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循环反复,不断变化,反复。至于春夏秋冬,我们总是太难选择,最不爱,只有更爱!

2017-6春夏秋冬

还记得小时候的24节气歌吗?“春雨震惊了春青谷川,夏天与满望夏热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而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传承,也亟待我们去探寻。

2015-4 二十四节气 (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将太阳运行在黄道(圆)上位置划分出来的24段时间的总称,每段15度,约长15天。各个节气的名称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将一年中的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联系起来,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农事历,是古代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在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6-10 二十四节气 (二)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最富诗意的伟大发明,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

一轮四季,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立春之时人们吟诵着“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的经典诗句,伴随着朱淑真的《初夏》:“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我们便迎来了立夏。时间飞逝,四季更替,此时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这便是大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有人说中国人记住节气从来不必费脑子,只靠味蕾,让舌尖告诉我们不同节气的味道。

立春的春卷、清明的青团、立夏的豌豆糯米饭,夏至的面、小暑的豆芽、立秋的肉、小雪的火锅和冬至的饺子……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美食习俗,仿佛按照节气习俗吃过一遍这一年就过去了!

2018-21二十四节气(三)

2018年8月7日,中国邮政将发行《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二十四节气(三)》是节气系列邮票的第三组,表现秋季的六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发行日正是“立秋”节气。“吃货”们可以提前预习一下这几个节气咱们老祖宗都习惯吃什么,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等待新邮的发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