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不同地区太阳辐射的程度不同,所以会发生四季。

我们都熟悉的春、夏、秋、冬就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我国古代人民利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最初指导农业生产,随着时代变迁,至今对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有影响。比如大家熟知的立春吃春饼,夏至吃面,冬至吃饺子等习俗,都跟二十四节气有关。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已经是我国悠久历史的组成部分。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认为,我国古代人民能创造出二十四节气,首先跟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关。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如果位于赤道,那里四季变化不明显,恐怕就没有二十四节气了。其次,还是我们聪明的祖先爱思考,拥有伟大的智慧。要不位于中纬度的国家那么多,怎么就我国创造出二十四节气了呢?

大家记得《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开始的。但是,各地实际气候与此并不一定符合。

比如,立春是2月3-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冬季。因此,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国家一般将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1、2月划分为冬季。

夏季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夏至这天昼最长、夜最短。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季节,冬至这天夜最长、昼最短。春秋两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立春,2月3-5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开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有吃春饼、春卷的习俗,俗称咬春。农历新年一般在立春前后。

雨水,2月18-20日之间。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从雨水开始,下雨天逐渐增多。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冷暖变化仍较大。

惊蛰,3月5-6日之间。惊蛰就是雷声能把冬眠的动物惊醒,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惊蛰至,雷声起”的说法。

春分,3月20-21日之间。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从这天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清明,4月4-6日之间。清明时气候温暖,草木开始发新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开始活跃起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不仅是节气,还是我国祭祀祖先、缅怀故人的传统节日。

谷雨,4月19日-21日之间。谷雨时降水明显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非常适合谷类作物的生长。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

立夏,5月5-7日之间。立夏表示春天结束,夏天开始了。立夏后,日照增加,天气渐热,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开始迅速生长。

小满,5月20-22日之间。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天气开始炎热,南北地区温差逐步缩小。从小满到下一个节日芒种,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芒种,6月5-7日之间,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适宜谷类作物播种,农民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期。此时要注意防暑降温。

夏至,6月21-22日之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黑夜为全年最短。我国很多地区这天有吃面的习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就是说夏至一过,白天一天比一天短。

小暑,7月6-8日之间。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指的是程度。小暑为小热,还不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人们常说的“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饺子的习俗。

大暑,7月22-24日之间。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喜热的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大暑一般在三伏天最热的中伏前后,高温酷热,洪水、台风等灾害频繁。

立秋,8月7-9日之间。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暑气难消,酷热天气并未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要等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处暑,8月22-24日之间。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时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是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节气。

白露,9月7-9日之间。此时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秋天开始由闷热转向凉爽。白露过后,昼夜温差越来越大,夜间开始感到凉意。

秋分,9月22-24日之间。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寒露,10月8日-9日之间。寒露是天气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日照逐渐减少,热气慢慢退去,气温下降速度加快,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

霜降,10月23-24日之间。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早晚天气较冷、中午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立冬,11月7-8日之间。立冬表示冬季开始,有些动物开始冬眠,农作物也收割完毕,入库收藏。

小雪,11月22-23日之间。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此时空气湿度不大,北方如果下雪落地易融化,无法形成明显的积雪。

大雪,12月7-8日之间。节气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意义不同。大雪时节,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北方会出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

冬至,12月21-23日之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小寒,1月5-7日之间。小寒时天气寒冷,俗话有“冷在三九”,这“三九”就在小寒节气里。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就在小寒时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人有喝腊八粥的传统,有些地方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

大寒,1月19-21日之间。大寒时天气寒冷到极点,北方会出现天寒地冻的景象。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气温的变化。过了大寒,就是立春,节气开始新一年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