,充分利用了山坡和科莫湖的景观,而花园园艺设计、植物选择与修剪造型都独具匠心,随处都感觉到满满的文艺气息。在这里既能欣赏到大自然的心旷神怡,又能感受到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

一对幸福的新人

婚礼宴会厅

参加婚礼的亲属都盛装出席

从Villa Balbianello别墅出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的车子停在庄园附近的停车场,不知被谁在右侧车门划了一道黑黑的痕,而肇事者早已无影无踪,现场更没有摄像头,根本无法追寻对方。

这是两年欧洲自驾游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虽然刮碰不是太厉害,虽然我们租车买了0元起点的全赔险,但心里总觉得有个刺,只好先把车子开回不远的旅馆,向旅馆的太子爷求助,请他帮我们找警察,为我们开一张交通责任认定书,作为车辆被划伤的证明文件,以便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可惜此时意大利的警察已下班,只能第二天一早再约。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心情也受到了影响,连去湖对面Bellagio镇的行程也取消了,傍晚就在小镇里随便逛逛。不过,闲逛竟然也有不错的收获——当地的手工丝巾。早在13世纪,科莫湖区就已经是闻名于世的纺织之都,至今仍是欧洲最大的丝绸中心,虽然如今大多的丝绸都来自中国,但科莫出产的丝绸无论是质地、材料、做工,还是印染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碰巧,我们竟然在沿湖马路边找到一家手工品店,见到传说中的手工丝巾,据小店老板娘说,这些丝巾都是她女儿设计、自己手工织造的,摸上去手感确实好,我毫不犹豫立即入手。

丝巾小店

就在这里再次尝试地道的意大利pizza

第5天 2015-08-05

一早起来,过了8点半,旅馆太子爷告诉我镇上早上只有一个警察,现在出外办事了,没空来处理我的事情,如果非要警察来处理,或者等到下午2点以后才有空,因为那时会有另一名警察上班。哎,我们今天上午就要赶回瑞士了,看来意大利警察很不靠谱。

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选择方案二:在路上找家汽车修理店或美容店,上蜡把划痕磨掉;我们当然还有方案三:把事发经过写在保险单上,还车时交租车公司处理,为此,我还专门找远在美国的同学帮忙写了一段东西。收拾行装,驱车回瑞士,今天应该是整个旅程驾车时间最长的一天,我们从意大利出发进入瑞士南部,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到达瑞士东部的中世纪古镇圣加仑(St. Gallen)。根据前段时间多次跨越阿尔卑斯山口的经验,实际行驶时间应比导航预测时间为长,但今天的路出奇的好走,大概三个半小时左右就到达圣加仑,基本与导航时间一致。路上,我们还顺道找到一家修车店,找了一位正在修理老爷车的小伙子来帮忙,小伙子熟练地用打磨机和汽车蜡把我车上那道黑痕“神奇”地打磨掉,车子马上恢复原来容貌。赶紧问问价格,小伙子指指倚在老爷车旁抽雪茄老头子,示意我问他,老头子笑笑说:“CHF 20,just a cup of coffee”。老头子真幽默,我们愉快地付了款,互相道别。说到这样,结合已经过去十来天的经历,不得不感慨一下,瑞士人真是做到了随心而为的状态。

圣加伦(St. Gallus)是一座沉淀着中世纪古典美的小城, 7世纪初,来自爱尔兰的传教士Gallus在此建造一座修道院,设立了图书馆,以此为轴心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小村落、小城镇,这就是圣加仑的由来。为纪念这位传教士,这座城镇被命名为圣加仑.8世纪重建的修道院(Klosterhof)拥有壮丽的大教堂Kathedrale,以及收藏上千册手抄本和古书的修道院图书馆Stiftsbibliothek,它们是这座小城镇最著名的建筑物,并于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大教堂外观并没有让人惊艳之处,但一踏进内部就不禁让人发出赞叹之声。穹顶布满了美丽的湿壁画,纯白的梁柱上点缀着绿宝石色的浮雕,清新脱俗,精致明朗,属于后巴洛克建筑(洛可可风格)的代表杰作之一。

