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雨水》段次元作品

岸上垂柳做新枝,

反舰鹅黄色反舰史。

东风解冻生雨水,

万物萌动各参差。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万物开始萌动,故取名为雨水。因这个时节的雨多,故人们称之为“春寒雨丢丢”。

有一个词很适合雨水节气用,这个词就叫“翠微杳蔼”。雨水节气一到,是草木复活的季节。捂了一个长冬,植物们都成了仙似的,既期待又敏感,稍微触碰它们一下,便萌翠微一片。树吐芽,花育苞,小草刚换了新装,马兰头已在抽新芽,迎春花吐露金色的花蕊。但此时毕竟是初春,大地似乎有一种杳蔼的失真感,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样的情景。初春的绿,是幻觉上的绿,不真切的绿。“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含丝”。柳条上的点点新绿,似有也无,丝丝条条,浮云一般在春风中缥缈,这就是初萌和始发。

雨水到来,我们秀洲大地已是一幅早春的景象。农村的菜地里,蔬菜开始返青。韭菜是最有意思的,趁着春雨和露水拼命地生长着,其枝叶刚舒展开来时,像兰草,也有点像麦苗。杜甫有诗曰:“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时正好用镰刀一小把一小把地齐根割下来,来碗韭菜炒鸡蛋,满灶间便是韭菜的清香。家乡有谚曰:“正月螺蛳二月蚬”。此时,周围那些湖荡的浅滩上,随时都有蚬子光顾,提上个小竹篮,一捡就是半篮子。回来在清水里养上半天,煮熟后挑出蚬肉,来一碗韭菜炒蚬肉,鲜美无比。而留在地里的那些韭根,又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重新发出新叶。一年四季,长了又割,割了又长,始终不会停止生长,就像我们的头发一样。

“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此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雨水节气后的十五天内,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节气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春雨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将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这时的“春捂”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春天里人总是惶然的,睡不醒,起不来,什么事情都懒得去做,一颗心宛如被雨水洗净,似乎觉得人世是可以这样静好到永远的。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化无常,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这时,不妨推开门走出去,在细雨中走一走,人就醒转过来了。因为,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走进了春的大自然,就像人在诗句里穿行,似乎五脏六腑都感到了舒畅。

来源: 读嘉新闻客户端 作者:吴顺荣 图片:项 维 编辑:刘艳阳 责编:邓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