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之前,考生必须在答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考生编号、考场编号、座位编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 秋 安庆

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想回家,回家吃母亲煮的玉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偏爱煮玉米,也许是自己出生在秋天;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煮玉米的味儿了。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的,那时侯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回了家,母亲挎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无边的青纱帐里。那一年看母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要挎篮子,母亲不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心里隐隐地有些忧郁。人干吗要老呢?母亲这么慈祥的人也会老呀?

水在火上滚,几分钟后那玉米的香味儿溢得满屋子都是。母亲说:成熟前的玉米穗儿,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时的嫩玉米煮出来最好吃,干干净净的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秋梅有一次和单位的几个人进饭馆吃自助餐,一伙人津津有味地抢吃切成一截截的玉米,只有秋梅稳塔似的坐着。有人问:秋梅,你不吃呀?秋梅摇摇头。真的,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出这样的灵感:吃母亲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真的,怎么不是呢?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说,自己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吃煮玉米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玉米的馨香已经在心里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了回家吃玉米的念头。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把一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缕热气喷着一个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钟,母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睃着母亲也拿过一只,便贪婪地吃起来。

这时候女儿就要告诉母亲自己在城里的一些消息,让妈妈为自己高兴。秋梅说:妈,我受了奖励,工资又长了一级。妈问:真的吗?秋梅说:真的,我能骗妈吗?妈嘱咐;做本分的人,好好儿干,干好才有出息。秋梅点点头,她看见母亲脸上绽出了欢喜的笑容,她迎着母亲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齿。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说:妈,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的玉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息。

母亲笑笑,脸上的皱纹往一处挤。妈不知还能给你煮几年啊,妈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妈,你咋这样说呀?妈,你记着,女儿喜欢你煮的玉米,你要长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来一次。秋梅有一个哥,哥忙,要种地还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这年回家,母亲挎着荆篮往河滩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亲,母亲把她带到河滩上一片勃勃生长的玉米旁。秋梅看见玉米穗上的红缨子舞动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滩的上空叫。母亲站着,说:咱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这是我开的荒。

开荒?

母亲点点头。

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的玉米穗。

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米像吃母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妈。她喊着。

水开了,玉米在锅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气出来了,溢得满屋子都是。秋梅把锅端下来,把玉米捞在那个每年捞玉米用的秫秸筐里,腾腾的热气顺着筐沿往空中飘。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妈的手里,妈倚在床头,慢慢地抬起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边送。秋梅也开始吃,吃另半截玉米。吃了几口,像往年一样讲她在城里的事儿…

妈侧着头看着秋梅,脸上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

第二天晚上,母亲走了。

秋梅搂着妈,哭着,唤着,把个秋夜哭得好阴沉。

哥说:妈其实一直在等你回来。

妈葬了,坟地就在荒地的不远处。

又是一年的深秋。

这一天午后,秋梅打开寝室的门,哥风尘仆仆地站在她的门口。哥把几穗煮玉米递过来,

说: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天我都给你送玉米穗来……

秋梅伏在哥的肩头,好久好久才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对哥说:哥,回去告诉妈,每年秋天我还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B.“慢慢地抬起手”“慢慢地往嘴边送”这些细节暗示母亲病重,大限将至;“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则表明母亲为有好女儿而感到欣慰。

C.因自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为了让女儿每年吃到自己亲手种的玉米,母亲不辞辛劳在河滩开荒:这一情节凸显母亲的爱心与坚韧。

D.母亲过世后,哥哥每年秋天给秋梅送玉米:一是为兑现母亲的祝福;二是补偿生前很少与母亲在一起的缺憾,表达自己未尽孝的忏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这一句勾勒出母亲白发披散的形象特点,比喻贴切,满含怜爱、忧虑之意。

B.单位一伙人在饭馆里抢食玉米,而秋梅“稳塔似的坐着”,不为所动:这处对比,意在突出秋梅对母亲煮的玉米的喜爱。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干净,饱蘸真挚的情意。