圣劳伦斯教堂,于16世纪20年代伴随着圣加伦的宗教改革,成为改革派教徒的主教堂。

大教堂旁边就是加洛斯广场,广场中央是加洛斯雕像,后侧都是建于十六世纪下半叶的半木结构的古建筑。

修道院图书馆始建于8世纪,曾经是中古世纪欧洲的学术殿堂,现被公认为瑞士境内最伟大的后巴洛克式厅堂,这也是我前往该城市的理由之一。超过14万册藏书,包括2000本中世纪(8-12世纪)音乐、文学、美术、拉丁哲学、德国语言学、医学等手抄本,是欧洲最大的手抄本收藏馆,还有1650册古腾堡时代稀少的印刷本摇篮本(Incunabula),以及一具源自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木乃伊。最特别的是,这座一直收集所有与中世纪有关的文献和论著的图书馆,至今仍向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借书服务。面积不大的图书馆位于修道院二楼,由于馆里禁止拍照,所以相机和大小背包都要存放在自助存包柜里。为保护工艺品式的地板,游客必须穿上特大号的特制拖鞋。图书馆分为开敞式两层,图书馆的书架、地板,全用核桃木镶嵌而成,木色呈深红褐色,木质细腻,色彩浓重,经年不变。穹顶夸张生动的壁画、金碧辉煌的洛可可装饰风格与核桃木原色浑然一体,神圣肃穆,而又绚丽奢华。与去年去过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和Melk(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相比,这又是另一种风格。

优雅的洛可可式风格(摘自网络)

参观完二楼的图书馆,先别急着离开,乘电梯下负一层的西翼地窖,这里展示了18世纪重建以前修道院所使用的建筑石料,以及以圣加仑修道院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展览。

中世纪时期抄写书籍所需的油墨原料

从北向南在圣加仑小街里曲折的漫步1个小时,古城另一道风景线便是随处可见、美伦美奂的凸窗。这些老房子据说是十六世纪以来欧洲富豪们倾力打造的居所,从外部装饰上也要竞相斗富,因而装饰得十分华丽,特别是那些如梦的凸窗。 中世纪凸窗是圣加伦的特色之一,有人说,瑞士及至欧洲,最美的凸窗都在这里, 其中最有名的是佩利康之家与怪兽之家。

圣加仑不是热门的旅游城市,游人非常少,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 穿过教堂、修道院,走到商业街上,各种百货公司,超市,商店聚集的地方。我们四处逛了逛,顺便购物,据商店的老板娘说,这里见到的亚洲人以日本人为主,甚少见到中国人。

顺便说说两件事:一是在古城大街上,遇到一位约60多岁的志愿者,拿着各种古城资料主动为游人介绍圣加伦,当然,我也要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广州,因为老人对中国的印象只有北京、上海和香港;二是圣加仑的街边公厕非常有特色,拉门进去,里面全自动,关键它是免费的。

阿彭策尔(Appenzell)这个被称为与“阿尔卑斯观光开发”无缘的地区,以舒缓的山岗和田园风光闻名,这里淳朴的乡村风俗家喻户晓,常住居民7000人,是瑞士最小的行政州。质朴的瑞士最小的行政州。质朴的瑞士村庄构成了一幅“瑞士乡村”的完美画面。 我们真牛,选择入住的家庭营房酒店位于Säntismassiv山脉和Kronberg山脚下,在Google Map上竟然找不到的地方,幸好车载导航给力,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目的地。开车过来,阿彭策尔一路是“田园牧歌”的景色,看得人如痴如醉。

酒店旁是一片房车营地,都属于这家酒店的,许多瑞士人一家大小正在营地里度假,享受着营地旁的田园风光。由于营地的存在,让酒店附近多了一分热闹,少了一分宁静。

第6天 2015-08-06

一大早,又非常幸运地看到了田园山丘上的日出景致。吃过早餐,沿着田园小路,欣赏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山丘和绿茵如画的牧场美景,一路欢歌笑语,我们首先驱车来到了阿彭策尔镇。

阿彭策尔(Appenzell),这个最具有瑞士传统民族特色的地区,非常小,走在这小小的没有汽车喧嚣的中心街道上,到处是色彩斑斓和具有独特宗教风格的房屋,房屋绘画非常有特色,原始而平实,一座挨着一座,典雅的风景和宗教文化融为一体,在那些可以悠闲购物的小商店里,挂满了花边饰物、纺织品、牛铃等手工制品。据说阿彭策尔也是瑞士最保守的地区,女性直到1991年才有参政权,之前只有男性才能参政。每年4月最后一个周日,这里的居民都会聚集在Landsgemeinde-Platz广场召开居民大会,以举手表决方式决定该地区的多数议题,而平时,这个正中央有棵树的广场则成为一个大型免费停车场。

窗板上也彩绘着质朴的图画

镇上有很多饼店,售卖着阿彭策尔著名的蜂蜜坚果姜汁饼干(Bärli-Biber),据瑞士旅游局介绍,这种饼干已有500年历史,是用木制磨具制作,每块饼干上的压花看起来都像一幅图画,而饼干的制作配方一直保密,从不外传。它是很多瑞士人徒步、爬山必备的能量补充小点心!

