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生机大会真知力量分布图中,今日头条产品总监刘东宣布,真知、质量、多样性和稀缺性将成为今日头条未来一年工作的中心。

头条将如何携手中小创作者,发力优质内容传播?让我们一起听听他怎么说。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创作者朋友们,欢迎来参加真知里分论坛。

“真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字典里面是这么解释的:真知是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我想再诠释一下这个词,这个社会上所有的认知、见解、观点、经验、知识、思想、感悟,不分流量大小,只要是有价值的,能沉淀下来的,都是“真知”。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对于今日头条和整个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真知力论坛名称的由来。

“流量密码”和“多样性”给我的启发

我在2017年加入今日头条,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内容产品在市面上会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我遇到一些有意思的词,比如“流量密码”。这个词最近出现的频率还挺高,不知道怎么就又火了起来,不过它不是个新词了。在它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出圈的时候,仅常见于各类自媒体培训的小册子里。很多自媒体培训导师,会让创作者主动去寻找流量密码。

举个例子,9月份孟晚舟女士回国,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际作者,写华为;科技作者,写华为;体育作者、美妆作者,也写华为。

这固然会带来短期还不错的流量——国家大事、民族企业、不公平对待,每一个字眼,都能激发用户的爱国情绪。但如果这种行为不加以控制的话,久而久之,无论是对于作者的长期价值或者对于今日头条的用户体验,其实都是彻底的负面影响。

第二个词叫做“多样性”。在我们讨论多样性的时候,但其实我们讨论的更多的是多样性丧失的问题。当一个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持续固定消费某一特定领域的内容时,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首先,这个群体的兴趣得不到延伸,久而久之,也会让平台的内容生态逐渐固化,无法兼容更多种不同类型的创作者。

我们一直把“多样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来指导工作,不过还远远不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我们下定决心,要继续大力加码投入,无论是人力、还是流量、还是现金,都继续大力加码投入。

分享2个头条中小创作者的案例

接下来我想讲几个例子。今日头条目前有数量庞大的创作者,有的严肃认真,比如科学领域创作者@苟胜老师,他总能旁征博引又接地气的给用户科普高端科技。

有的风趣幽默,比如混知,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看漫画,边学到知识。我最近看了一篇@混知的关于李清照的内容,才知道苏轼、晏殊、欧阳修等各种词坛大佬,都被李清照写文diss过。混知就是一位能经常带给我们惊喜感的创作者。

苟胜老师、混知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头条收获了几十上百万粉丝的喜爱。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这样的案例,比如:@郝建文古代壁画,这是一位同事推荐给我的创作者。郝建文是河北省博物院的一名老馆员了,从事考古发掘、壁画临摹、古文字研究等工作。很多在国博、河北省博展览的一系列重磅藏品,就是他当年在考古现场,一手测绘、记录的;现在,他基本每天在今日头条上和网友分享壁画、碑文等珍贵文物;这些精美的图片,都是郝建文的实拍。

很多年后,也许这些古代匠人的精心创作的壁画可能会从世界上消失,但却永久能够在「郝建文古代壁画」的账号中被保存下来。虽然郝建文只有3000粉丝,但是这些内容所创造的独特价值,是3000粉丝远远无法体现的。

@橙湖工作室,这个账号经常在头条上分享西方各个时期的航海地图,以及地图背后的故事。很巧的是我同事和橙湖工作人的负责人是好朋友,所以也给我讲了讲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个账号的主理人是两个大叔,他们是远洋公司的职员,年轻的时候跟着船浏览到世界各地,他们对航海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头条上把自己对航海的兴趣记录下来,一方面自己沉淀,一方面也能分享给对航海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庆幸头条能够有这样的创作者,能让用户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地域、年代、知识都触及不到的世界。

很可惜,橙湖工作室在今年6月份就不再更新,我现在还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原因,不过无论是什么,最后都可以归因为——头条做的还不够好,难辞其咎。

在这2个我关注的案例之外,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中小、稀缺的创作者。于是我开始研究,这类作者在头条的生存状态怎么样?我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X轴可以认为往右作者是大众的,Y轴流量是越大的,小众作者在头条上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流量,很多人问所有的内容平台都是这样子的,这句话也没错,不过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一个好的内容平台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知不分大小,创作不分高低,每一类型的创作者都应该做好。为此,我们推出了第一个计划—— 中小稀缺作者扶持计划。