D.小说剪辑母亲为女儿煮玉米、种玉米,秋梅回家吃玉米,哥哥给秋梅送玉米等若干片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玉米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9.安庆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请从情感、审美两个角度谈谈小说为什么以“深秋”为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坚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共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嘹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4分)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4分)

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节选)岑参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②苜蓿(muxu),草本植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

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

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

C.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

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

16.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 , ”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从侧面烘托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居家屋内或檐下,因此为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

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病菌乘机偷袭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由于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所以寒气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

秋冻,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丛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

B.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

C.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

D.由冬季转入初春,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乍暖还寒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

境,避免不生病。

B.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生病。

C.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生。

D.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①,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

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 );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②,如出现失误

既不会( ),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③,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 )“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拒人千里 怨天尤人 因为 所以

B.拒之门外 自怨自艾 因为 所以

C.拒之门外 怨天尤人 尽管 但

D.拒人千里 自怨自艾 尽管 但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

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圈,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关于如何尝试“破圈”的问题,61.2%的受访青年选择在“传统”圈加入现代元素,54.0%的受访青年认为这是“高冷”圈尝试接地气的方

式。其他方面还有“小众”圈走进大众视野‰),“民族文化”圈走向世界(47.8%)等。

材料二:

如今,在青年文化圈中,出现了一种“破圈”现象,即原来一些局限于某一群体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与其他群体相互交流。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参与《当代青年》杂志社举办的“我

看青年‘破圈’”主题笔会活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八月金太阳联考语文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是评价《诗经》的,文章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得出“不学《诗》,无以言”的结论,表明孔子重视《诗经》。B项“人门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错。文中没有信息表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据原文“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可知,“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与原文不符。C项“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于文无据。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说法不当。根据原材料,“赋诗、教诗引诗”是诗教的方式,由“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无法推导出“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的结论。

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该项解说的是诗产生的原因,而非教化功能。

4.①中国诗教传统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由以儒者为主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的实施主体,②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③采取教诗、传诗以言志等方式,④旨在传播儒家正统思想,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第三段,先筛选出关键信息,按事理逻辑顺序,先阐述实施的主体,再阐述实施的内容和原则然后阐述实施的方式,最后阐述实施的目的。

5.①先简述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及其构成要素;②接着解析孔子的诗教观,概述诗教传统的形成

③然后解说诗教传统的内涵及其实施主体;④进而阐述诗教本质是政教;⑤最后阐述诗教含意的泛化。(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五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论述类文本思路结构的能力。考生应把握材料一的总体论证思路,弄清了总体论证思路答题时才不会紊乱。材料一是按照逐层递迸的思路展开论述的,沿着这个思路,逐段梳理其行文脉络,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概述。注意每段的行文要点不要遗漏。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和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是对小说第一段内容及其表达功能的理解。该项表述正确。B项是对母亲吃玉米、与女儿谈话时的动作、神态细节的作用的理解,前者表明母亲病重,后者流露其欣慰之意。该项理解正确。C项从“母亲开荒种玉米”这一情节入手设题,它表现了深挚的母爱和坚韧的品格。该项理解正确。D项中“补偿生前很少与母亲在一起的缺憾,表达自己未尽孝的忏悔”这一理解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于文本语境而言依据不足。

7.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分别涉及修辞手法,诸如比喻、对比;叙述顺序与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A、B、C三项分析鉴赏正确。D项中“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一表述不正确。从本文叙事看,它采用追叙的笔法,撷取秋梅记忆中的若干片段,展现母女情深,情节舒缓,未有跌宕起伏,也不宜用“扣人心弦”的鉴赏文字。

8.①在人物形象上,母亲为女儿煮玉米、种玉米,和儿女一起吃玉米,从中折射出母亲的善良、仁爱、坚忍、本分、纯朴。②在故事情节上,玉米是情节的枢纽(或聚合点),小说围绕着玉米来叙事,情节集中、紧凑。(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小说核心意象表达作用的能力。玉米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象,题干要求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角度进行回答,应从玉米这一物象所寄寓的母亲的性格、品质,以及它对于情节组织的功能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9.①在情感上,小说剪辑了发生在不同秋天的若干生活片段场景来抒写对母亲(也是对故乡)的思念,“深秋”在文中渲染思乡浓情、念母深情,衬托孝敬母亲、感恩母爱的真情。②在审美上,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叙事节奏舒缓,以“深秋”为题,赋予小说诗意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更能引人共鸣,发人深省。(意思对即可,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探究能力。该文以时间名词或说季节意象“深秋”命题,具有多重功能。首先,从情感的角度看,标题“深秋”,蕴含对母亲的忆念、追思,渲染缅怀、感伤的氛围。其次,从审美的角度看,“深秋”题意统摄下的小说叙事,极具诗意,用语简约而耐人玩味,引人共鸣。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

