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位优势,介绍院士团队、科研专家,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探索与科学的融合。推出研究性工作,通过“四大优化设计”提高工作质量。利用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开设优质校本课程,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位于广州东部的“双降”下,不到半年的新学校扎实运营,大胆探索,展现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特色。

2021年9月1日,作为广州实验教育集团的旗舰校,广州实验中学正式亮相黄埔,迎来首批初一10个班480名学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热度关注,广州实验中学如何让“双减”掷地有声?如何勇做“双减”排头兵?如何在知识经济创新高地上,办一所全国知名、湾区一流的浸润式研究型中学?

走进校园,入眼便是“广州实验中学欢迎你”,亲切又温暖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研究型中学推出研究型作业

走在广州实验中学教学楼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多块展板,上面布满了学生的作业成果:有多张学生拍摄的秋景美图、多篇学生撰写的秋景美文、多份学生制作的家庭消费分析报告……

每到周末,学生不是在补习班,而是开心玩转他们的“周末项目化活动任务”。他们有的绘制二十四节气书签;有的在户外拍美景、写诗文;有的“重走”《西游记》取经路悟成长;还有的外出看电影,分析票房榜……

同学们绘制的二十四节气书签—“立春”书签

这些都是广州实验中学“双减”下的一幕幕生动体现。依靠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这个学术智库,广州实验中学已成全市优化作业设计的标兵,真正让作业从课室“走出来”,让学生从课桌“解放出来”;把“写作业”变成了“做作业”,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启发器和助推器。

把研究型中学的理念和“双减”结合,本着作业优化设计“依据课标、立足教材,总量适度、质量优先,突出情境、解决问题,进阶设计、着眼思维”的思路,广州实验中学推出研究型作业,将作业分为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等类型,提出过程性设计、弹性化设计、分解型设计、情境类设计“四大优化设计”策略。

其中,注重过程性设计——突出过程性训练作业,反对终结性试题化练习作业。注重弹性化设计——突出知识与能力性练习作业,分层分级,做到弹性选做作业。注重分解型设计——分单元、分课、分知识点细化作业设计,分解作业练习点、面、域,化解难度,提升渐进性。注重情境类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问题情境、作业解决、引导关注社会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表面上看,作业的量少了;实际上,作业的质增了。”广州实验中学法人代表许绍武介绍,优化作业设计模版后,学校创新作业设计实施。学校全科全面实施“周末项目化活动及任务单”作业设计方式,从学科综合性特点出发,基于学科内容理解,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试起来、创起来,把作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正如语文学科,设计“中秋为自己设计专属字谜”“拍美景写诗文赞秋景”“重走《西游记》取经路悟成长”等周末项目化任务;数学学科,设计“玩转数学”,挑选家庭消费结构、全民消费数据等观察点,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体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英语学科,举办阅读报告封面设计比赛,筹划英文戏剧表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融综合性、实践性、情境化、趣味性于一体。

同学们展示“中秋为自己设计专属字谜”

同学们展示别样的“美文”

在初一8班学生练子涵看来,学校学习氛围活跃,老师上课有趣生动,“之前的语文作业做了拍美景、写美文,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十分好玩。”初一学生高祥、高瑞的妈妈说,“‘双减’后,孩子的作业数量少了、质量高了,更有时间看课外书、锻炼身体,在学校非常阳光、自信,我们很满意!”初一10班学生廖宸的妈妈甚是惊喜,“作业少了,孩子睡眠更充足,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大大提升,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深耕课堂主阵地,打造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

“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应该怎么读?”身穿黑色西裤、白色衬衫,戴上一个听诊器,不久前,广州实验中学初一语文老师刘广钧变身一名“医生”,给学生上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指导课:“‘望闻问切’明阅读,我给同学诊一诊”。

课堂上,刘广钧是“主任医师”,学生变身“医师助手”,并分成一个个“医疗小组”。每个小组4名学生,其中1名学生是“主治医师”,开“处方”,完成“会诊单”,上台汇报;3名学生是“实习医师”,提出建议、记录要点。对“病人”出现的四种阅读“症状”——不愿读、不想读、不专心、不理解,学生进行集体“会诊”,提供可行的方案,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烦恼。

“我们的主诊人物是小C,他出现的问题是读书不专心,我们开出这样一个处方:首先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其次边读边做笔记,接着把自己带入书中,还要通过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这节课40分钟,除了10分钟由刘广钧进行情境导入,其余30分钟都由学生讨论、上台汇报,刘广钧在一旁观察指导。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课堂质量和效率更高了。