瑞士旅游局提供照片

离开旅馆之时,我们与旅馆老板互赠礼物,老板娘送了几小瓶阿彭策尔酒给我们。我尝了一口,味道非常怪,第一感觉是我喝了中国的“跌打水”。直到后来在苏黎世机场免税店遇到一位卖酒的华人,我才知道这东西是当地著名的“酒”,与红白葡萄酒完全不同,喝进去的就是酒精。当地人一般是食肉时配的,据说它有消食的功效。

到了挥手告别阿彭策尔的时候, 质朴的瑞士乡村画面深深地印入我脑海里。 在画卷中生活,如画、如歌、如诗, 融入风景,远离尘嚣,远离浮躁, 我们的生活原本就该这么简单, 原来幸福可以来的这么容易。

Stein的德文意思有两个:石头、宝石。施泰恩(Stein am Rhein)一座以“莱茵河畔的宝石”命名的瑞士小城,它位于博登湖(Lake Constance)与莱茵河的交汇处。古老的城镇保存依旧,镇上除了矗立着不少古老半砖半木的楼房外,最著名的当属湿壁画建筑群。这些美丽的景物,使莱茵河畔施泰恩获得了第一个Wakker建筑奖。《走遍全球——瑞士》上说:作为中世纪气氛保留得最浓厚的城市来说,把它推举为瑞士的第一位,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这个小镇经千年岁月,仍历久弥新,一如其名字一样散发着宝石般的光辉。 施泰因非常小,小镇的核心区域被城墙围了起来,那里是步行街,所有的车辆都停在城墙外。城墙外有个非常大的公共停车场(N47.66125,E8.85745),车位充足,非常方便,我们停了2小时,花费CHF1.5。

停车场对面就是钟楼门

钟楼门是进入小镇最重要的大门,守卫着重要的下城主街(Understadt),就像所有的城门一样,1520年加筑了护城壕沟和活板门,但现在已见不到壕沟了。

上图右边一家售卖热狗的小店,竟然有位鬼佬店员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沿着Understadt拾步而上,小镇最精彩最美的连体房屋依次映入眼帘,这些楼房虽已改造为咖啡馆、餐馆、精品店和旅馆,但外观并没改变,仍各自展现着纷彩各异、蕴含典故的美丽湿壁画和漂亮凸窗,这是施泰因精华中的精华。

1539年-1542年修建的市政大厅位于Understadt的一头,在莱茵河桥上就可以看到这座古老的建筑物,据说现仍是市议会所在地,而正对市政厅广场墙面上的壁画,就是一部施泰因的历史风情画卷。

仍在使用的市政厅

市政厅旁边的古老酒店Weisser Adler(下城街1号)是一栋政府保护建筑,也叫“白鹰屋”,是目前瑞士保存最古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也因此成为国家保护文物。它的闻名缘于一位让瑞士人自豪的童话画家卡利杰Alois Carigiet(1902年-1985年)。卡利杰亲手在酒店外墙绘制了几十幅壁画,据说为融合整座古城的中世纪氛围,画家不仅根据环境和建筑特征为酒店度身定做精心绘制,而且为每幅画都特别设计了古典框线。如此伟大的作品让酒店如同披上了五彩的盛装,雍容绚烂。而画家本人也因此作品获得了世界绘画界的“小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Adler旅馆

除了Adler旅馆外,市政厅广场附近基本集中了小镇最著名的建筑物和湿壁画,如龙屋(Lindwurm)、黑角屋(Schwarzes horn)、太阳屋(Sonne)、石葡萄屋(Steinerner trauben)、红牛屋(Rother ochsen)等等。

左手边的湿壁画建筑“太阳”,建于16世纪,画面上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Diogenes 和亚历山大大帝;右手边湿壁画建筑“黑角”,建于1476年。

中间的湿壁画建筑是“红牛”

整座小镇的建筑就像是一座中世纪绘画艺术的殿堂,一座活的中世纪美术博物馆。这座城镇和德国非常接近,所以房屋整体的建筑风格与德国非常接近,来到这里彷如又回到德国的童话小镇。

别忘了,在被壁画,凸窗,鲜花渲染得别有情调施泰恩古城旁还有一条缓缓流淌、清彻见底的莱因河,清澈湛蓝的河水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 回到广州后,记得曾与我儿子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我们去过欧洲两条著名的河流,你印象最深的哪条? 儿:莱茵河! 我:为何? 儿:水很清澈,我都想下去游泳。 我:多瑙河呢? 儿:没印象,只记得很黄……