1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与原文不符。文章第一段用谢玄、桓冲的紧张反衬谢安的镇静,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谢安的大将风范。谢安在下棋、漫游之际实则早有深谋远虑,故而部署得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1)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

(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1)小题的关键点:“处分”意为“处理”;“阙”意为“缺乏”;“宜”意为”应该”。第(2)小题的关键点:“但”意为“只是”;“却”意为“后撤”:“蹙”意为“逼迫”。每小题关键点每处1分,意思翻译准确即可,句意1分。

14.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1分);良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1分);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愿。(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原文“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的意思,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軍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音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15.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军队的浩浩荡荡”的理解不正确。应是战果累累、降虏众多。橐驼.是骆驼。穹帐,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这两句描写的是降虏之多。

16.诗的最后两句通过把封大夫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进行比较,(2分)高度赞扬了封大夫未战而降服匈奴,使西域战火熄灭,赢得了边塞的安宁,功盖古人。

17.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示例-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示例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示例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示例四: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上文说明冬春季节交替,“由冬季转入初春”放在开头与上文衔接紧密,介绍完冬春的交替,再说明“乍暖还寒”符合事理逻辑,“气温变化又大”是补充信息,过早地脱掉棉衣”与下文“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衔接紧密。

19.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避免不生病”不合逻辑;C项"提高人体抵抗疾病"成分残缺;D项“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搭配不当。

20.“乘机”“偷袭”分别将病菌人格化,说明冬春之交病菌悄悄地危害人体,以及人们不注意防范的后果,(3分)生动形象,增强了说理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乘机”“偷袭”是用于描述人的行为的,文段中却把这两个词语运用在病菌上.其用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病菌的危害性和入侵人体的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21.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拒之门外“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根据话境,括号处应填”拒之门外”,强调不与人沟通,“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依据括号二处下文语境,应填“怨天尤人”,若填“自怨自艾"导致前后语意重复累赘。括号三四处应填的关联词是”尽管…..但……..”,表示转析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2示例:

①“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②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

③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根据①处语境,此处应填有关“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的原因,如“‘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根据②处的语境,此处应填“热爱工作”的结果,如“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根据③处语境,此处应填与上文语意“相反”的信息,如”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情境组合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材料一引述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专题调查的相关具体数据,介绍青年文化圈及其“破圈"现象。材料二对“破圈”概念作了扼要解释。题干设置“我看青年破圈”的主题笔会的写作情境,规定了“我看青年‘破圈’”这一笔会主题,对立意范畴做了限定。该题材料新鲜,贴近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及其社会交往的实际,试题既有自主立意的开放性,又有情境的限制性,可以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检测其思辨性与独创性。

审读两则材料,须抓住其内涵要点。对于材料一,须关注的是绝大多数青年都有兴趣圈,而且大多数青年认同“破圈”,勇于尝试多元文化。由此可见当下青年的蓬勃朝气;此外,要关注青年尝试破圈的行为方式。对于材料二,须关注青年“破圈”的本质是打破固有界限,积极主动参与群体互动、交流。在整体感知上述两则材料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针对给定的笔会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阐述理由。

(二)参考立意

①"破圈"是青年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径;

②"破圈"利于增加青年的包容度、多元性和灵活性;

③"破圈"须积极主动,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④"破圈"加速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承创新;

⑤"破圈"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⑥勇于“破圈”,才能体验多元文化的精彩;

⑦"破圈”的跨界融合,可以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等等。

(三)略

(四)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一-两句话,,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