“双减”以来,用好课堂主阵地,提升课堂实效成为广州实验中学老师的共识。“现在我的讲课PPT基本比较精简,用一个问题串主线,上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开口说。”刘广钧说,以前的教学比较局限于文本,现在要发散开,形式必须更加多样活泼,并且要让学生愿意说、多说,才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这要求老师的备课要更花心思,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同学们浸润在其中,感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许绍武表示,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不是“漂浮”状态,而是浸润在课堂中,亲自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里。为此,广州实验中学打磨好每一节课,各学科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每次备课把高效课堂、作业设计作为重点研究的项目。此外,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各学科教研员每月至少到校指导一次,全程观摩集体备课并给予指导,或随堂上示范课。目前,该校已逐步形成“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创设优质教学情境”的课堂模式。

“双减”下,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作为一所年轻学校,如何提高老师的师德师风、专业能力?许绍武介绍,目前学校师资来自几方面:在黄埔区公办学校优中选优,选调优秀骨干教师;全国招聘骨干教师;全国高校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广州市教育系统“优才计划”选调。通过教研员进课堂诊断、区和学校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方式,打造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让教师实干、善干、巧干。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主任刘金军是广州实验中学筹备组组长,目前引领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作为一名资深教研员,在广州实验中学筹备初期,刘金军多次与黄埔区教育局、知识城管委会研究学校选址工作,与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团队就设计图纸的修改提出建议和意见,带领筹建团队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了广州实验中学顺利起航。

“好教师、名教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成长的。”刘金军表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参与到学校办学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想真正办一所好学校。“我们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带到学校,让老师带着研究去教学。”刘金军说,教研员到广州实验中学上课,与学校老师“结对子”,为老师上研讨课和示范课,设计课程,带着老师提升教学质量。

开设优质校本课程,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作业设计优化、课堂质量提升,课后服务也齐头并进。抓紧学生的体育锻炼,广州实验中学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利用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发挥老师主观能动性,在第八节自习课(16:00-16:40)开展学科后进辅导,帮助学业暂时后进的同学发展学业。写书法、打篮球、学演讲……16:40下课后,学生走进不同的教室、场地,学习起自选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启多彩的课余生活。

抓紧学生的体育锻炼,广州实验中学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

如今,广州实验中学建构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文溪雅荷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文溪雅荷课程为校本课程,包含“德育引领、学科素养、美育教育、体育健康、科技创新”五大板块,以及“德育课程、学科拓展特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选项课程、艺术特长课程、体育选项课程、艺术特长课程、创新教育课程、人生发展规划课程、文溪雅荷书院讲坛”十个模块。

目前,广州实验中学共有39名教师,在有序推进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陆续开设了阅读写作新视界、玩转数学、中华三原调排箫、致美素描社、极限飞盘等18门校本选修课程,采取“选课走班”的模式,以满足同学们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初一10班学生沈琳熙是一名篮球爱好者,每周三下午放学后她都会参加学校的篮球课程,“现在篮球打得越来越好了,体质增强了,还认识了很多朋友。”

依托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区位优势,广州实验中学还与周边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合作共建,让专家给学生上课、指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外,走访周边知名企业感受“第二课堂”。

打造阅读特色,学生还能随时随处看书。广州实验中学是一所“建在图书馆上的中学”,除了单体的智慧型图书馆,整个学校也是一个动态“漂移图书馆”。课室内、走廊上、食堂里甚至运动场边等校园各处,分布几十个开放阅读厅,图书随取随读,通借通还。且与社会图书馆打通,让学生只要愿意,或者看到喜欢的图书,都可以停下来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成长。

图书同学们可以随取随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未来规划:

培养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并包的“广实人”

“‘双减’后,孩子不仅在学校里完成了全部作业,还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回到家后还会和我们分享趣闻趣事,主动要求看课外书,有更多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初一1班学生陈梓佳爸爸的一番话,道出了“双减”下广州实验中学的育人成效。作为一所备受期待的学校,未来将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许绍武表示,“广州实验中学这个校名是‘名校’,如何把名字真正变成名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指出,广州实验中学将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中学生,把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贯穿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去。

据了解,接下来,不少研究院、实验室等将在广州实验中学落成。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教研员将走上广州实验中学的讲台、走进广州实验中学的实验室,将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如人工智能、理工实验、智慧阅读等,在广州实验中学的课堂进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协调与周边各高新技术研究机构落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研究型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兼容并包的新时代“广实人”,提供更多优质学位,满足市民教育期盼。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丘敏华 实习生 谢颖瑶

图片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