欣赏施泰因古城,还有一处绝不可错过,就是山顶的荷恩克林根城堡(Burg Hohenklingen),建于1225年,雄踞在莱茵河畔施泰恩北侧的山上,站在这里可俯瞰城镇全景。开车十分钟可直接上来,步行估计1个小时左右,城堡是免费参观的。 荷恩克林根城堡的停车场其实就是城堡外面的空地上画几个格子,几乎没什么车,随便停着就行(N47.66695,E8.85871)。 城堡二楼有一个餐厅,阳台座位处于鸟瞰施泰恩的最佳位置,毫无遮拦,视野一流,由于有客人在用餐,我们没好意思走过去拍照。从餐厅再往上走就进入城堡的塔楼,上面两层仍保留着一些当年用于防御的武器,比如火炮、抛石器等等,这两层都有小窗可以鸟瞰施泰因古城,虽视野受到影响,施泰因全景仍尽收眼底:湛蓝的莱茵河水穿流其中,远处起伏的山丘田园,隐约的阿尔卑斯山脉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又是一幅如画卷般的美景。

离开施泰恩,瑞士的旅游行程已结束90%。今天剩下的任务就是要返回弗莱堡,归还陪伴了我们十多天的车车。 踏入德国境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超市,回收两箱空水瓶。随便提醒一下大家,德国非常注重环保,鼓励大家把用完的塑料瓶和玻璃瓶回收,因此各家超市都会有自动回收箱。把瓶子塞进回收箱后(如下图),回收箱将会吐出回收费(0.25欧/个),当然这些回收费已经包含在瓶装水的售价里,而且每种瓶子的回收费各有不同,如果不回收就是为德国政府做贡献。

弗莱堡是德国著名的中世纪古城,完好保存着许多中世纪古迹,被誉为黑森林的南大门。她是德国著名的大学之城,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让弗莱堡大学蜚声国际。 弗莱堡老城区中心是贝特霍尔德大街(Bertholdstr.)和凯瑟.约瑟夫大街(Kalser-Joseph)的交叉口附近的区域,主要景点基本都集中在老城区。

新市政厅前身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双单元楼房,1457年弗莱堡大学成立后,这座楼房被用作大学教学楼,之后为大学的解剖所和综合医院。新市政厅旁边就是旧市政厅,弗莱堡旅游咨询中心就设在这里,不过要狠狠吐槽一下弗莱堡市政府,旅游地图等基本资料竟然要掏钱买,近年旅游第一次碰到。

街边小渠中清澈地流淌着清溪,这是弗莱堡三大特色之一,有一个专用名字:拜溪乐Bachle(即:城中小溪渠)。 900年前的工匠们巧妙引入由黑森林泉水汇集而成的德莱萨姆河水,水流从城东南流进,城西北流出,总长达九公里。在中世纪的城市里,水渠担负着救火消防、提供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的重任。据说凡是去弗莱堡的单身汉,如果不小心踩进水里,将会遇到桃花运,可能会与一位弗莱堡美人发生点事情。

马丁大门(Martinstor)是13世纪城防工事的组成部分,根据记录,在三十年战争和其他冲突中,弗莱堡曾先后归属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邦联。 弗莱堡这个城市离法国和瑞士都相当近,坐ICE 40分钟左右就到瑞士巴塞尔了,地理位置极好,难怪是兵家必争之地。

沿着“拜溪乐”在城中穿行,不久就能看到高耸的尖顶,它是这座城市最有名的建筑和象征——弗莱堡大教堂(Münster)。这座由富商和市民集资建造的教堂属于天主教教堂,在大门口设有《旧约》和《新约》中的场景雕塑。最特别的是,附近中世纪的城墙上绘有尺寸标记,用于确认交易的商品是否满足指定的大小;而在教堂内部的底部镶板处还可以找到椒盐卷饼、剪刀和其他中世纪的行业符号。这些都与大教堂的建设历史有关。

大教堂周围是用石头铺就的大教堂广场(Münster platz),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综合性的集市,我们碰巧遇上集市日,小商贩们把鲜花和食物摆在木板小车上,场面热闹而不拥挤。

古代商贸会馆楼Historisches Kaufhaus是1520-1532年为进行城市市场管理(就是国内的“城管”),作为海关、税局和仓库修建的,大楼坐落于大教堂广场南侧,现已成为考夫豪斯百货商店。建筑物主立面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和皇帝塑像作为装饰,体现了对哈布斯堡皇室的敬意。