10亿流量,1亿现金扶植中小稀缺创作者

去年生机大会,我收到了一些创作者的反馈,说“你们这今天发10亿,明天发8亿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发的”。 今天我就讲讲,到底是怎么发的。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

第一个问题是:流量从哪来的?这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是体裁、流量、时长、收入等等很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们会拿出一些固定的位置作为资源扶持位置。这些位置不会追求整体效率最优,也不会追求商业化利益。

第二个问题是发给谁?在这个计划里,我们很明确。 分给优质、中小、稀缺的作者。也相信我们计划招募的100万名内容品鉴官 ,会很轻松、很高效的从平台中源源不断的发现值得被鼓励的创作者。

第三个问题是,1亿现金怎么发?我们会继续改进分成机制,增加更多非流量因素。现在影响分成的主要因素有粉丝、原创、消费时长,在此之上,我们计划继续增大用户粘性、稀缺性、优质的权重,让更多中小稀缺作者也能获得合理的回报。

这里也再提一句,内容付费和内容营销,也会全面转型为 为优质创作者服务,我们不再追求整体GMV最大化的短期价值,而是全心全意为优质创作者服务,因为和GMV翻倍相比,我们更希望看到更多的创作者能够在头条获得更好的经营体验。

更优质、更多元的内容生态需要什么?

想构建更丰富、更多元的内容生态只做这些是不够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午主论坛提到的头条真知项目?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对中国的内容消费行业做了一些调研,除了耳熟能详的文章、中视频、长视频,还有很多的小众体裁,比如说书籍、期刊杂志、纪录片,这些体裁固然规模都很小,但是他们都具有自己无法替代独一无二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这个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8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第一张图是个人阅读量的评价,可以看到有77%的人对自己的阅读量评价是一般、很少或者比较少。

第二个图是图书阅读量,评价一下我过去看过多少本书,可以看到城乡居民综合起来有40%的人每年读书到1本或者1本以下,我有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段话,这段话听起来比较深奥:“读书是一个很划算的事情,因为我们只需要花几十块钱,花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获取到别人的一生所学。”中国的出版行业很丰富,我们每年有20万本新书供应,所以我们觉得其实用户的阅读兴趣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大家也缺少一个如何找到自己阅读兴趣的渠道。

我们再来看一个博物馆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中国有5788座博物馆,其中有90%是免费开放的。2019年落有的博物馆接待了12亿人次,因为2020年疫情的影响数字是5亿。12亿看起来是很大的数字,平均一个人一年只去一次博物馆,有很多人对博物馆都敬而远之,觉得这个城市没有几家博物馆,不是这样的,我们身边隐藏着大大小小很多的博物馆,比如说北京博物馆将近200家,200家是什么样的概念?假设平均一个月去一次博物馆的话,200家够我们去16年,还不包括每年的新增博物馆数量,2020年北京新增了14家博物馆,我们一年只能去12家博物馆,但是每年新增的就有14家,意味着北京这一个城市的博物馆都逛不完。

我有一次不小心走错了路,发现路边有一家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但是我连插花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就想进去转一转,我进去转了一圈发现真的倍受震撼,甚至刷新了我对插花艺术的认知,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传承和发展历史,能看到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这真的是很难得的人生体验,而且这个人生体验只需要几十分钟就可以获得。类似还有纪录片、公开课,这些年他们的产量也在蓬勃发展,不过很可惜的是它们还是非常小众的题材,所以我特别希望打开信息传播的桎梏,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优秀的作品。

于是我们推出「真知助推官」计划,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搞定内容邀请创作者搞定传播,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有价值的内容,第一步会引入很多的小体裁,比如说我们会做一些公开课,请创作者创作出更容易理解更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给大家看过一本书会介绍书评,逛博物馆可以分享给网友。这些内容在正常的分成上会享受额外的补贴。

这是今日头条的一位创作者,在分享陪孩子读《哈姆雷特》,写读后感的温馨故事。我们以这个微头条为例子,这个微头条本身会享受正常的享受分发和流量分成外,如果用户通过下面书籍卡片阅读图书,创作者就可以产生额外的可以获得收益。我们相信哈姆雷特这本书有价值内容有价值,我们也相信传播这本书的人有价值,所以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让信息的传播者也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

今天我说到了很多关键词:真知、优质、多元、稀缺,这也是今日头条未来一年工作的重心,非常感谢各位创作者对传播优质作出的贡献,希望我们未来一起携手,创作更大的价值,共同打造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

谢谢。