第7天 2015-08-07

都说今年是欧洲500年来最热的一年,今天来到弗莱堡真的体验到了最热的欧洲是怎么回事,首先所乘坐的火车没有空调,满满一车人,车外温度超过30度,空调严重不足。其次酒店没有空调,晚上没空调就打开窗户睡觉呗,谁知道对面的公园到了晚上竟成了流浪汉聚居地,三更半夜地在外面喝酒大吵大嚷,酒店的亮点顿时变成了污点,顿时连带对弗莱堡的印象也降到了冰点。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完全可以不在弗莱堡停留,把老人和小孩送到苏黎世酒店,我们夫妻俩回弗莱堡还车,接着坐火车回苏黎世就完事了,在弗莱堡多呆一晚上反而有点折腾。早上起来,还是陪老人家逛了一圈弗莱堡老城区,最开心的是我们走进了德国著名学府弗莱堡大学,德国最古老大学之一,也是现在最让弗莱堡人骄傲的地方。

古老的教学大楼

新旧建筑相得益彰

校园一角

大学图书馆

旧图书馆入口

第一教学楼走廊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瑞士半折卡,在德国段无法享受半折优惠,为了充分利用半折卡,所以从弗莱堡回苏黎世需要在巴塞尔下车(与从瑞士出发不一样,详见“初临瑞士”),再买回苏黎世的车票,终于在行程尾声体验了一回拉着笨重行李在欧洲转车、赶车的味道。 这次乘坐德瑞跨境火车,竟然遇到火车延误(足足45分钟),据说除了工人罢工外,很少会遇到。 巴塞尔是瑞士北部的边境重镇,如果在德国、法国等欧元区购物需要退税,就必须在巴塞尔火车站的海关办理手续,在苏黎世机场只受理瑞士境内的退税单据。 临出发前两天,瑞士旅游局在微博上推荐了一家苏黎世酒店——B2Boutique+Spa,酒店是由一家老牌啤酒厂改造而成,设计非常有趣独特,早餐是在面对藏书超过1万册的图书馆酒吧里进行的,酒店屋顶有一个惊人的屋顶露天温泉游泳池,泡在这里可以360度观赏苏黎世!就冲着这些介绍,同时为了体验著名的瑞士酒店服务,我们二话没说就换了酒店(酒店价格不便宜,CHF300/晚),虽然这里离班霍夫大街需要步行约20多分钟。

天台Spa泳池

图书馆酒吧

酒店仍保留着以往工厂的烟囱

刚好碰到周末,苏黎世的居民都跑到郊外撒野去了,所以从酒店到班霍夫大街的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只有到了班霍夫大街和中央火车站附近才感觉到这座城市的热闹。这条种满菩提树的大街,寸土尺金,是全世界最金贵的街道,靠近帕拉德广场(Paradeplatz)就集中了世界金融巨头UBS总行和瑞士信贷银行总行,据说世界第一金储量的金库都在这条街道的地下。当然,作为世界闻名的购物天堂,这里少不了装璜高贵的名店,从瑞士本地的名表珠宝,到外来的世界大牌高级时装,琳琅满目。而且,不少店铺还配置了中文导购员,看来国内土壕们已经基本攻占了世界主要的购物区。

空荡荡的城市

少不了的自行车店(随便一辆都过万)

名店林立的班霍夫大街

中央火车站(这些电线真碍眼)

在苏黎世的行程主要就是闲逛+买手信。瑞士钟表、奶酪、军刀、巧克力都是全球有名,不过名表买不起,奶酪口味众多不好买,所以手信首选就是军刀和巧克力。在班霍夫大街靠近中央火车站的路段就分别有Migros、Coop超市,Sprungli、Merkur巧克力专卖店和瑞士军刀专卖店。超市是买牌子巧克力的首选,Lindt(瑞士莲)、Cailler(甘耶)、Frey(飞瑞尔)、Toblerone(三角巧克力)等牌子应有尽有,牌子、品种比机场超市要多得多;至于手工巧克力专卖店,那可不是一般的贵;至于瑞士军刀,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在瑞士境内都是统一标价,所以大可等到最后一天再买。

到处都是这样的街道,两边房子上的国旗和州旗迎风飘扬

通过十多天的行程,总体感觉瑞士就是一个适合闲逛的国家,大城小镇都那么让人自然惬意,苏黎士也一样。旧市区沿着苏黎世湖流出的利马特河两岸展开,至今仍保留浓厚的中世纪气氛,也是观光的重点,到处可看到历史悠久的教堂,画着壁画的墙壁,以及被称为艾尔卡的凸窗,大家完全不必探究每一处的历史渊源,只需把心放下,慢慢地、静静地去感受,这就是我们本次旅程最后一天所做的事情。

利马特河两岸

苏黎世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